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研究

2023-01-06 02:08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康养增加值体育产业

刘 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将“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基本方略,健康中国建设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的战略任务,积极促进健康与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作为国民健康支柱产业的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联和融合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产业增加值作为判断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量化指标,对于评价两个产业自身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具有诊断意义[2-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 Eviews9.0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分析2011—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主要二级产业(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增加值构建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整体和内部两个方面实证计量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影响,以及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之间互动关联的具体态势,以期为新时代体育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

1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政策文本

体育产业对于人群健康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的论述,最早起源于2002年范承玲和葛书林的《政府干预全民健康——关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扩大体育消费的提案报告》,该文首次论证了“健康问题受到全民关注→体育人口增加→体育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育产业促进健康影响链[4]。此后,体育产业促进人群健康、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观点,逐步成为研究关注点。近年来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动因研究;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健康城市体育产业链的系统构架研究;体育与健康产业业态创新和空间整合研究;体医结合、体养结合、体医养结合等体育与健康二级产业领域结合的路径研究;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十年时间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文件,有关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融合的观点先后进入国家体育和卫生健康的政策话语体系,为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互动和融合提供了保障支持。如表1所示,相关政策话语中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促进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消费结构能级提升。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互动融合通过产业边界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产业结构互补,实现融合发展,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

由于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中相关二级产业均属于服务业范畴,上述一系列具有健康服务功能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红利的释放,有力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互动,促进了两个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助推若干新业态的形成,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生活需求。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9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产业规模贡献已经占到30%以上,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体育产业正成为中国全新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以运动健康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

但在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现有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背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正制约着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均提到,目前的相关关联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服务业的体量与发展速度距离产业转型升级尚存在距离,需要在提升服务业能级,打造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3,6]。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中具有直接服务人群健康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教育与培训业的增加值占整个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1.9%,直接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的服务产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还小。在健康产业增加值方面,相较于医药产业近60%的增长值占比,健康服务业体量和增速同样处于弱势[7]。因而,两个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将制约两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和深度融合。

表1 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的相关文件表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

本研究从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整体关联互动和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关联互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由于产业增加值可以有效阐释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8]。因而,体育产业增加值可以合理表达相关体育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健康产业增加值则可以客观表达相关健康产业经济活动的情况。因此,选取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表达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增加值标记为SP,健康产业增加值标记为HL。为避免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两个时间序列数据产生异方差现象,确保计量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别对于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取自然对数,自然对数处理的体育产业增加值标记为lnSP,自然对数处理的健康产业增加值标记为lnHL。

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的互动关联度,继续选取健康产业内部所属的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等二级产业的产业增加值作为指标,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互动关联程度。

2.2 计量方法

(1)使用协整检验判断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整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9],建立回归方程:

lnHL=c0+c1lnSP+εt

估计前述方程,得到回归残差:

(2)如果体育产业增加值(SP)和健康产业增加值(HL)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9],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lnHLt=c+c1ΔlnSPt+c1ecmt+εt

其中,ecmt代表体育产业增加值对于健康产业增加值的误差修正项,体现了体育产业增加值对于健康产业增加值的短期波动影响变化[9],ecmt误差修正项的具体表达式为ecmt=ln (HL)t-1-c0-c1Δ(SP)t-1。

(3)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体育产业X与健康产业Y之间的因果关联性,建立方程:

上述方程中,假设随机误差项ut和vt之间不存在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假设为“X(或Y)不是导致Y(或X)变化的Granger原因”[9]。

(4)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的互动关联程度进行分析,首先确定因素列,其中母因素列为体育产业增加值,标记为x0(k);子因素列为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增加值——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标记为xi(k)。

其次,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法要求,对于数据进行标准化的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均值化处理,公式为:

其中,i=1,2,3…,n;k=1,2,3…,m。xi(k)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二级产业),第k年的评价指标。x(K)代表评价指标的均值。

再次,通过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二级产业增加值数据进行求差序列,求差序列公式为:

两极最大差M=maximaxkΔi(k)

两极最小差m=miniminkΔi(k)

最后,计算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二级产业的关联系数,具体公式为:

其中,Δi(k)为求差序列结果,M代表两极最大差,m代表两极最小差,β表示分辨系数,一般取0.5。关联系数Si(K)代表第i个指标在第k年与体育产业的关联程度。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官方渠道公布,相当程度上确保了研究数据的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和《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中的相关数据;2015—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年度“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健康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2011年健康产业增加值和内部主要二级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2—2020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

