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芝
(西安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077)
为深入推动全国大学思政教学管理工作,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文件系统阐述了高等学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核心素质的教育特点,进而明确并促进了大学课程思政工作教学体制的形成。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时,也不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成果,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教育也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具有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又一项变革与发展,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学校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与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在教师力量、学科建设和学生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工作教学管理体系,以促进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的全面开展,从而推动高校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育既有清晰的目标指向,也有具体的实践范围。所以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与实践教育通常都限定了教学属性,而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育或是其他的实践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现实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通常都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利于学习者加强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和把握,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 以及与其他的社会实践性教学或实验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但又有一些差异。从联系上分析,在所有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或实验活动中,学校都注重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从差异上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导向"和"理论导向"。"政治导向"是指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性教育之间的基本差异。专业班级实践性教育,更注重于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则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信念。专业班级实践性教育的覆盖范围较小,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育的范围覆盖面较广;专业班级实践性教育可以参考外国比较成熟的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育也应当保持我国特点。“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育和学团部门开展实践性活动的重要区别。
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据经验研究证明,一旦没有了恰当的价值导向,专业课程教育就会没有灵魂、迷失了方向,而滑落为教师技术培训和满足学生个人利益的主要工具;就会造成在本科课程教育中,知识的传递、才能的培养和价值的引导功能相互割裂或南辕北辙,以至可能会形成出逆教育、反人性的“人才”问题。而在当前,由于知识传递和技巧掌握信息的渠道已日益简单方便而多样,教师的知识传授职能已经不再无法替代了,但从价值导向功能上来说,被教育者却无法从信息的获得途径中自由获得和进行升华。
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思想观念,并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式,分析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并善于在通过现象中观察实际、掌握规律;教师们应该贯彻并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观,并从史学资料中汲取马克思主义强筋壮骨的精神养分。通过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科学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样能够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专业意识更加明确、职业理想更加坚定。
思政课建设要以学生核心素质为基础。但长期以来,因为受死板的传统课堂与教学模式影响,许多大学生认知眼界狭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创新意识不足。诚然,上述问题的形成也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教学模式变革也是主要影响原因之一。在前几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就已经确定要研究形成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而目前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也正在出炉。其中,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质中就涉及“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而通过建设思政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探索,进行人文积累,从而培育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和利用人类的进步与智力成就,培育其内在精神,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同时具备人文科学高度与科技精神高度的学生。
大学自身拥有相当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当前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集中于基础理论教育方面,在实际教育上应用不够。所以,首先要积极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体作用,并积极开展各类学校的文明实践活动, 以推动全国高校在思想政治、历史人文和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如通过开展爱国主义讲座、网络科技节、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带动全国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形成了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合力。在实践性教育的课程上,教师可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教学探讨、辩论、剖析与总结,把总结出来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校内外实际中。也可将校内外的实际活动,如参观社会主义革命纪念馆、博物院,或举办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等社区公益活动中,在课堂上将此类活动经历当作课堂案例加以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教育学院与博物馆、纪念馆的联合,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校与行政机关、社区等公益性团体的联合,使广大学生广泛地投入到下乡支教、现代生物科技到乡村、小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等,不但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心,更可以为广大贫困山区、社会困难人群进行公益性服务。
为了减轻和防止对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应当围绕着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并建立一套合理的教育机制保障。首先,确定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思想教育管理架构中设立了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机构,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负责管理,一方面通过充分挖掘与调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使得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又对实践性教学的规划、开展与评估实施全方位的引导与管理。其次,强化了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与保护。由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主要是大班形式,为实践性教育增加了一定困难。为此高校可以建立一些规章制度,如,《教师思政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学生思想实践教学活动规定》《学校思想实践经费管理条例规定》等,为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全面的制度保证,以确保学校实践性教育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第一,培养学生在实际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四个过程,即:激发兴趣、组织自学、强化思维、总结记忆的过程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自学。例如,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用较强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情绪处于急于获取知识的状态,使得教与学同步。由于大学生一般爱好流行文化,包括衣服、首饰等,因此学校可借此在校园内举办汉服文化节,推广我国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及文化符号,通过举办此项活动以达到学生对汉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教师也要起到好的思想引导作用。尤其当在学校内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教师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包括对在校园内开展活动时的主题选择、活动计划、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总结等[3]。而同样地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活动实践进程实行有效监管和引导,对学生活动质量和成效作出公允、客观的评估。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心灵沟通,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更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瓶水,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就无道可以传给学生,也不可能“授业、解惑”。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教师首先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包括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了解该学科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和该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现代教学、教育方法、手段与技巧;要做到一专多能,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所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各行业、各领域的科学知识都要学习,理解学术语和基本概念并适当增加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其次是培养教师的科学态度。尤其高校思政课讲课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实践育人过程中不是讲故事,更不是侃大山,要“有理”更要会“讲理”。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有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态度才能确保实践性教育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最后,注重实践教学中的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教学研究就是学术研究,不能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分开,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无论对于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育人价值核心都是通过课堂主渠道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有学术研究不一定能搞好教学,要搞好教学必须要有学术研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的认识非常重要。
高等学校思政课的理论实践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高等学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意义。所以在全新的现代高校教学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实践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针对性剖析,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通过与各方力量合作切实推动实践教育的新发展路径,综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