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雪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V一个NP”是典型的动宾式,名词性结构NP做动词V的宾语,“一个”是数量短语来修饰NP。
(1)早上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十个包子。①
(2)我们看到自从开放了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之后,也为台湾经济创造了一个不小收益。
例(1)中“一个”表示确切的数量,不能删除,但例(2)中“一个”不表数量,删除后不影响命题意义。因此,“V一个NP”中“一个”具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一个”的基本用法,修饰名词性结构,表数量义,记为S1。另一种是“一个”的衍生用法,不具备数量义,记为S2。S2中“一个”没有概念义,是一个语用标记。
S1里有的句子中“一个”也可以删除,不影响命题意义,如例(3)。
(3)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听到,幸浜成为一个好父亲的消息。
可见在句中能否被删除只能作为区别S1和S2的参考标准,而不是刚性原则。对比S1与S2的句法构成,发现S2中“一个NP”都不能独立成为一个结构。例(2)中“一个”和“不小收益”不能组合成独立结构,但例(1)、例(3)中“一个鸡蛋”和“一个好父亲”能。因此S1和S2的鉴别标准有两条:
a.“一个”删除后是否影响命题意义;
b.“一个”和NP组合能否独立成为一个结构。
学界研究S2中“一个”做语用标记的著作较少,吕叔湘认为S2中的“一个”类似于无定冠词,将类名个体化。[1]但例(2)“一个”修饰宾语“收益”,并不能发挥个体化的作用。任鹰等学者认为“一个”中“一”可以脱落[2],可将“V个NP”和“V一个NP”混为一谈,但二者在句法结构、语义表达等层面存在诸多差异。
“V一个NP”中V和NP是动宾关系,分析S2中动词与名词性宾语的搭配情况后,发现“VNP”有的是述宾式离合词、常见搭配词组或俗语。
(4)先跟大家道一个歉,这两天我们新闻广播中波停机,给大家添麻烦了……
(5)那么现在陈菊已经是确定胜出了,这场竞争也应该算是落下了一个帷幕。
例(4)、例(5)相当于在本来的“VNP”中插入“一个”,形成了“V一个NP”。下面将详细分析S2的句法结构。
“V一个NP”这个动宾结构成立的前提是动词V必须是及物动词,名词性结构NP具有能做宾语的属性。
按照范晓等对动词的分类[3],S中动词只能是自主动词,如例(6)。
(6)至此,我们已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作了一个大致的勾勒。
S2中的V以双音节动词为主,动词后也可增加一个体标记等助词,如例(7)。
(7)当法律这样判决下来之后,等于是为谢长廷定了一个调,你就是“线民”。
例(7)中V是单音节动词,“定”后面加上时态助词“了”。
S2与S1中的“一个”在句法构成上一致,但两者在句法性质上截然不同。S1中的“一个”仍是数量词,表数量义,而S2中的“一个”不能用“两个”“三个”等数量词替换,仅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说明S2中的“一个”已固化为一个语用标记,如例(8)。
(8)你要经常跑步,这样身体才能得到一个锻炼。
例(8)中的“一个”语义空灵,仅表语用功能。
由于S2中的“一个”在句中做语用标记,使得“V一个NP”具有离散性,因此NP只能由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构成,形容词性成分具有连续性,所以不能进入S2中。下面将NP分为两类讨论。
1.名词性成分
“V一个NP”中的宾语是名词性结构,可以是光杆名词,也可以是有定语修饰的名词短语,如例(9)。
跟李咏过日子,时间一长,惊喜就少了,改“惊吓”了。比如他开车不认路。不但生地方不认路,老地方也不认路。他不记路标,只记广告牌,广告牌不是打眼吗?问题是那广告牌一个月换好几回,能靠得住吗?每当他开车出门,我都得时刻开着手机,严阵以待。保不齐什么时候他电话就来了:“老婆,我在一个××广告牌底下,我该怎么回家?”
