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的创作策略

2023-01-06 07:39:20魏国彬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禹蚌埠专题片

魏国彬,梁 艳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现如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数量持续走高。影视媒体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无法复现的历史文化可视化,创作更多优秀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盛。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传播与弘扬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禹文化,是安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专题片的影像叙事

中华传统文化因悠久的历史传承更显博大精深。近现代以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前提。采用艺术可视化的创作理念,给予受众以审美享受,是文化专题片的不懈追求。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来看,文化主要包括作为人之外的物质文化、以人体为表现对象的行为文化和人内心的观念文化。对应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专题片的影像叙事也可以体现为纪实化的物象展示、陌生化的行为叙述和故事化的内涵表达。

(一)纪实化展示:呈现物象现实

在蚌埠市涂山山顶的东侧,有一块类似人像的巨石,面向南面的天河和淮河远眺,似乎在注目天河和淮河之间的禹墟遗址。当地人认为这块巨石是夏启的母亲女娇化成的,叫作启母石或望夫石。与之相对应,在禹王宫内,当地老百姓为启母塑有启母像,用以供奉信仰。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以“启母化石”为切入点,选取一个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神话故事,介绍大禹治水和启母孕子,最终达到表述大禹文化的目的。借由启母石这一具体物象为切入口,叙说启母石的传说及其求子习俗,比起泛泛而谈地介绍大禹文化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作为个体,受众从来不是被动的,他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接受与否。“电视艺术给观众所营造的影像世界不是受众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它带给观众的只是瞭望外界的窗口。”[2]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就是这样一个瞭望大禹文化的窗口,一种能够增强传播和弘扬大禹文化的艺术可视化手段。

“纪实化是文化类专题片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使专题片贴近动态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必然。”[3]文化专题片的落脚点往往是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发现、提炼与表述。因此,只有将物质现实与内在历史结合起来,使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交融,受众才能真正从心理层面上接纳文化专题片传达的历史文化讯息。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必须遵循从物质现实到内在历史的哲学逻辑,以具象的启母石来把握抽象的大禹文化,从而为受众瞭望大禹文化搭建一个良好的认知平台。

启母石和启母塑像是内含大禹神话故事的文化遗迹,是呈现大禹文化的现实物象。呈现启母石和启母塑像这一现实物象,以纪实化手段展示启母石遗迹和启母塑像,借助启母石和启母塑像讲述大禹和涂山氏女娇的神话故事,以旁观者的视角引导受众了解大禹和涂山氏女娇的历史文化,了解认知大禹和涂山氏女娇的伟大爱情,感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这是文化专题片深度揭示大禹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陌生化叙事:激发观影动机

“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B.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自动化”“机械化”的思维定势,“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和增加感知难度及时间长度等困难形式的手法”[4]。陌生化强调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反常,极力渲染常事、常情和常理背后违反思维定势的奇观,创造超越常境的奇特叙事。“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撼。”[5]陌生化叙事能够将熟悉的物象变得不那么熟悉,将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变得比较陌生,将普通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从而使表现对象增加新的意义和价值,让人更有认识的冲动和激情。

文化专题片的影像叙事具有上镜头性。影像叙事的上镜头性能够让受众看到在平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的景象。让·爱泼斯坦举例阐释道:“电影除了表现出空间上的凹凸程度之外,还揭示出时间上的凹凸程度。在这个时间的远近中,电影能令人吃惊地缩短时间过程,例如人们看到过的那种描写某些植物或结晶物的生长过程的奇异镜头。”[6]上镜头性实际上也类似于陌生化叙事,可以将习以为常的遗迹遗址陌生化,把看不到的历史文化可视化,为受众了解陌生的历史文化提供更为可视化的影像,从而激发受众认知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启母石虽然耸立在攀登禹王庙的路旁,上上下下都能够看到这座巨石像,但是它背对大路,远眺南方,登山者很难看到这尊巨石像的面容,因此启母石本身就有陌生化的认知障碍。虽然启母塑像被当地老百姓崇拜,淮河流域的老百姓会在禹王宫庙会这一天千里迢迢来涂山求拜启母石和启母塑像,但对外地受众而言,他们对启母石传说和启母信仰都是较为陌生的。如果没有导游或本地人介绍,外地受众很难深入了解启母石背后的神话故事和价值意义。文化专题片不仅能够让受众克服观看启母石面容的障碍,而且还能够以导游的视角为受众讲述启母石的神话故事和价值意义,真正做到陌生化叙事。因此,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必须重视陌生化叙事,借助陌生化方式组织影像叙事,努力带给受众“新”的观影体验,激发他们的观影动机,增强其传播效果。

