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建议

2023-01-06 20:44周利
安徽林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林带防护林杨树

周利

(寿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安徽 淮南 232200)

农田防护林是平原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因子,降低旱、涝、霜冻、冰雹、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延长无霜期,营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是生态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保护神。同时,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道路、河流、沟渠、堤岸;减噪释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产出丰富的林木资源,具有康养和生物氧吧等多种功能。本文针对寿县农田防护林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抓重点、调思路、随局而变的要求,按照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规范,强化碳汇和防护等作用,从可行性、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着手应对,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重要作用。

1 寿县农田防护林现状

寿县是平原农业大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时间较长,基础较好。截至2021 年底,有效庇护总面积约53 333.33 hm2,主要树种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杨树(Populusspp.)、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侧 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水 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池 杉(Taxodium ascendens)等,主林带东西向,副林带南北向,主林带与主要害风偏离角小于30°;单条林带以纯林疏透结构占多数;林带高度依树种特性差异性较大;网格设定控制面积一般在13.33~20.00 hm2左右,最大不超过26.67 hm2。农田防护林带与村庄、道路、沟渠等林带相互衔接,构成了生态防护屏障。

2 寿县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

2.1 林网综合防护功能弱化

基础林网是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设计和建立,构架设立和防护效益均符合当时的实际。树种为高大的杨树、水杉、池杉等,辅助灌木为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等,其中杨树占80%以上,防护效果明显。随着杨树等高大乔木被采伐利用,更新后的树种主要是香樟、桂花、侧柏、石楠、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紫薇以及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园林绿化树种。由于林带高度、通风结构、树种搭配发生了明显变化,有效防护距离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环境也逐渐改变,防护效益降低,防护能力弱化,农作物倒伏、受灾等现象时有发生。

2.2 造林空间受到一定挤压

上世纪90 年代初、中期,寿县县乡道路、农田防护林带采取“一路两渠四行树”的标准造林模式,造林树种主要以速生高大的杨树为主导。随着杨树等利用更新和村庄及集镇的城市化、渠道衬砌、村村通等道路硬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红线、整治耕地非农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要素不断紧缩,有限的村庄、集镇、农耕道路等绿化空间逐步受到挤压,林带逐步过度到“一路两渠两行树”模式,造林树种也逐渐以常绿园林树种为主。

2.3 林带建设阻力持续升级

因防护林带会影响毗邻农田经济收益,导致一些农户对林网建设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故意破坏林带树木,使得营造农田林网的阻力持续加大,迫使有些林带只能营造低矮和占地空间较窄的绿化苗木,而且,林带断行、断带、缺株现象比较常见。林带标准的降低和压缩,削弱了农田防护林的整体防护效益。

2.4 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耕地承包到户时间较早,现有林带大多在原有基础上设立,各个乡镇建网基础不同,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和建网率不平衡。林网布局还需要结合土地调整、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5 项目设计时对绿化预留的空间不足

新土地项目建设(如土地平整项目、增减挂项目等),城镇、村庄和集镇建设,在绿化方面预留空间与林业部门的成片造林、农田林网、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园林城市等高标准绿化要求不衔接,存在预留空间不足等问题。立体绿化、庭院绿化、房顶绿化还没有在全县全面铺开,绿化利用率不高。

2.6 投入和护绿机制不灵活

生态护林员在护林方面的职责没有细化,待遇不高。林带周边农户的造林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林长制工作涵盖延伸的范围没有细化覆盖到所有农田防护林带。受物力和人力限制,林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技术全程跟踪。

3 寿县农田防护林发展建议

3.1 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重点

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协同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发展。由县政府牵头探索农田防护林建设新机制,以林业、农业、水利、交通、金融、生态环境等部门及基层乡镇政府为成员,由林长办具体负责日常事务。推行总林长、林长履职效能制度,做好部门协调,加大县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预算力度,做好宣传,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各司其责,协同发力。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围绕林网提质增效开展工作,指导基层采取成、过熟林及时更新,缺株、断行、断带做好补植或新造,退化林全面修复改造等措施,提升现有路渠林带的高大树木、乡土树种的营造林比例;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应该围绕新建沟塘堰坝、道路、水利排灌、土地平整等工程,留足绿化空间,强化林网在项目中的布局、提升绿化增量;生态环境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生态巡护和工作的管理,形成生态预警和管理常态化服务;乡镇政府应该注重引导发挥林农作用,建立树随田走的制度,调动林带毗邻及周边农民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金融部门应该支持造林主体灵活运用森林资产抵押信贷,盘活资金利用效率,发挥金融部门在造林方面的杠杆撬动作用。

