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研究

2023-01-06 05:41杨建雄薛秀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热河新民主主义抗日战争

杨建雄 薛秀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根植于热河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了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部分内容,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与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着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以及民主主义的宣扬与发展建设这两大主要任务展开。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下建设新热河的核心构成部分,同时也与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建设以及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一道共同组成了三位一体的热河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可以说,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建设与巩固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一、以抗日为核心的根据地文化在热河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的境内存在着3种性质明显不同的区域,分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所控制的沦陷地区、国民政府掌控的统治区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区域。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大背景下,这三类区域展示出了很有差异的文化状态。沦陷区实行的是殖民文化,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抗战文化。由于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对立,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在抗战文化方面的表现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同,且均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文化的正常有序发展,日本侵略者不仅直接对中国文化肆意摧残,还在沦陷区胁迫傀儡政权推行奴化教育,企图加大殖民文化的传播。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主张

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军国主义者进行了多达十四年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可以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传统以及新生文化的蓄意损坏以及侵略,造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浩劫。文物、图书、学校和建筑等文化遗产惨遭抢掠、焚毁、打砸,其破坏手段之恶毒,灾难之深重,规模之巨大,可以说是为人类历史上所少有。对中国文化进行残忍的摧毁以及掠夺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沦陷区域实施文化方面的专制以及奴化性的教育。在如此恶劣地形势与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坚强高举抗日战争大旗,不但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获胜提供了非常巨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以及精神上的支柱,此外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非常全面并且相当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非常重视文化对于抗战的重要性。1936年的11月,中国文艺协会于中国的陕西北部举行了组建大会,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抗日文艺”这一重要理论。毛泽东说,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我们需要从以往只搞“武”的一面转到文和武并重,“要在文的角度去劝说那些不想停止内战的人,从文的角度去宣传教育全国百姓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并提倡文艺领域的工作者们大力“发扬苏维埃的工人农民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1]。毛泽东多次指出,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重要的大前提下,文化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利益务必要服从于抗日战争的整体利益,一定不可以违背抗日战争的相关利益,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当中也明确的提出来了文化对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对抗战文化运动的宣传以及组织的工作。在1940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运动的相关指示精神。在如何建立抗日文化的队伍这一重要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应当团结所有不反对共产党的自由资产阶级和众多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一起去做,而不要使共产党员尖锐突出以及处于孤立”,同时也要“发动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以及各个机构的文化人和众多青年学生参加这类运动”。在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与教育事业“都应当与所有不反对共产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众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同去实施”,并“要考虑寻找一切不反共的知识分子以及半知识分子,促使这些人参加在我们组织领导下的广大的革命文化战线,应当拒绝在文化领域中的没有原则的门户之见”[2]。毛泽东强调指出,在长久和艰难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必须要善于吸纳知识分子,才能组织坚强的抗战力量,发动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以及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如果缺少知识分子的参与,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现实的。

在20世纪之初的热河省,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与交融。此时的热河区域除了有着本地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同时也存在着刚刚从外国进入不久的民主主义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后,幼年时段的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外国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民主观念逐渐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这也为热河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建设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张,热河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教育是文化内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也是促进与落实文化政策以及进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与主要阵地。中国共产党在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是从教育领域开始展开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政策为热河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有力地提升了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与群众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理论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八项就对教育的方针做出了规定:“改革教育的旧制度和旧课程,实施以抵抗日本拯救祖国为目标的新的制度以及新的课程。”[3]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做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提出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一定要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和其相契合和所有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契合战争的需求等重要论断。在这次全会中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即:教育须为抗日战争做出服务,学和用应当一致,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进行结合。

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有了相当大程度的进步。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包括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两大部分。国民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教育构成。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等均属于学校教育,识字组、夜间学校、扫盲班、读报班、黑板报、冬季学校、民众教育馆和民众学报等则归属于社会教育。在中共中央的有力指导下,热河各个抗日根据地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不佳的环境下创办了一大批中学校以及小学校。在晋冀鲁豫边区,据1945年上半年的统计,其中的六个专区入学儿童为125878人,中等学校达到55所,学生11715人。抗日根据地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与游击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游击教育法。该种新式教育方法是“熔铸了巡回教学、分组教学以及复式教学的各自特性,进而配合着游击战争的教育战术。”[4]干部教育分为在职干部的教育以及干部学校教育两种。中共中央对干部教育十分重视,曾经颁布了《关于干部教育的指示(1940年1月)》等各类文件。为实施干部学校教育,根据地创办了一些大学。中共中央不仅在陕北创办了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院校,还于1939年7月在晋察冀边区组建了华北联合大学。除了创办大学,热河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还创建了较多的干部学校以及用速成方法培育干部的各类短时间的练习班。在晋察冀边区,除了华北联合大学以及抗大二分校之外,还创办有冀中人民自卫军政工干部学校、冀中民运干部学校和冀中五一学院等。在抗日战争期间,热河各类干部学校培育了很多杰出的干部,基本满足了热河抗日根据地的人才需求。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热河的传播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党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迅速地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热河地域有了相当程度地传播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对抗战的服务