(9)所以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健康观,应该跟国际主流接轨,这是全世界无数的医学专家验证过的……
例(9)中“科学的”修饰抽象名词“健康观”。
2.动词性成分
虽然S2中“一个”的数量义已经丧失,但它的指称功能仍然存在。“一个”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使之事物化,成了可以指称的对象,如例(10)。
(10)现在把它纳为一个回归正轨,我觉得对于他们日后,对于整个历史完整性,应该可以更加清楚跟清晰。
例(10)中NP是谓词性成分,“一个”的指称性使它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结构,能够充当宾语。
“如果‘数+量’在语义上丧失所依附的载体时,便扩展出新的篇章功能以调节这种不平衡性。”[4]S2中“一个”丧失数量义的表达,对命题真值不产生影响,并且衍生出新的语用功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现将“一个”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其语用功能。
“一个”后的NP在信息结构中属于新信息,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此前不知道的,如例(11)。
(11)林天琼:101如果能够寻求今后更顺利的运营状况,除了它的购物中心要加强之外,它的写字楼希望能够继续承租,达到90%甚至100%满载的情况,其实它的利息支出方面,必须进行一个调整。
主持人:也就是说,购物中心虽然帮101大楼赚来了很多的钱,但是高额利息也是他们一笔非常大负担。
例(11)中101大楼需要调整利息支出这一信息是听话人之前并不知道的,而新信息又往往可以成为言语交际的新话题,使会话进行下去,提高交际动力,接下来二人聊天就围绕利息调整这一话题展开。刘安春认为“可以将新信息分为三类:全新的、偶现的、未使用的”。[5]偶现的新信息不具有话题连续性。S2中NP并不都具有话题延续性,在小句与小句之间起到话题衔接的作用,因而NP是偶现的新信息,如例(12)。
(12)就有一队来到广东的救援队员,下飞机之后看到这样的情况,马不停蹄地给他们进行一个包扎固定。
例(12)中“一个”负责引入新信息“包扎固定”,但这个新信息并没有成为交际话题。“从人际层面来看,‘一量名’结构作为一个指称子系,其主要的语篇功能(尤其在叙事语篇中)是用于表示实体首现,即为了在语篇中引入一个新的实体而存在。”[6]S2中“一个”的指称性仍然保留,王羽熙等人的观点侧面印证了“一个”具有引入新信息的功能。
S2主要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在语料库中检索语料时,发现S2大多用于政治访谈、公开宣讲的语境之中,比如《海峡两岸》《焦点访谈》《今日观察》。
(13)就是希望台湾相关方面,现在就是能够给我们大陆这边明确一个办理入台证下件时间。
例(13)中“一个”前后均有停顿。访谈和演讲时,说话人需要一边发言一边在脑海中组织语言,因此表达时需要留有思考时间,在“VNP”中插入“一个”等手段,适时停顿,以便整理出发言思路和接下来的发言内容。
言谈交际时在原本的动宾结构“VNP”中插入“一个”,体现了说话人语气上的轻松与随意。演讲和访谈话题大多庄重严肃,使用“一个”能够缓和说话人的表达语气,“以使自己的见解得到更大的认同和接受,降低、减少实施言语行为时可能产生的负面语用影响。”[7]宣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听话人认同并接受自己的观点,为达到目的,说话人采取延缓语气的手段,有效增强听话人聆听的意愿。
说话人使用动宾结构“VNP”表达时,听话人可能认为动词、宾语或动宾结构整体是句子的重点。但说话人主观上想要唤起听话人对宾语的注意,所以插入“一个”来起强调和凸显的作用,如例(14)。
(14)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改善,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劳动、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例(14)中,说话人希望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为美好设想而奋斗。因此利用“一个”作为语用标记,提示说话人在“V一个NP”这种信息众多的句子里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即NP。
当V是形式动词时,强调的意味更浓,如例(15)。
(15)情节较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这些少年施以一个感化,施以一个矫正处分。
例(15)中“施以”是形式动词,沈家煊等认为形式动词“增强谓语的陈述性并同时增强宾语的指称性”[8],再加上“一个”本身就具有指称性,双重作用下,两个宾语“感化”和“矫正处分”的指称性极强。“强调不等于增强指称性,但是增强指称性就是一种强调……增强指称性就是提高指称对象的可指别度(简称‘可别度’),其实质是说话的人想让听者容易识别这个指称对象,把它跟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8]NP通过“一个”的强调功能,使得自身与句中其他语用信息相区别,在交际过程中更易被听话人注意到。
“一个”的多个功能都作用在主观情态方面,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感情等主观意志,这一系列交际策略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意图达到语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因此简要概括“一个”在S2中的语用功能就是主观情态功能。