(三)故事化表达:深层解读意蕴

“启母化石”的神话故事在众多史籍上可见文献记载,但大多寥寥几句,民间传说则见于登封嵩山和蚌埠涂山中,内容也各不相同。蚌埠启母石的传说侧重于夫妻情深,着力讲述涂山氏女娇盼望大禹归来的爱情故事。实际上,蚌埠涂山启母石的传说是在爱情诗“候人渏兮”的故事基础上演化成的望夫故事,因此又叫“望夫石”。登封嵩山启母石的传说则侧重于启母教子,着力讲述涂山氏女娇一心教育夏启成长的育人故事。把握蚌埠涂山启母石的传说内涵,首先要区别这两个地方的启母石是大禹治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反映,寄寓的历史文化内涵各有不同。

历史文献对启母石传说的记叙是简略模糊的,民间传说显然要详实具体一些。以纪实化手段展示启母巨石形象和禹王宫内的启母塑像,突出陌生化效果,这都难以完全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这是因为影像叙事展示的是静止的物象和周边的环境,没有办法揭示启母石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不用说发掘启母石传说能够传达的内在意蕴和民族精神。因此,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还必须重视讲好涂山大禹故事,将“候人渏兮”“登山望夫”的传说故事和民间启母信仰结合起来,从而揭示大禹和涂山氏女娇的伟大爱情,阐释民间信仰的内在文化本质。

文化专题片离不开故事文学化的表达。从创作者的角度考虑,文化专题片投入真切的个人情感并将这种感情渗透到影像的字里行间,使作品被长久记忆。“专题片的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型的创意组合结构,它一般不局限于时空结构的具体性和声画结构的一体性,更不一定再现出事物发展的事件流程和完整性,而是围绕主题,选取独特的生活视角,再通过富于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例创意组合,直接、生动、感人地揭示生活的深刻意义。”[7]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细节中。文化专题片大多使用非局限性的时空结构进行多元化叙事,选取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达到对传说故事、启母巨石形象和民间启母信仰的再现。立足于启母巨石像和民间启母信仰,以饱含深情的影像叙事讲述传说故事和民间启母信仰,深层解读启母巨石像和启母信仰背后所蕴涵的独特文化信息,构建有助于理解深层意蕴的影像语言。

二、《蚌埠启母石传说》的题材优势

神话故事是人类意识形态最早的体现形式,是各民族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早期想象,往往蕴含了先民们当时的思维逻辑与文化体系,是一个民族的共性情感认知。[8]神话人物形象往往会转化为民间信仰,渗透着民族精神,其意义是十分丰富的。蚌埠启母石传说就是一个建立在民间启母信仰基础之上的神话故事,在淮河流域拥有广大信仰者。

(一)望夫成石

蚌埠启母石传说是一个有关家国情怀的家庭故事。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娇,新婚仅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当地民间传说,在大禹劈开荆、涂二山的关键时刻,他的妻子涂山氏女娇生下了一个男婴。正在男婴哇哇大哭之时,大禹从门外经过,听见了哭声,但是却狠下心没有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涂山氏女娇登山盼夫远眺,朝思暮想,始终不见大禹归来,乃至化为巨石,端坐于昔日与大禹相会的山崖之上,立在涂山的东面,那是大禹治水的方向。而这一望,就是四千年。望夫石也从此变成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大禹不在家,启母虽然思念大禹,不过她并没有放松对夏启的教育。后来夏启成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开创者。

