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今天的一代人都有知识焦虑。身边的数据总量、信息总量、知识总量越来越大,认知负担越来越沉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APP 软件等,对从生活到工作、到学习、再到娱乐的全面渗透,让人们对时间失去了绝对控制。
一方面认知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时间被撕裂得越来越碎。为了同时应对两股变化,人们必须直面一个全新概念:碎片化学习。
然而,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不少文章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场骗局”,甚至斥责一些在线付费提供商“贩卖焦虑”……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微信、微博、知乎、朋友圈等所谓“碎片化学习”上浪费了太多精力,似乎知道了很多东西但实际效果不大。而且整天被不同热点牵着鼻子走,时间久了就会倦怠。
碎片化学习真是“骗局”?人们真无计可施?
以下三个层面的梳理也许能回答疑问: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正视它,搞清楚什么是碎片化学习;明白碎片化学习有哪些优缺点,用正确姿势拥抱它;了解碎片化学习的适用条件,扬长避短,正确有效地利用它。
人们对于什么是“碎片化学习”,其实没有严谨定义。归纳起来,其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另一类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将大的知识体系拆分为小的、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碎片化知识”,从而使人们学习起来更容易的一种学习模式。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因为从实践角度看,碎片化学习源自对碎片化时间利用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循序渐进地积累“小块儿”内容进行知识建构。
仔细想想,任何学习本质上都是“碎片化学习”,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经过精心设计的“碎片化”内容,更有利于学习。相反,想“一口吃个胖子”或吞掉太大块儿内容反而不便于消化吸收。因此,这是“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之一,也是近年来“碎片化学习”兴起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碎片化学习的两个弊端也要格外小心。
首先,如果所学的碎片化内容未经过“系统设计”,即便花了很多时间学完也可能效果不佳,完全没办法构建起一个体系。就像现在许多知识付费产品一样,由于缺乏良好的“碎片化”设计,学习过程未被有效指导和管理,普遍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即使信息经过“碎片化设计”,借助社交媒体网络和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仍然面临诸如“专注力”缩短、难以进入“心流”状态、对“深度思考”干扰等挑战。
综合起来,对“碎片化学习”宜秉持以下态度。
不用排斥或刻意逃避。“碎片化学习”有其优势,快捷、无边界且任何人无法逃避,必须学会正确有效地使用碎片化学习,充分发挥其优势。
不能过于依赖,尤其不能让其成为学习的“唯一”甚至“全部”形式。一方面,碎片化学习有其适用条件;另一方面,个人知识基础构建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专注和体系化,若让自己在“碎片化学习”上花费过多时间,甚至不做主题阅读、系统学习,这样很危险。
因而,即便学习时间节奏是碎片化的,但知识脉络必须是系统的。只要吸收到的“碎片化”内容最终被整合成一个体系,这样的学习就有意义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