“个”是个体量词,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结构,最初只能修饰人、物等个体名词,如例(16)。
(16)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
例(16)出自《国语》,“一个”的后面省略了宾语“野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量词‘数量名’结构定型的时期,表现在‘一个’作为固定结构的频繁使用。”[9]陈云香发现此时“一个”可以量时间。王绍新考证,唐代“量抽象事物是‘个’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10]。唐代“一个”可修饰抽象名词,适用范围逐步扩展。唐代以后,“一个”从只能修饰名词到可以修饰复杂结构的词组,如例(17)。
(17)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们几个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园里,做一个赏花筵席,咱们消愁解闷如何!(《朴通事》)
明代,“一个”可用在述补结构之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18)与那王妈妈说着,便哭一个不住。
(19)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个空。
例(18)、例(19)分别出自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和《西游记》,其中“一个”的“一”能够省略,不影响句意,说明“一个”的数量义正在逐步脱落,张谊生认为“V(一)个VP”中的“一个”已经具有助词的性质[11]。
清代小说《九尾龟》中出现了一批能省略“一个”的“V一个VP”结构,如例(20)。
(20)这兄弟二人偷了一万洋钱出来,用完了便再进去偷,一连偷了好几回,见沈剥皮并不查点,越发放大了胆,索性多偷几排,挥霍一个畅快。
例(20)中“一个”做数量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都在消失,省略“一个”后对命题真值条件不造成影响,但影响说话人主观倾向的表达,表明“一个”的语用功能逐步形成。《九尾龟》中也已出现S2的用法,如例(21)。
(21)发了一个狠,咬着牙齿答应了下来,当晚就把二百块钱悄悄去。
例(21)中“一个”插入动宾结构之间,数量义彻底消失,语用方面的功能已经显现,已然成为一个语用标记。
1.语言发展规律
“一个”作为数量结构,典型义是表实际计量,做定语修饰具有[+可数]、[+具体]语义特征的名词,如今演变为一个语用标记。“一个”丧失原有量词的功能,经历了一个非范畴化的过程,这些变化和“一个”的高频率使用有关。“语言发展史证明,新的语法特征总是出现在频率最高的词上。”[12]
“一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数量短语,使用过程中“一个”可修饰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个体名词到抽象名词,从名词短语到动词短语,“一个”计量义不断弱化,最终消失,以至于省略后对句意不造成影响。语义上由实变虚影响到句法功能,“一个”与修饰对象之间的句法关系也由强变弱,“一个”对修饰对象不再具有强限制性。“一个”在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双重弱化为语用标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一个”标记用法的出现也符合语言发展总是由实到虚的规律。
2.人类认知活动
S2中“一个”具有延缓语气、强调和凸显的功能,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交际目的,符合人类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性。“一个”从计算数量的客观性表达衍生出反映说话人意图倾向的主观性表达,这一过程正是语言主观化的过程。
单谊认为“人类认知的目标是力图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13]而说话人强调和凸显重点信息,将交际意图清晰化,有利于听话人找出关键所在,从而保证言语交际顺利完成。另外,语用标记的出现是交际双方的共同需求,听话人也期望说话人言语中能够带有标记,帮助听话人在复杂的对话中迅速且准确地甄别出真正重要的信息。
总之,语言内部规律是“一个”非范畴化的主要原因,“一个”出现了新功能,而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交际需要使得“一个”被赋予一系列主观情态功能,这些动因使得“一个”衍生出语用标记的用法。
“V一个NP”中“一个”作为数量短语,具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在概念语义层面表数量义,陈述事物的客观数量,影响命题真值条件意义,即S1。二是没有概念意义,在主观情态层面表主观评价义,句中担任语用标记,不影响命题真值条件意义,即S2。分析S2的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探寻“一个”的语用标记用法如何从S1中“一个”的计量用法衍生而来,发现由于“一个”的泛化使用导致数量义逐渐被削弱,但指称功能保留,并在应用过程中更多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形成新的语用功能,最终成为语用标记。
注释:
①本文例句均来自ML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