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脉络、经验及启示

2023-01-06 05:41余翠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余翠娟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是维护国家政治团结统一、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兼收并蓄、社会安全稳定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纵观已有的学术典籍和科研文献,主要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内涵界定、价值意蕴、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述。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近代,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却一直蕴含在历史发展中。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实质上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2]1。其次,从历史到现实,从内涵到外延,从微观到宏观,从特殊到普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深刻本质。再次,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未来、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者们从多维度分析、多领域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有学者认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论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理路、方法与视角”[3]。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在实践认识层面上不够具体和深刻。因此,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史脉络,从其历史经验入手,既能够从理论层面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历史来源,又能够从实践层面与时俱进,与各民族、世界各国谋求共识,完成“认识-实践-认识”的深化发展,避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泛化和虚化,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为全世界人类发展指引方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史脉络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历史淬炼,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方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虽然每个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各不相同,但其内涵与实质却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组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民族团结意识觉醒、民族自在性探索、民族自觉性增强到民族自为性发展四个历史时期。

(一)民族团结意识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唤醒国民意志和促进民族团结最主要的核心领导力量,并对民族团结合作的目标达成提出了自身的主张。从国民革命时期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而不懈奋斗,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反映了反抗压迫与实现民族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从民族团结合作意识中逐渐觉醒,产生了各民族构建统一战线的想法,由于当时中国革命形式较为复杂,并不具备直接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现在存在着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4]409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的努力,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努力,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4]488。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发了各民族团结统一、复兴中华的共同心理意愿。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合作提出了具体观点,也展开了初步实践。在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要把各民族团结起来,通过团结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这就必须要有先进组织去领导,科学思想去指导。1935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认为争取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可能,少数民族团结起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民族团结合作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面临民族危亡、祖国领土遭受侵略的险境下,各民族忽略南北之分、民族之分以及阶级之分,中国共产党凝聚民心,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统一抗战局面,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凝神聚气、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共御外辱,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是唤醒国人为实现民族解放、民族自由、民族独立的内在精神品质。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独立斗争中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意识,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核心地位及发挥的引领作用。1939年,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个主题,他把民族团结首先看作一种政治联合,是各民族在一定的政治基础上为着共同的政治目标而达成的联合,这些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华民族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民族自在性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起步探索中制定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合作意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领域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着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民族利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优越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处理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民族政策,让各族人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支持与关爱,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1949年至1954年,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进行调整,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平等和团结互助相关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实施以及纳入宪法是维护民族关系稳定、民族团结统一的时代要求。党不仅重申和宣传民族平等的政策主张,并且不断贯彻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受文革左倾思潮影响,民族工作艰难发展,一些自治区被取消和分割,从而导致了民族干部政策受到破坏,自治区域内民族干部队伍大大减弱,相关的民族工作机构也遭受重创,处于一种瘫痪状态,民族利益随之受到影响。即使是在这特殊的艰难时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左倾”思想进行严肃批判,坚决抵制和斗争到底,坚决维护取得的民族团结成果,从一定程度上为后来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敢于批判、敢于斗争,顾全国家发展大局、民族共同利益,为伟大改革和社会发展铺平道路。

(三)民族自觉性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2年十八大)

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对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理论错误有了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科学的理论阐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统一了全党思想,维护了全党团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中国共产党首先在统战政策上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方针,对强加给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国共产党员身上的虚假言论进行彻底的平反,为民族工作部门和系统的拨乱反正创造了条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重点强调了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围绕民族团结合作关系展开了系统论述,并对我国一直以来的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为今后民族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重点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权威文件强调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做出要求,特别是文化方面,要求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团结、合作共建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思想文化建设还特别注重民族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民族工作也需要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的多次重大会议中明确指出民族工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的特殊性原则对民族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对于不同区域的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将不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以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划分开来,在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下,进行更多地帮扶和倾斜,缩小各民族地区因地理区域条件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在筑牢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各民族利益趋于平衡,民族团结、民族合作观念深入人心,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民族自为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战略定位,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不仅仅是单一个体的存在,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整体,并立足于长远发展,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使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经济上促进,文化上包容,实现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繁荣发展的大局面。党中央要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互帮互助,形成一种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浓厚的家国之情。从“四个认同”的提出到“五个认同”的发展,是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不断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首先,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成为人民的拥护者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和领导力量。其次,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住各民族团结稳定、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譬如,从西藏民族治理中可映射到整个中华民族,只有国家凝聚力足够强盛,才能轻松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将隐藏的危机化险为夷。再次,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念,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的民族道路,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最后,根据形势发展,统筹好两个大局并做好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中,充分说明了其时代性和现实性的迫切需要。2018年经中共中央讨论将“中华民族”正式写入宪法并不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转化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优势力量。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举全国上下之力,共同铸牢疫情防控钢铁长城,这是蕴含在中国人民血脉中守望相助精神、英勇无畏精神、舍生忘死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力量驱动的实践行为都源自于每个中国人内心“家国一体”的思想共识。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性探索、自觉性增强再到自为性发展不断深化,中华民族见证了团结一致办大事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前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历程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族工作实践中留下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政治前提,协调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民族利益关系是维护民族关系稳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力量,凝聚共有的思想共识,选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价值观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到一起并形成强大精神合力,究其渊源则就在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其领导方式逐渐形成党领导国家的基本方式和结构模式,并深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中。无论是开展民族工作还是实施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将分散的民族意志凝聚起来,积极对抗外敌,进行革命斗争,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6]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领导者、民族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民族道路的实施者,将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凝聚起来,办成了一件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进步,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使人民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经济基础:协调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是稳定民心的重要基础。只有当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协调一致时,人们才能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增强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大团结。当整体与部分利益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时,民族之间就会出现隔阂,甚至会增加西方恐怖主义趁虚而入、企图分裂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危险。在民族工作中要协调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巩固物质基础,强化集体意识,维护国家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对于落后和过时的民族经济模式,给予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新模式,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从而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在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各民族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善于把握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把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当引导各民族进行团结合作。在共建共享、共生共进的民族发展理念下,统筹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各民族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只有激发各民族互助互利的协作意识,补齐民族发展的短板,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的协调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因此,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协调平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三)文化力量: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血脉,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家园[8]。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历史发展中,文化历史记忆是最能引起人们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种重要资源,民族意识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成员不断续写本民族历史,以凝聚或重构本民族的集体记忆,创新发展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需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交往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区域间的交流不断增强,这为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石,譬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这些在历史文化中不断完善的精神谱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持久、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黄文秀精神等学习号召,将党员先锋留下的精神品质深深地融进人们的血液里,汇入人们的思想中,形成各族人民的优良风气和生活范式。由此可见,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仅是一句空的口号,更是中国共产党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使各民族人民能够矢志践行,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四)价值选择:坚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价值观