(二)凄美爱情

蚌埠启母石传说还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远望南方的启母巨石像折射的是大禹治水时涂山氏女娇的望夫情怀,其内心渴盼,神情执着,思念刻骨铭心。尽管天各一方、长夜漫漫,涂山氏女娇并没有改变她对大禹的挚爱,执着千年,以致坐化成石。大禹与涂山氏女娇的凄美爱情借助默默无语坐化千载的启母巨石像讲述出来,以可视化的形象展示出来,让人产生共鸣。

(三)家国情怀

作为国家的官员,大禹治水以天下为己任,代表的是国家道义。在国家和家庭的矛盾面前,大禹将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把家庭利益放在后面,舍小家为大家,发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男人重视事业的家国志向。涂山氏女娇虽然思念丈夫,盼望丈夫,渴望过上温馨的爱情生活,但是她却默默忍受分离之思,承受思念之苦,以柔弱之肩扛起家庭的责任,持家育子,支持大禹治水。蚌埠启母石传说以家庭故事为核心,讲述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故事,突出启母涂山氏女娇的家国情怀。

(四)启母信仰

蚌埠启母石传说尽管是建立在启母巨石像的基础之上,但是实际上并不局限于这一文化物象,它还传承了当地老百姓的启母信仰,以禹王宫内的启母塑像表现出来。在淮河流域,启母相当于送子观音,是大龄不孕妇女的求拜对象。在民间,淮河流域盛行崇拜启母的求子习俗。在禹王宫庙会这一天,许多婚后不孕妇女会到禹王宫跪拜启母,向启母求拜一个泥娃娃回家。“民间传说,涂山禹王庙的泥娃娃最灵,抱回家即可怀孕生娃。”[9]到涂山抱泥娃娃回家,作为淮河流域的求子民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这种求子习俗不仅体现深厚的大禹文化,而且还反映出淮河流域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观,即将大禹文化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尽管这种启母信仰只局限于淮河流域,但是启母习俗所蕴涵的求子愿望却是全国各地都相同的,是一种社会共同心理和原型意识。因此,意义深刻的启母信仰也具有被全国各地的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文化本质,具有广泛受众的民俗基础。

(五)大禹神话

将耳熟能详的故事制作成影片,能够带给受众熟悉又陌生的视听感受,被认为是自带流量的优质影视题材。由于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早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华夏民族诞生时期的伟大创举,因此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才会被历史所铭记,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神话人物大禹及其形象不仅在民间口口相传,传承千年,而且还在历史典籍、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在民间传说、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的多重建构下,大禹神话已经不仅仅是神话故事,而且还成为了一种感恩大禹战胜水患、拯救人类的始祖崇拜,一种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民间,大禹崇拜是以禹王宫庙会为文化载体来体现的。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淮河流域的老百姓从四里八乡赶到涂山,进入禹王宫烧香跪拜,祈求大禹保佑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正是因为这样共同的社会心理,大禹神话及其崇拜的信仰者不仅仅局限于淮河流域,还分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等大禹治水曾经抵达过的地方。

三、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的创作策略

内容是广播电视的优势所在,做强内容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要求,只有以好的内容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既有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品属性,也有记录时代、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等意识形态属性[10]。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就必须把握蚌埠启母石的文化层次结构,以影像语言表现文化本质,以精品文化专题片传播大禹文化,追求影视作品真善美的统一。

