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2023-01-06 05:28:33王建庭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污染绿色生态

王建庭

(淮南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要求。以淮南市为例,从绿色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果,绿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详细阐述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发展取得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转变。十三五时期,淮南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2.4∶48.1∶39.5优化调整至2019年的10∶40.7∶49.3,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9年煤电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68.2 %,首次降至70 %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5.5 %增长至2019年的18 %,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产业和(大数据、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装备制造、煤系固废物综合利用)五大百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排放量逐年下降,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量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十三五”初下降20 %,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0.3个百分点。节能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市建成区新建污水管网416.28千米,拟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目标。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批准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及再生资源化利用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步伐加快,总投资40.28亿元的15个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国家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十三五”时期,搬迁入住群众累计达到2.4万户、6.1万人。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3.085 333 平方千米,采煤塌陷区搬迁入住群众1.6万户、4万人,全球最大的沉陷区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5.60 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55 %,较“十二五”末提高5.8个百分点。“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进,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8 %,新建森林生态长廊156千米,较“十二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32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

二、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四五”时期,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处于高位,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等。必须认识到,跨过这个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 从淮南市来看,近五年来,统筹地上与地下、天空与水体,切实做好环保问题整改,积极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但总体而言,生态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淮南市当前处于产业转型及能源结构调整期,煤炭消耗量大、电力企业围城、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偏弱、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老旧车”占比高、道路和施工扬尘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整体空气质量状况较差,空气质量状况在安徽省内排名比较靠后。2019年淮南市PM2.5、PM10和O3-8H-90per浓度仍分别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51.4 %、30.0 %和8.1 %,除了PM2.5,O3污染也逐步成为影响淮南市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的最主要因素,PM2.5和O3协同治理不容忽视。

(二)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绿色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环境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环境治理模式单一,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仍显不足,相关机制有待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制度仍需完善;环境问题发现查处机制尚不健全,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化管理长效机制亟需建立。

(三)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充分建立,市级、区级监测站在大气、水、土、污染源等方面的环境监测各有欠缺。现有环境应急预警和风险防控力量略显薄弱,煤炭、电力、化工等主要风险行业紧急事故应急物资配备不足。环境治理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参与程度仍然偏弱,生态环保公益性项目资金主要仰赖政府财政投入,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淮南市委市政府对淮南的定位是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为达到上述目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管环保”的要求。发挥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在淮南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谋划和推进各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制定完善的规划指标管控体系和落实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定期进行协调,建立问题协调机制,对无法单独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汇总上报,统一协调解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按照环境保护税法有关条款规定,对符合超低排放条件的企业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 A 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资金投入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和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全面开放铁路专用线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铁路和多式联运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依托区域优势,加快产业规模集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力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依托合肥和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和大数据产业大发展布局,全面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电子信息制造生产配套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依托煤矿装备制造基础,促进企业向节能装备、汽车和轨道交通零配件、智能农机、安防设备等高端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六大行业,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调整煤炭产能,加快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大的企业搬迁改造或关停退出。积极支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龙头企业,特别是要重点培育高水平、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引进优质光伏电池制造、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和应用企业,培育光伏产业链。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陆上风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示范应用。培育发展氢能和储能,支持发展以电解水制氢、煤制氢和化工副产制氢为主、太阳能光解制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制氢产业。发展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储能技术类型和开发模式,推动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集成和互补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网友好性。统筹推动煤电与光伏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互补,推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一体化电力系统。

(三) 落实环保督察责任制,高效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严格完善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和问责清单,对交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挂账督办、动态更新和办结销号管理。进一步加大目标考核结果应用。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督察,形成上下联动的生态环境督察整改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环境资源审计监督等工作的衔接配合机制。深化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大气治理方面,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治理管理力度,持续强化工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治理方面,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态用水,持续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持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把土壤环境质量关,强化土壤环境执法监管,切实保障建设用地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确保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

(四)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提升高品质生活内涵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推进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适时发布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重点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等,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交流平台,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提升环保新媒体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实现全社会生态自觉。充分发挥“六五”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独特的平台作用,精心策划,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形成宣传冲击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家庭活动,培育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的能力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支持环保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开展向环保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绿色+”宣传教育,弘扬绿色生态理念,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行动,加强绿色生活信息发布。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单位,构建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猜你喜欢
污染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污染觅踪(下)
中学科技(2009年10期)2009-12-10 08: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