坚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价值观,是建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保障。中华民族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各异,思想价值观念同样也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了在发展中各民族遇到的不同矛盾。同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选择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历史的实践证明,依循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民族事务治理实践过程中,积极努力改变、解决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与不平衡问题,兼顾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凝聚力从“量”的积累逐渐转向“质”的转变提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系统的阐释,认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整体中也包含了各民族,以一体为主线贯彻着国家的政策和方向,多元则为一体的要素和动力,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选择民族多元与一体协调平衡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走上正确道路进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凝练出新的时代内涵和话语体系。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莫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从国家到民族、中国梦到世界梦,中国逐渐打开了新的思想格局,努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全球性公共事件贡献出更多中国方案。

(一)强化国家共同体思想共识,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各民族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保障,这是应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侵蚀,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必然要求。要增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敏锐性,防止被西方意识形态的诱导和分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范围,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逻辑构建[10]。要善于在多元价值中找到国家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变形势中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在多样观念中谋求世界各国的思想共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关系也在发展变化。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给西方“三股势力”乘机而入的机会,将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散播到发展中国家,日益侵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阻碍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民族关系的正常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遭受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5]守住意识形态的关键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思想堡垒,不断提高人们把握政治方向、辨明政治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国家大局中涵养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高度警惕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等西方思潮的侵蚀。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争取各民族在思想上达成一致,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思想堡垒,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一致对外的精神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事业的发展。

(二)巩固民族共同体利益基础,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利益是激励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动因”[11]。实际上,利益是一种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由于民族之间地域、生活和文化迥异,其利益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只有协调好民族利益关系,提高集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全心全意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各民族共同利益越牢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动力就越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子就越稳。只有根据各民族实际发展状况筑牢物质基础,才能从根本上稳固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前发展。

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按照民族共同利益改善民族工作方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相结合、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根据党中央的政策合理解决,增强各民族的认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共同的社会意识才能被唤醒,思想才能达到新境界。在整体利益基础上,要保障各民族合理利益需求,不断完善各民族地区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需要,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平稳发展,要不断完善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让各民族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关切和帮助,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胜利以及人民群众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起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就要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必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意义赋予新时代改革发展,起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形成文化共同体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2]各民族在实践发展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文化凝聚起来形成的文化共识。各民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共同的价值和道德,这共有的价值和道德形成了中华文化自身的内核,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形成文化共同体精神动力奠定坚实基础。要深刻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优秀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党史学习教育机遇,进行百年民族工作经验总结,凝聚共有思想价值观念、激发共有精神动力、创新共有生活方式,以共有文化为思想基础,引导各民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迈进,做到以史鉴今,开创未来。

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毫无底气。要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文化,寻求“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选择以及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在实践中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淬炼。在不断地生活交往实践中,各民族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堡垒,拥有高度的文化契合度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赋予新时代全新的意义解读,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能够召唤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抗击疫情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文化精神文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团结、社会凝聚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新时代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指引力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能够对民族内部所存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起到纠偏与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人们共生共存、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性公共事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民族之间共有的精神特质,激发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其包含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等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发展大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团结统一、合作发展、命运与共的思想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前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升华的具体表现。“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深化友谊、加强交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类社会上,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全球性公共问题和突发事件方面,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中国方案,用行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远大抱负的政党。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局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一些地方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发酵,粮食供给不足造成的难民危机无法解决,重大传染性疾病蔓延无法控制等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迥异,使隔阂和对立无法得到有效地缓解,世界发展局势与各国人民追求平等、幸福、安全、稳定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构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虽然国际关系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从总体发展上看,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动力胜过阻力,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加强沟通,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4]。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15]253现如今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有益经验,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6]。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思想引领行动的升华,形象地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斗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合作”[16]。从共建“一带一路”、决心打赢脱贫共坚战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次次的实践充分说明了中国始终走在共同发展、共赢发展的道路上,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机遇,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百年大党为世界求大同、谋发展的远大格局和使命担当。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共谋人类幸福的思想基础。从中国共产党不断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启示未来。在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等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人类的团结合作、共谋发展意识已超越地域与国界范围,成为团结稳定发展、共谋人类幸福的理想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瞩望盛世,中国将努力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