3.2 从源头解压,不断释放造林空间

推行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出台林带毗邻胁地范围内效益补偿方案,减少因胁地问题造成的增绿阻力。根据林带高度、树根占地面积等因子确定胁地范围,制定毗邻农户可以接受的补偿方案,弥补周边农户土地的收益损失,以此从源头拓展和稳定造林空间。发挥规划设计引领作用,在村庄和集镇的城市化、渠道衬砌、村村通等道路硬化设计方面,制定绿化方面的生态造林设计标准,把绿化硬性指标贯穿在村庄建设、土地平整、农田建设、路渠建设等各个方面,从源头规划留足造林用地,释放绿化空间。建立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动态上图和森林监查制度,制定经营方案、规划方案、利用方案等。

3.3 精选优良树种,提升林网防护

树种和结构对防护效益影响较大。因此,在林网的树种选择上,应以防护效果较好、群众接受度高、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树、水杉、池杉、中山杉(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 及 落 羽 杉(Taxodium distichum)等树种为主。杨树应该筛选和选育无絮杨树或培养速生小径材,降低飞絮等次生灾害发生;水杉、池杉、中山杉、落羽杉等针叶树种胁地较弱,群众愿意接受,辅助常绿或低矮灌木搭配,效果更好。适当使用桂花、紫薇、广玉兰、石楠、侧柏、香樟、乌桕(Sapium sebiferum)、法梧(Platanus oriental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海桐、紫穗槐等园林绿化树种。积极做好乡土古树和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原生态群落演替痕迹,保护种子资源;合理提升乡土树种在带状林、环村林、村片林等防护林绿化方面的占比。

3.4 优化投入机制和运营管理

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专款、政府财政资金为引领,鼓励、吸引集体、企业、社会资金参与林带建设。通过合股、入股、独资、承包等方式,灵活投资渠道,形成社会建绿;按林带长度、行数、株数等,加大农田防护林政府奖补力度;延长林带毗邻胁地的奖补年限,调动林带周边农户的积极性;提高工资待遇,优化护林队伍管理,建立奖补资金,以营造林成效考评护林绩效;提升科技投入,营造林业技术一线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做好确权登记,明晰产权和收入分配;做好资源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树木和林地的行为;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防控和防灭火体系,控制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杨树溃疡病等检疫性疾病及有害生物蔓延;制定乡规民约,形成人人建绿、护绿氛围;深化林长制改革,围绕《安徽省林长制条例》发挥总林长、镇村林长作用,强化林长办日常监管和协调作用,形成完善的造林投资和运营管理体系。

3.5 做好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引领

推进农田防护林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稳定老林网,建设新基地,以示范带动全县。开展防护效益调查研究,推进农田和林网的有效组合,实现防护效益精准化、合理化、最大化。服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调做好林网整体细化规划,从小处着手,逐年建设,典型引路,构建完善的生态网格体系。强化特色建绿,根据规模大小,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基础,塑造特色林网、景观林网、观光林网、旅游林网、采摘林网等,提升林网品味和地域特点,打造和申报绿化“地理标志”,实现以农补林、以林补农、康养林业、旅居圣地的生态文明新跨越。

3.6 建立发达完善的林木利用循环链

强化防护林更新利用体系建设,做强林副产品的产、加、销产业循环链,注重生态效益发挥,盘活“绿”字产业和“绿”字经济,做到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建立农田防护林采伐利用经营方案、经营档案,做到采伐利用一批、造林更新一批,控制总量,合理确定变量,保证增量,实现综合利用和生态及经济效益提升,促进农业稳产丰产、林业增值增效,促进树木在碳达峰、碳中和上持续发力,实现循环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林带防护林杨树
不同配置乔灌混交林防风效益的风洞试验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跟踪导练(五)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杨树山漫画作品欣赏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
杨树上为什么会有许多“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