由于所处时代的环境与形势特性,新民主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热河地域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始终坚持以抗日和民主为主要旗帜。热河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伴随着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进步壮大而逐渐迅速传播与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抗战的初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担负着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大力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与领导了各种武装起义,逐步建立起了各支抗日武装队伍,这些都为热河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4月,中共中央代表刘少奇到达天津,担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局的书记。北方局统辖山东分局、晋察冀分局、太行分局以及晋绥分局等华北各战略区的党组织。同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彭真到京东巡视党的工作,改组了京东特委,由李运昌担任书记,又重建了冀热边特委,王本陆任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实施了全面的侵略中国战争。冀热边特委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深入敌后,连续发动并领导了三次小型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伪,为在冀热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积累了经验。冀热边特委组织的三次小型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锻炼了军事骨干,积累了斗争经验,可以称之为是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的先导。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热河省抗战的历史使命,组织起了热河抗日力量,始终坚持反侵略斗争,陆续在热河省内各地组建起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民主政权,建立了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例如,驴儿叫村于1936年12月建立了兴隆县第一党支部,该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7人,归中共遵化县委领导。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冀东十一、十二和十三团经常在此战斗休整,第十三军分区供给处也曾在此地驻扎”[5]。诸如此类的党支部如星火燎原般在热河省迅速建立起来。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国陕西北部的洛川举行扩大形式的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可以出一部分于敌人后方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游击式战争的提议。1938年上半年,毛泽东发出了多次指示,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动以雾灵山为抗战民主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晋察冀军区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热边,配合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开辟了冀热边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中旬,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胜利汇合,并召开铁厂会议,建立了冀察热宁军区以及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会后决定,四纵一部与抗联主力东渡滦河,进军青龙县的都山地区,与东北抗联取得联系,建立根据地。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建成以后,积极开展党组织、政权、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武装建设,巩固根据地区域,抗击敌人。到1941年8月,在热河境内及边界地区相继建立迁安遵化兴隆、丰宁滦平密云、蓟县宝坻三河、平谷密云兴隆和迁安青龙平泉等5个抗日联合县和一批新开辟的小块游击区。这一时期包括热河在内的中国文化发展特质即是带有抗战意识的文化,自然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是在为抗日而服务。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热河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1937年12月,中共冀热边特委以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会的名义,在深县多渔屯由李运昌同志主持进行了京东10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经过与会代表的协商,宣告组建了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李运昌被推选为主任。会议除讨论了加强抗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外,还决定建立华北地区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游击支队,以发动小型游击战争。这次会议动员和团结了包括上层社会的知名人士的冀东各界群众,这次会议标志着冀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由此可以看出,热河省抗日民主根据地及抗日民主政权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民主特性的发展

自1912年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取代了自秦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皇权体制被彻底否定,这是空前的巨大变化。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新思想观念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群众文化观念的更新。宪法取代圣旨,民主取代君主,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权威。辛亥革命对流行千年的旧制度、观念、思想和习俗产生了猛烈地冲击,加速了民主制度以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民国初建之时即显现出一派辞旧迎新的文化气象。民国初年文化观念的更新,既突出体现在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上,也体现在“尊新崇西”思想观念的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改造运动。新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彻底改造,实现救国救民的艰巨任务,力图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的新文化,打破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束缚,培养能够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新国民,推动人的现代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知识分子以开放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以民主、科学为中心,大量传播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性就是“民主”,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创立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步传播,也根植于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民国初期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自身的民主特性得到了更为充分地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民主,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与相关指示,抗日战争时期热河省各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始终坚持着发扬民主精神这一核心,同时也将民主精神贯彻与落实到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当中。热河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民主特性在热河地域的传播与发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观点。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力传播,广大热河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主的理念与精神,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也为增强广大热河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御侮的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河地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兼有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共同特点以及自身的突出特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和大众的,同时也是科学的和民主的,热河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体现着这样的特点。而由于热河地域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土壤的培育,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演变也呈现着自身突出的特点,即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服务抗日战争为主线,在推动促进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大力发扬着民主的精神。尽管在抗战时期,多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抗日战争服务,但从多方史料展现的史实线索来看,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抗战文化紧密交融,尤为突出的展现出文化建设以服务抗战为关键要旨。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始终把握住民主这一核心要义,这实际上就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民主理念逐渐深入热河百姓心目之中。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新”,就在于它是区别于以往旧民主主义文化中的“旧”,这个“新”就突出地表现在其民主的特性上。中国共产党在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所实行的抗战文化政策方针和整个热河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建设同向而行,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不但如此,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在抗战时期成为了热河省文化发展建设的基本引领,还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热河文化政策的思想指南。

三、热河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在抗日战争时期,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成就不仅对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文化建设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当中逐渐地意识到了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里就具体阐述了教条主义的特点以及害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主张。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鲜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在整个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都紧密围绕着这一口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包含着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实际状况相结合,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结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具有中国的特点以及中国的气质。在整风运动开始之后,中共中央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批判中吸收与在继承中扬弃交叉进行的长过程”[6]389。牢牢坚持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使得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建设能够在热河的各抗日根据地顺利推行,热河省的文化建设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热河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二)文化建设应把握住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用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观意愿。这个矛盾就要求在中国的土壤大地上,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实现中国化。由此,在此种选择以及制约的统一中就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以及相关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结的桥梁,“这一思想以及理论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承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事业,又用无产阶级的领导替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展现出了新旧革命的嬗递”[6]379。由此,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成为了旧民主主义文化的继续,又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导。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广大百姓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灾难,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在战火波及的区域,相关教育机构以及文化设施受到极大的损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沦陷地区推行殖民主义的文化,企图在心理上消灭中华民族。尽管时局艰难,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却能够搞得红红火火,文化活动从来没有像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样贴近民众的生活。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顽强发展,带有抗战特质的文学艺术也在包括热河在内的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起来。

总体上看,根据地的抗战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创立奠定了一定了基础,热河本土的传统文化为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给了土壤,加之马克思主义在热河的逐步传播,热河地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了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热河本土传统文化和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也成为了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渊源。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热河省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始终坚持以服务抗战和发扬民主精神为核心,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是科学的、民主的,同时也是大众的。事实表明,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热河新民主主义抗日战争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话语优势的确立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