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华 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文体服务中心
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着重围绕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能等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引导、教育和培训,有助于农村产业健康、蓬勃、多样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除此之外,农村文化的发展还能从多个层面推动相应的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实践价值,值得围绕其展开研究。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实际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背景下,农民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与其收入水平息息相关,能合理运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而言,其平均收入往往更高。这意味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切实促进农民整体文化素养提升,进而在增收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农民文化素养的高低还与农村产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农民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的情况下,农村产业的发展既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能实现产业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区域。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仅能有效推动农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还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对农村地区的现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进而探索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不管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乡村旅游建设,还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手艺产业化发展,都能为农村经济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强化文化产业的有效建设。
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思想认知不到位、信息封闭、资料缺乏等原因,往往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进行有效的经济探索和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广大农民大开眼界、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农村信息的流通性,推动农村与城市的有效衔接,促进农村的与时俱进,给农村提供发展新经济项目的更多可能,有助于农村经济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和探索。
乡村全面振兴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医疗等全方位振兴的体现。从实践层面看,加强文化建设无疑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而乡村振兴能反过来为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农村经济将得到良好发展,并且能够通过良性循环与其他方面产生良好交互,其中自然就包括文化方面,能够为经济与文化的螺旋式良性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相关扶持政策缺乏等原因,导致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的资金明显不足,并不能满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有限等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并不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良好建设与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一方面,广大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岗位人员加强引导、教育、培训和管理,才能切实推动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农村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可挖掘潜力和价值较为巨大,对相应的文化岗位人才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农村文化事业人才较为匮乏,存在诸如人员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需要尽快加以改善。
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规范和保障,从而确保相应的工作质量和成效。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工作制度并不健全,在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譬如科学性水平较低、系统性较弱、具体权责划分不够合理及明确、具体程序不够规范等。在缺乏健全制度支撑的情况下,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实效自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实际效果欠佳。
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方面。不过目前农村文化存量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底蕴薄弱、文化娱乐活动数量少且规模小等问题,难以为文化事业的良好建设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进入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文化服务无疑是高度可行的方式,能够推动相应的服务效果切实改善。但是目前农村信息化文化服务水平并不高,受信息基础建设的限制较为明显,并且面临着信息化发展意识薄弱、信息化服务机制不完善且形式单一等问题,很难通过优质服务助推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角度看,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落实到文化产业建设之上,借助合适而良好的文化产业为文化及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稳固根基。不过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并不到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市场意识薄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不明晰,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不够健全,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预期存在不小偏差。
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只有建设好物质基础才能切实推动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针对目前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有必要通过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方式加以改善。首先,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承载着将农村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整合的重要职责,需要加强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加强专款专用管理,大力构建文化项目,尽可能从财政拨款层面强化资金保障。同时政府应当强化导向作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方向,尤其要落实最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结合财政拨款、资金管理等为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鼓励民办文化机构和企业发展。在现有形势下,仅靠政府拨款难以完全解决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紧缺的现状,必然需要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政府既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文化项目等吸引社会投资,在推动文化事业市场化发展的同时解决资金问题;也要积极鼓励民办文化机构发展,发挥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扶持包括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农民电影放映队等在内的民间文艺服务团体发展,通过民间组织、群众的投入进一步缓解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压力。
全面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支完全适合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的高质量队伍,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乃至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地方政府做好人才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并由文化部门牵头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基层文艺团队等进行综合化、规范化管理,逐步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养。针对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现状,有必要通过获取外部支持的方式加以改善,与周边高等院校等展开合作,共同规划相应的人才培育方案,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积极以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为基层文化队伍的扩大注入新鲜血液。另外还可以在市、省文化局的支持下,大力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基地,吸引优秀人才作为志愿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育机制,根据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明确基层文化人才应当具备的综合素养,以此作为相应的人才培训、考核基准。总体而言,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当具备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良好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素养、一定的文化艺术专长、优秀的文化活动组织能力、正派的工作及生活作风等,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健全农村文化工作者管理制度,对不同岗位的具体权责加以明确,严格要求所有人员按照规范和制度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构建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与制度,通过真实、客观的考核结果进行评优和激励,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外还应当将农村文化人员队伍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积极改善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和晋升机制,在发挥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让广大文化工作者能够充分享受相应的成果,进一步强化激励作用。
对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可以切实规范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而保障相应的文化建设质量和效果。政府需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文化管理总则、专项资金管理、政府职责、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职责、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奖励处罚等进行规范,形成健全的制度,务必要覆盖农村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包括文化站建设面积、送电影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有线电视组组通工程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工程进行规范,以明确的制度对具体的工程实施目标、方法、时间、内容等加以规范,可以有效确保政府组织的农村文化活动得到有效落实。而农村文化室作为主导和实施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组织,更是要对其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对包括文化室主要职能、文化室职能履行方式与服务活动、文化室负责人及权责、文化室书刊资料及公物保管使用、文化室内文娱活动、文化室清洁管理、文化室设备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加以规范,可确保文化室长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并为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更支持。
对农村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农村文化存量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兼顾不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凸显地方特色文化优势,进而起到良好的文化建设效果。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整体导向,从宏观层面优化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既要大力挖掘既有的文化资源,也要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农村地区欠缺足够资源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进行深度挖掘,做好包括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村落普查、建立名录、强化管理和活化利用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避免资源问题给农村文化振兴造成巨大阻碍。
信息化背景下积极落实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不但能有效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还能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开阔农民群众的视野,强化农民的创新意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可靠的支持。以加强农村信息建设为基础,打造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深度整合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医疗信息、民生信息等,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全面的信息服务。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设施为基础,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文化服务在线上线下的有机衔接与融合,为广大农民提供新颖、多样的文化服务,积极组织符合农民需要的文化服务活动,让广大农民的文娱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强化对农民文化素养的有效培育。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最能发挥建设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体现。新时期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工作,从多个方面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以转变观念为基础,做好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实践中需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在坚持政府引领的同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灵活性与自由性,增强科技含量并提高文化品位,首抓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突出农村文化资源特色并发挥优势,适当发挥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作用,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在主体、资金、规模、技术、资源、人才、特色品牌、法律等方面为农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有力支持及保障。
综上可知,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新时期背景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产业振兴等的关系,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措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有效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着重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从而在改善农村文化环境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