(一)特色景观的纪实化展示

蚌埠涂山是当年大禹生活和治水的地方,涂山及其附近存在大量与大禹相关的遗迹资源。蚌埠启母石就是这样的大禹文化遗迹资源。蚌埠启母石不是一座简单的巨石像,而是凝结有民间传说的启母巨石像。按照文化层次结构理论,启母巨石像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大禹文化遗迹,还衍生出禹王宫的启母塑像和禹王庙会的启母信仰。对涂山来说,启母巨石像、启母塑像和启母信仰都是折射涂山氏女娇凄美爱情的特色景观。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必须重视物质形态的特色景观,以特色景观的纪实化展示讲述蚌埠启母石传说,揭示凄美爱情故事后面蕴含的千古真爱和伟大精神。基于此,可以用影像语言展现启母巨石像和启母塑像,用镜头语言展现烧香拜祖的求子习俗,用全景语言展现启母信仰的壮观场景,用时空语言展现历史遗迹的文化景观,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思考。巧妙运用变焦和大特写镜头,刻意放慢镜头节奏,重视特色景观的细节呈现,放大特色景观的质感与美感,引导受众保持有意注意。

(二)远古神话的陌生化叙事

文化专题片不会将叙事结构局限在某一时空或事件中,往往根据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角度,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博得受众的关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被中华民族千年传颂,《蚌埠启母石传说》虽然属于大禹文化,但是其主角却是启母涂山氏女娇,在叙述视角上与传统的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不一样。作为远古神话,《蚌埠启母石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碎片化的传说故事,难以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完全对应,仍有历史的空白处需要创作者合理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与历史记载不同,与一般受众的历史记忆不同,与当地老百姓的民间想象不同。错位表现大禹文化的女性主角和对凄美爱情的虚构补充将熟悉的民间传说变得不那么熟悉,这种陌生化的叙事方式重构了大禹治水的经典神话,让受众用新的视角去思考和认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创作《蚌埠启母石传说》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另辟蹊径合理想象,以陌生化的影像叙事讲述远古神话,讲述大禹治水的凄美爱情故事,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增强艺术可视化效果。

(三)内在意蕴的故事化表达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电视文化纪录片《话说长江》横空出世,创下收视纪录,引起巨大反响。21世纪再次出品《再说长江》。不同的是,《话说长江》主要追求用镜头客观记录长江沿岸城市的风光,真实反映长江自然环境,而《再说长江》则是以一座城市中某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历史的变迁。后者以故事化的展现手法进行宏大叙事,在平凡的个人故事中展现长江历史进程的巨大变迁,借助微观的个人故事表达历史变迁背后所蕴藏的内涵,使影片真正贴近受众生活。大禹治水是远古时代重大历史事件,大禹精神和华夏民族意识心理是大禹文化遗迹遗址资源背后蕴藏的内在意蕴。如何揭示大禹治水背后的内在意蕴,挖掘大禹形象的内在精神,无疑可以借鉴《再说长江》的故事化表达方式,以生动具体的个人故事折射出大禹文化的内在意蕴。《蚌埠启母石传说》就是大禹治水神话故事的一个切入点,可以涂山氏女娇的凄美爱情为主线展示大禹文化遗迹遗址资源,揭示启母石传说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对中华民族而言,大禹治水神话是中华民族始终信仰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型的源头与象征。借由文化专题片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故事,再次凸显相延千年的大禹治水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结 语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作为自由快捷反映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文化专题片能够给受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与审美享受,拥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通过文化专题片这种影像艺术形式讲述中国特色英雄故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受众足不出户就领略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增进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是实现大众美育的重要途经。大禹治水神话具有中国特色,是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德故事。创作文化专题片《蚌埠启母石传说》就要立足于大禹精神的故事化表达,借由影片夯实中华民族文化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11],力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像力量。

猜你喜欢
大禹蚌埠专题片
大禹奖工程风采展示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青年歌声(2020年1期)2020-01-14 05:20:34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青年歌声(2019年3期)2019-03-16 03:39:54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新闻传播(2018年7期)2018-12-06 08:58:00
“小大禹”来治水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2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4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