刘铁红
(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图书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其面临的时代课题。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2]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依托特有优势可以与思想政治课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互联互通、同频共振的工作局面。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黄山学院图书馆紧扣学校办学定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建立起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徽州文化特色馆藏等多种类型及载体的综合性文献藏书体系,拥有纸质图书159.1937万册,纸质期刊1094种,徽州文书80000余份,徽州地方古籍1.4万余册(件),中外文数据库55个,可供使用电子图书201.7152万册,电子期刊204.0167万册,学位论文545.0305万册,学术音视频7.7774万小时。
黄山学院图书馆是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重点场域,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集成管理系统”、数字资源服务器、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等设备,为读者运用网络信息空间、阅读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和深度。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员学历、职称层次及业务素质较高,能够站在政治高度及学术前沿去认识问题、落实行动,在拓展服务思路、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连续举办了13届“读书宣传月”和“读者服务宣传月”活动、4届“毕业季宣传月”和“新生入馆宣传月”活动,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图书馆馆舍的外部设计、室内布局、氛围营造等文化空间建设不断提升。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舍由“经史子集”四部分组成,载有邵逸夫先生“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名言的雕塑伫立在广场,鞭策读者的家国情怀。内部文化建设方面,力求通过优雅、整洁、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和蕴含正确价值观的名人名言、字画、音视频、红色展区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励志精神。
经过多年的探索,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机制的完善,读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迅速提升,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相关成果的持久性还不够强,仅从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看,学生功利阅读现象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文献资源的借阅量增长不稳定,借阅率在相关推广活动结束后回落较大;学生在自修室等公共阅览区域随意摆放物品、乱扔垃圾、损毁图书、抢占座位、违规使用电器、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有所减少但仍频繁发生。探索入脑入心的教育路径,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性,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图书馆“铸魂育人”工作将遵循这个原则,推深做实。
第一,始终将队伍的政治引领功能与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紧密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提高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统筹规划的协同性、机制的长效性、方式的灵活性。通过强化建设方向、主题设置、内容供给等途径,引导读者理想信念及文明行为的升华。
第二,抓住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主动作为。着力于问题导向,更加关注读者的现实需要,及时回应读者关切,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合理需求,努力将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
第三,聚焦形势变化,根据发展的现实情境和读者认知行为的变化,及时调整育人内容和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献资源优化、信息设施完善、阅读指导推广、活动平台提升、文化氛围营造等具体工作中,整合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以鲜活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模式中明主旨,在多变状态中引方向,提升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图书馆职能优势,打造开放、多元、立体化的育人空间,扩大图书馆“铸魂育人”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一,通过荐购、现采、订单和系统选书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精准选订电子信息资源,强化思想政治资源建设,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法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文献,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空间。
第二,探索服务模式,拓展读者服务途径。完善阅读推广、讲座培训等传统服务,加大学科化服务模式的运用力度。既可以“走出去”,深入学院进行“嵌入式”读者服务,也可以“引进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开展思想政治课在图书馆场域的“翻转课堂”实践,并依托徽州文化馆藏,探索沉浸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式的品行教育,优化育人协同空间。
第三,打造特色鲜明的“铸魂育人”品牌和地方文化特色馆藏体验范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宣传月”“读者服务宣传月”“徽州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优化育人实践空间。在积极向上的主题实践中进行思想引领、情感凝聚、品格塑造、素养提升、资源推广,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第四,兼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提升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教育效能。优化文化实体环境空间,营造内涵与颜值兼备的红色文化氛围,助推读者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滋养中感受人生智慧。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宽、渗透力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及技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资源的可用性、服务的协作性、方法的创新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跃度和辐射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278图书馆“铸魂育人”工作,必须围绕育人对象建成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第一,强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馆员师德养成建设。要结合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员示范岗的带动效应,引导全体馆员努力成为“铸魂育人”的坚定推动者。
第二,提升队伍的专家化程度。数字资源的发展给传统采、编、藏、管工作带来挑战,支持馆员以课题方式开展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研究,精心培养兼具图书馆专业知识、数字媒体运用技能、相关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打造一支能够熟练运用“嵌入式”教学、“翻转课堂”实践、融入式体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队伍。
第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思想政治要素评价贯穿于馆员的聘用、晋职、评优等具体工作中,探索与馆员职业发展同向发力、相得益彰的激励机制,完善与组织、人事、宣传、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的工作协同机制,细化职责,共同推动学校“大思政”“铸魂育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