3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计量分析

3.1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相关性分析

产业增加值直接体现单位时间内相关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2011—2020年的近十年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特别是2015年以后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表现出较高速的增长态势,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体育产业增加值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见图1)。从2011—2015年的健康产业增加值看,我国健康产业整体稳步增长,与体育产业不同的是健康产业增加值没有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反进一步快速增长。本研究以时间序列组中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序列为横轴,健康产业增加值序列为纵轴,并选择对这些时间序列进行变换,应用二元回归方程得出带拟合回归曲线的散点图。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增加值的拟合回归散点图显示(见图2),两个产业增加值数据的散点大部分处于拟合回归直线的两侧附近,说明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同时,通过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进行两者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r=0.975,相伴概率P<0.01,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两者整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联。

图1 2011—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趋势图

图2 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回归散点图

3.2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的单位根检验

现代经济计量学认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但前提是检验序列数据达到平稳性的要求,即单位根检验。本研究对于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取自然对数后的序列数据lnSP和lnHL进行单位根ADF检验,即在3种不同检验回归模型以及不同样本t统计量在1%、5%和10%水平上的临界值。若检验t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本研究采用SIC准则,检验类型没有截距项和趋势项,差分滞后阶数为1。

由表2可见,体育产业增加值原始序列(lnSP)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原始序列(lnHL)的ADF检验t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分别是P=0.999 6和P=0.999 9,两者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表明原始序列lnSP和原始序列lnHL处于非平稳状态。同时,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阶差分序列(Δ1lnSP)和健康产业增加值的一阶差分序列(Δ1lnHL)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分别是0.247 4和0.380 9,达到大于5%的显著性概率水平,说明体育产业增加值一阶差分序列和健康产业增加值一阶差分序列也处于非平稳状态。由于两个产业的一阶差分序列处于非平稳状态,继续进行二阶差分序列检验,两个产业增加值的二阶差分序列Δ2lnSP和Δ2lnHL的t统计量对应相伴概率为0.018 0和0.003 8,达到小于5%的显著概率水平,说明体育产业增加值二阶差分序列和健康产业增加值二阶差分序列达到平稳状态,标记为Δ2lnSP~I(2)和Δ2lnHL~I(2)。

表2 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时间序列ADF检验表

3.3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的协整检验

通过对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本研究采用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属于平稳序列,则说明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就不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包含被解释变量lnHL与解释变量lnSP的估计做最小二乘回归,进行残差平稳性检验。方程为:

lnHL=5.378 010+0.657 193 lnSP

表3 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

根据下列回归残差方程,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类型为使用AIC准则,并且不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差分滞后阶数取1。

由表4可知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的协整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平稳检验结果,即残差t统计量为-2.589 283,相伴概率P= 0.017 0,P<0.05显著性水平,表明残差序列处于平稳状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4 协整回归方程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表

3.4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著名的Granger定理,误差修正模型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前提是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前述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存在协整关系,已经具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前提。由表5可知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常数项c的相伴概率P>0.01,△lnSP的相伴概率P=0.671 0,误差修正项ecm(-1)的相伴概率P=0.902 0,两者均P>0.05,说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不显著,即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没有短期均衡关系,也意味着两个产业整体上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均衡。

一般而言,健康产业增加值与体育产业增加值之间的整体短期波动变化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短期的体育产业增加值(ΔlnSP)的影响作用,二是上一年度体育产业增加值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作用。假设当前一期体育产业增加值没有偏离长期均衡关系(ecmt-1=0),那么当前健康产业增加值均是由当前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影响。如果当前健康产业增加值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ecmt-1≠0),那么为了保持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增加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就需要以-0.037 207的力度对前一阶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的非均衡关系予以调整修正,使之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暂时不存在短期的均衡现象。

表5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时间序列误差修正模型表

3.5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非仅仅检验变量之间逻辑因果关系,而是分析变量的前期数据是否会影响另一变量现状的检验方法,即判断一个变量的发展是否可以作为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9]。本研究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两个时间序列进行相互影响关系的检验,根据前述方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回归模型,考虑到不同滞后长度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选择滞后长度1和2,使得检验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增加值的Granger因果关系。

