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3-01-06 15:04吴海波陈双慧肖馨怡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研究生创新能力

★吴海波 陈双慧 肖馨怡(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04)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一直被各培养单位所重视。尤其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从目前的培养效果来看,结果似乎并不理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科学、系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就是其中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构建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一,尤其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缺乏统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方法与标准导致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为目的,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谓势在必行。

1 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与保障。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单位个人,创新之重要,早已毋庸多言。尤其在社会大变革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创新不是简单的改革改造,更不是对原有事物的修修补补。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呢?对于创新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 A·Schumpeter)[1]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由此可见,熊彼特所倡导的“创新”一词最初主要是运用于经济领域,它所强调的是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该词后来逐渐被引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创新一词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行为角度而言,张芃[2]认为,创新是一种能提高现有生产生活活动之效率、效益或节省资源的改革或发明。从认知角度而言,姚峻[3]指出,创新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与模仿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具有跳跃性、发散性、独创性等鲜明特征。从思维角度而言,李国坤[4]认为,创新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更多人则认为创新就是打破常规的创造发明。由此可见,创新不仅是思想的大解放,更是认知与行为的大突破;不仅是“探索发现”,更是“无中生有”;不仅是“破旧”,即破除旧习俗、旧制度、旧观念,更是“立新”,即创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它不仅适用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军事等领域,更适用于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总之,对于社会各行各业而言,创新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意志;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股生活动力;既是实力的标志,更是能力的体现;既是活力的润滑油,更是潜能的催化剂。

1.2 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高等级人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它不仅牵涉国家繁荣、社会进步,更影响教育声誉、个人发展。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其目的就是要在弄清楚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生创新标准,并探索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手段、措施、与成效,这对于创新驱动背景下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提高研究生创新水平的重要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由哪些指标构成,过去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结果导致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统一认可的标准,不同的培养目标导致研究生创新水平参差不齐。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其目的就是要科学制定统一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水平必然大有裨益[5]。

1.2.2 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可谓成就喜人。无论是学科门类,还是培养主体、培养规模,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培养主体与培养规模发展明显。70年代末期,我国仅有几十所高校或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每年培养研究生不足1万人;现如今全国有800多个单位招收研究生,每年培养的各类研究生超百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主体与培养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却出现了滑坡迹象。为此,有必要在控制研究生培养主体数量、稳定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新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式与方法,以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1.2.3 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重大举措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本科生教育是一种宽式教育、通识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的话,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一种尖式教育、专识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深度”。它要求研究生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集中于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某一方向,以创新为目标,开展深入、细致、全面的探讨。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培养单位或者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理解并不深刻,由于缺乏相应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他们依然在按本科生的培养方式培养研究生,这势必导致培养结果与研究生培养要求背道而驰。

1.2.4 检测研究生培养效果的客观需要 如何评价研究生培养效果,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培养单位重点关注的是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后的经济收入等指标,而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以及发展潜能的培养则关注不够。其结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培养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社会效益。与其说近年来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还不如说我国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却又墨守成规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样一种培养效果显然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就是要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重新回到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来[6]。

2 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公正、合理,是否与实际相符,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应遵循5个方面的原则,即全面系统、正确导向、突出重点、简单实用、与时俱进。

2.1 全面系统原则

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或导师而言,考核指标均能满足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合理的评价与考核,不失偏颇。并确保在操作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评价的相对公平、公正,使整个评价能充分体现客观、真实。

2.2 正确导向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体现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和职责,尤其要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效益,充分体现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2.3 重点突出原则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非常丰富,但从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出发,评价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在关注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选择部分能直接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培养质量、社会效应以及充分体现公益性的指标。

2.4 简单实用原则

所谓简单实用即要求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无论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还是高校、科研院所而言,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应力求做到精简、明确、实用且易于获取,以便评价对象和评价者操作,而且要求评判用语精练,力避歧义,尽量选取普遍通用的评价指标。

2.5 与时俱进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管理体制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相对于上述变化,评价指标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确保评价指标在应用中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的需要。同时,评价方法也同样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进。通过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工作的持续改进。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1 指标体系的构成与相关内容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第五、六条中所提到的“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为指导思想,根据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借鉴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和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按照用最少的指标控制最大的绩效结果的要求,利用Delphi法和相关系数法,最终筛选出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的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和三级指标40个,以此确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构成表

3.2 各评价指标的含义

3.2.1 素质 素质是判断研究生有无创新能力的内涵性指标,它是指研究生在思维意识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3个二级指标构成。(1)“思维创新”是指研究生对各种事物及其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精确的理解力、艰深的洞察力、超常的想象力和灵敏的判断力。(2)“创新意识”是指研究生不受思维定式或是所谓的“约定俗成”思想的影响,能够不断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能够不迷信权威,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具有批判意识。(3)“创新精神”则是指研究生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从不恪守陈规,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原创意识;同时创新精神还要求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无论在做人做事还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实干家精神。

3.2.2 能力 能力是体现研究生有无创新意识的基础性指标,它由“自我学习”“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性”3个二级指标构成。(1)“自我学习”所考察的是研究生是否具有自我能动性与自我约束力,它要求研究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深刻领会自我成长必要性,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基本素质。(2)“沟通交流”是指研究生不仅要善于从事科学研究,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既能用专业的语言与同行沟通,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普通大众互动。(3)“社会适应性”是指研究生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适应能力,面对新环境、新情况、新形式,能够较快地克服陌生感、恐惧感并融入新环境;“社会适应性”同时还要求研究生必须摆脱对导师、对团队的依赖性,具备独立从事科研与实践的能力。

3.2.3 实践 实践是判断研究生有无创新能力的扩展性指标,它由“科研实践”与“创新实践”2个二级指标构成。(1)“科研实践”又包含“方案设计”“研究分析”“发明创造”和“推广运用”4个三级指标。它所考察的是研究生是否具备文献检索、课题设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基本素质。(2)“创新实践”则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掌握新方法并通过创新性实践获得新成果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求研究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3.2.4 潜能 潜能是判断研究生有无创新能力的外延性指标,它由“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3个二级指标构成。(1)“基础知识”所考察的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它要求研究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从宽度、广度、厚度、精度等4个维度深度掌握专业基础知识。(2)“专业素养”则要求研究生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良好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写作技巧,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途径的能力,对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总体评价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能力,将过去的理论加以验证的能力,将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理论的总结能力等。(3)“发展潜力”是一个反映研究生未来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的外延性指标,既体现研究生的学术发展远景,也体现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4 评价指标的权重

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本研究采用客观赋权法确立评估指标权重。该方法可根据实际数据特点反映评价对象间的差异,对于离差较大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对于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很强的指标赋予较小的权重[7],在此基础上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即首先利用专家咨询获取相关指标,然后再通过筛选重要指标出现频率的方式构成集合,最终测评出权重值。其过程为:假设取定5个评估指标,分别记为X1、X2,X3、X4、X5,然后请4位专家相互独立地从指标集中挑选出自认为重要的指标,构成4个指标子集,依次记为:专家1{ X1,X2,X4}、专家2{ X1,X3,X4}、专 家3{ X1,X2,X5}、专 家4{ X1,X2,X4}。指标X1被选中的次数为:g1=l+1+l+l=4;指标X2被选中的次数为:g2=1+0+l+l=3;指标X3被选中的次数为:g3=0+1+0+0=1;指标X4被选中的次数为:g4=1+1+0+1=3;指标x5被选中的次数为:g5=0+0+1+0=1。并将g归一化,即Wi=gi/∑gi,得到权重系数Wi={1/3,1/4,1/12,1/4,1/12}。由此测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2。

表2 指标权重表

5 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设定实际需求的评价指标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进行考评,其目的并不在于以经济价值为导向,检测研究生的财富创造力,而在于以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导向,考察研究生培养结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预期目标相符,是否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效益。即通过制定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用人单位等更多地关注研究生的“创新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以此为目的,我们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应该以体现研究生的“创新价值”为原则,更多地规避体现其“经济价值”的指标;同时,还应结合各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裴炎单位所在地高教教育发展水平等情况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

5.2 明确培养主体职责的前提下设定考评指标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等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为前提,使其工作的繁与简、责任的轻与重、强度的大与小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为尽可能量化培养质量提供依据,以此有效消除评价的笼统性与盲目性。

5.3 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评价指标体系要立足于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用人单位评价需求的变化,随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研究培养特点及评价要求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系统的信息技术含量,以线条清晰、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的管理模块,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5.4 评价结果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应与其他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等相关指标一起,作为一种公示制度内容,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有关部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管理、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也可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研究生的重要窗口,或者成为用人单位选择研究生的重要依据。显然,这种透明化与公示化必然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和激励。

总之,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已是当务之急,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指标的确定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科学,都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还需说明的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其目的是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不是为了获得培养单位的排序和比较评价结果,这将是我国未来若干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与实践所应把握的准则和着眼点。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研究生创新能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