由表6可见,在选取1和2两个不同滞后长度上,Eviews软件系统分别给出了体育产业增加值变化不是健康产业增加值变化的Granger 因果关系的2个原假设,其相伴概率P>0.05,表明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正向理解,体育产业增加值变化不是健康产业增加值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另外反向理解,健康产业增加值变化也不是体育产业增加值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

表6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

3.6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二级产业互动关联分析

在论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总体上存在相应互动的基础上,继续选取2011—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内部所属的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等二级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数据,进一步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二级产业的具体互动关联状态。

根据前述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对于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7。

表7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增加值的标准化数据表

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前述求差序列、“两极最大差”和“两极最小差”公式,计算出2011—2020年以及十二五、十三五不同阶段的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两极最大差”和“两极最小差”(见表8)。

由于关联系数Si(K)是母因素列和子因素列在各时间点的关联值程度,关联系数值越大,关系越紧密,影响也越大,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2011—2020年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关联影响依次排序为:医疗卫生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健康旅游产业。若进一步按照“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时间阶段细分,十二五阶段(2011—2015年)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关联影响依次排序为:医疗卫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康养产业;十三五阶段(2016—2020年)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关联影响依次排序为:医疗卫生产业、康养产业、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健康旅游产业。

表8 不同阶段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关联影响表

4 讨 论

4.1 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从分析结果看,中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之间的关系长期均衡。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各省市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大力推动大健康战略的实施,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总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将“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基本方略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集中推出。促进国民健康政策的红利逐步释放,有力推动了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优化,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能级开始提升,进一步拉动了体育消费规模和质量。2016年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为5.6万亿元左右,其中医药产业为2.8万亿元、健康养老产业为1.8万亿元、医疗产业为5 000多亿元、保健品产业为2 600亿元、健康管理服务业为1 500亿元,明确可知中国现有健康产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是服务业,但企业分布却是所占比重最高的二级产业[6]。同期,体育服务业总产出为6 827.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35.9%,体育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二级产业。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共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也为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突破口”,未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两者比例结构合理的新型运动健康服务业已形成趋势,这将有力推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看,按照《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今后五年国家将进一步做强和做优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将为实现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战略机遇期[4]。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围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的宗旨,转变原有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内在发展方式[10],从原来单一产业封闭式的求大求全向两大产业互相开放协同互补的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之间维持长期均衡的重要内在表现形式。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两大产业不断向长期均衡发展。

4.2 短期内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非均衡关系

从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看,中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不具备短期均衡关系。无论是体育产业产出总规模还是增加值,均与健康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国民健康越发受到全社会重视,虽然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和增加值逐渐上升,但相对于健康产业的规模和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旧不高,体育产业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以及对于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较2019年降低,但同期健康产业增加值快速上升,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健康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影响显著,其经济大体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总体而言,两个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差距较大,两者的发展速度和体量并不接近,在短期内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难以达到均衡发展。因而,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11]。目前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以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意外因素的影响,在短期时间内很难实现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调、可持续地均衡发展。但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围绕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然会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降低产业间的行业“壁垒”,两个产业的大量企业将彼此渗透进入对方产业。即有相当实力的体育企业进入健康消费市场,或是部分健康行业支柱企业进入运动消费市场,从而加快形成运动健康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促进居民健康消费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推动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短期非均衡态势向长期均衡发展转变[12]。

4.3 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不存在任何Granger因果关系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看,中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彼此之间没有任何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体育产业增长并非健康产业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一方面就体育产业影响健康产业角度而言,从近十年规模体量和增长值提升幅度看,体育产业相对于健康产业来说体量较小,两者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体育产业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影响和健康产品的支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的健康服务功能尚处于低阶水平,使得体育产业对于健康产业的影响作用有限。此外,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外部支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尚存在体育产业“一头热”现象,健康产业“壁垒”成为体育企业进入健康产业实现融合的障碍[12]。特别是,具有新业态特征的运动健康服务业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削弱了原本趋于融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就健康产业影响体育产业角度而言,当前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对于融合发展的热度不一,政策上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支持政策之间存在一定错位。尽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民健康十四五规划》均提到了发展运动健康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但是实际上卫生健康和体育主管部门对于体育与健康两个产业的作用功能关注点并不一致,因而导致支持政策效果产生一定差异,有些政策并没有起到融合作用,相反还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例如,健康产业涉及部分运动辅助治疗纳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及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相当程度上从技术标准上阻碍了一批体育企业快速跨越行业产业之间的鸿沟。现有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中缺乏明确落地举措,互动融合发展保障措施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互动。

4.4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之间的互动关联呈现多样化

(1)体育产业与医疗卫生产业具有高强互动关联性。无论是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还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各时间段,医疗卫生产业始终高于其他二级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联度。可见,医疗卫生产业是体育产业辐射影响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在健康中国战略下要积极应对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必须以体育产业核心要素与医疗卫生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加快体医融合,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以新业态的方式承担原有与医疗卫生机构重叠的职能,如健康饮食指导、运动康复指导等功能,发挥“治未病”和“运动是良医”的独特作用[13]。(2)体育产业与非医疗性保健产业的互动关联性稳步增长。非医疗性保健产业作为与体育产业互动关联稳步增长的产业,其主要受到医疗卫生产业的外溢经济效应影响。相比于医疗卫生的创伤性和副作用,非医疗性保健的无毒、无副作用与体育产业“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正好契合,面对市场需求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慢性病预防以及创伤性损伤康复愈合的大量市场需求。因而,体育产业与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的融合产品创新不断,也成为目前社会资本投资进入的新兴领域。(3)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的互动关联性显著提升。这一现象反映了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互动关联能够显著提高两大产业的综合效益值。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的两块“基石”,在政府支持和企业自主推动下逐步实现技术、业务和市场三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既有利于体育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也能进一步激发康养产业的活力,最终促使两者融合业态的支撑条件、经济效益和就业效应日趋成熟。(4)体育产业与健康旅游产业的互动关联性有减弱趋势。由于保健旅游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期,受产品类型单一的限制,原有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以体育元素作为功能性产品出现在保健旅游之中,但随着消费者群体对于保健旅游产品多元功能需求的日益提升,现有单一的体育要素形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旅游中的保健需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大量不确定性使得旅游产业总体上处于低水平,因此两个产业的互动关联性呈现出显著减弱态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1)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关联不断强化,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出上升态势。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于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辐射影响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两者整体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短期内不存在均衡发展关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会提升0.657%的健康产业增加值。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健康产业不会对健康产业产生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厚植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共同“土壤”——服务业,做强做优服务业,特别是着力提升运动健康服务业在两个产业中的比重。

(3)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一方面体育产业无法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体育产业的体量与增速与健康产业相比尚小,相对处于非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对于健康产业的影响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虽然健康产业的体量和增加值增速较大,但并不是影响体育产业增加值提升的主要原因,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实质上没有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特别是运动健康业的发展,体育健康服务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4)从近十年的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内部主要二级产业的关联性看,体育产业与医疗卫生产业关联最强,与健康旅游产业的关联逐步减弱,与康养产业的关联提升最为显著,与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产业的关联则是稳步提升。

5.2 建 议

5.2.1 从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两个维度提升体医融合发展能级

体育产业与医疗产业的互动关联具有高强度性和稳定性,因而,体医融合是实现未来长期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所确定的运动促进健康目标,应从公立和民营两个维度共同着力实现体医融合提质增效。(1)加大医疗机构参与体医融合的力度。建立运动医学专科,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医院或体育门诊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综合社区两级运动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机构在专业设施设备、专业能力方面的资源集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非营利高水平体育运动专科医院,围绕康复、运动医学、养生等需求,提供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诊疗等高水平综合运动医疗服务。同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运动医学康复门诊,针对治未病、慢性病防治等健康需求就近服务社区居民的运动诊疗和指导服务[13]。(2)大力推动民营医疗机构进入体医融合市场。降低民营市场机构进入运动医学专科的门槛,允许部分具有医疗资质的民营盈利性医疗机构转型进入体医融合领域,“公民同权”开放相应的医保使用权,支持民营医院开设特色运动支持门诊开展相应的诊疗服务。

5.2.2 着力推动“体育+”非医疗性保健消费业态的创新

非医疗性保健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互动最为稳健的产业,是实现两大产业长期均衡的重要桥梁。因而,需要进一步推动两个行业的企业主动跨行业经营,厚植具有桥梁作用的“体育+健康”非医疗性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体育+健康”的创新产品。(1)大力推动市场机构参与非医疗性辅助工作。一是推动政府购买市场化辅助治疗服务。就老年、慢性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成本共担的运营模式,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第三方企业购买运动康复指导服务、运营管理服务和相应专业设备的使用权,保障特殊人群的运动保健需求。二是开放体育运动医学辅助治疗的市场准入。合理引入投资资本和资金,扩大体育服务企业参与非医疗卫生保健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产业之间联动,鼓励现有体育企业和健康服务企业参与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工作室、运动指导诊所等新兴业态的创办。同时,尽快建立体医融合领域的行业协会,明确规范不伤及人体的辅助治疗行业准入标准,实施运动辅助治疗机构专业能力分级评估制度。(2)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产品。推动“体育+健康”经营联合体形成,引导企业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内涵提升,推进融医疗、养老、中医养生、互联网等元素的“体育+”新产品的产生,如,数字化的“健康+”电子产品等。建立国家和省市各级产品“孵化”制度,对具有高价值的潜力产品和创意进行培育,在立项、办证、资金政策上予以支持,积极扶持企业解决在“体育+”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体育+”名优产品目录制度,帮助相关产品走向海外,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

5.2.3 从内涵建设和规制建设两个维度推动体育特色康养产业发展

体育与康养产业的互动关联速度明显加快,成为未来缩小两大产业均衡差异的重要动力。针对目前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从内涵建设和规制建设两个维度推动体育特色康养产业的良性发展。就内涵建设方面,一是加强体育特色康养产业与传统养生的融合。围绕“康养为主,体育为辅”和“体育康养并重”的不同老年群体需求,整合体育和康养产业的优势资源,打造体育特色康养产业链,促进医、养、旅、居、文、体等资源围绕体育康养项目聚集配置。以体育特色康养示范项目为引导,鼓励体育服务业企业与康养产业的主动对接,加入“体育+”养老产品的开发。二是以体育小镇建设为引领,构建多元化和融合发展的新型康养业态。围绕“体育+康养+小镇”,培育一批与当地风土人情相适应,集保健服务、适度健体运动、候鸟式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健康产业小镇,推进体育与小镇康养功能的融合,使得体育保健功能成为体育康养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尽快出台体育康养小镇建设指导规范,加快体育康养小镇的建设[14]。三是不断推出新型康养产品。针对时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康养时尚,整合青山绿水、气候怡人、环境优雅、生态绿色、高端养生、日常健身等自然资源和健身资源,将生态环境康养、医疗保健、休闲养生、运动健身康养有机整合成不同主题的康养新产品[15]。规制建设方面,针对目前养老产业参差不齐的现象,政府通过法制方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和激励体育康养服务机构提升能级,服务保障优质合规市场的企业加入“体育+”养老产品开发,形成公平竞争性的康养服务市场。

5.2.4 厚植体育健康旅游新兴产业形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体育健康旅游产业目前处于低谷状态,且处于下滑趋势,需要及时扶植。对体育健康旅游产业的扶植要以满足消费者运动健康和旅游休闲双重需求为目的,以地方体育运动特色为牵引,优化相关涉旅资源要素配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品牌,拓展体育健康旅游的效应。(1)丰富特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以高水平国内外重大赛事为依托,结合当地特色体育项目,形成IP主题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体育旅游场馆体验设施,加大体育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做精做细体育旅游产品,使得体育旅游线路更趋多元化。(2)完善体育旅游工作协同机制。体育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紧密对接配合,建立体育旅游战略投资与旅游景区的合作开发机制,结合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基地等项目实施,扶植一批地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文化输出品牌和“软实力”[14]。(3)加快二级体育休闲产业与旅游业新业态的开发。建立相应的体育旅游行业协会,以产品开发标准为先导,与“携程”“艺龙”等旅游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线路,建立冬季以冰雪运动为主、夏季健身养生为主、高水平赛事穿插体验的体育旅游体系,探索“互联网+体育旅游”的营销模式,扩大消费者受众。(4)完善特殊时期优惠扶持政策。体育、旅游、财政等多部门协同通过诸如体育消费券、税费优惠等政策帮助体育健康旅游企业盘活现有市场存量,使行业内的企业能够度过“寒冬”。

猜你喜欢
康养增加值体育产业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体育产业之篮球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