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阳
(郑州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学生事物管理”这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它的基本工作内容与我国的“学生工作”内容大体相同。但是二者又有区分,虽然在工作内容上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各自却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功能角度来看,二者都涉及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是我国的“学生工作”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会融合一些政治性功能。而“学生事务管理”则更加倾向于服务性的功能。开展以“学生事务管理”为主的学生事务工作,就是要改变目前现代高校中的管理弊端,转变思维和管理方式。将管理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做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关注和帮助,提供更加真实有效地关怀,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这是从管理工作向服务工作的一个转变,这种转变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符合现代高校发展的需求。以往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管理人员包括学生都会在以事务作为重点,而不能充分了解这些事务存在的意义,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而转向服务型的管理则是对事务型工作发展的纠正,就是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工作凸显出来。学生不仅仅是受教对象,也是应当被提供服务的对象。所以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应当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重心。
围绕学生开展的工作都是一些相对繁杂且又具体的工作,而为了提升这部分工作的落实的有效性,必须对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分工,将工作人员进行分配来承担对应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工作内容通常会涉及一些系统应用和相关知识并且需要操作固定的程序。导致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的工作人员会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1]。而让学生来从事更加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尽管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逐步影响了他们在工作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从事务性转向导向性,一方面需要他们必须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对每一个学生认真负责。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作为出发点。同时在开展工作时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的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则必须以育人为主,通过各个环节来实现育人的目标,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现代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最明显的就是从管理型逐渐向治理型转变。管理工作通常会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者,另一类就是被管理者,这种划分则会使得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开展管理工作的人必然会赋予特殊的权力和权威,造成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当表现。而治理工作,虽然也包含有管理的含义,但是却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别。虽然他们之间的目标要求相类似,但是治理工作并非传统方面的管理工作,它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管理目标方面的一致性上,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管理者的职能,而且也能够突显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意识,培养他们自我进行管理的能力。
评价一所高校在治理水平方面的高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落实。尤其是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校的治理工作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也必须顺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变革,才能够在不断的竞争中奋力向前。此时的变革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它是全面而又深刻的,所以这也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革新,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学校在开展治理工作过程中,其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升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这也确定了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目标,而所有的目标的落实是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保障的,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就很难达到目标的最终达成[2]。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同时强化制度的规范管理与确保制度的落实有效性。
对于开展学生事务治理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来源于治理内容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使得学生事务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新内容的出现,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进行不断地变革来适应各种变化。学生事务管理在内容治理方面需要面临三个挑战:第一,是在学生信息接收方面的渠道和方式的变革。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数据信息爆发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的速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一些信息内容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作为管理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避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价值引导。第二,是社会发展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很早就有但是由于信息的闭塞,使得人们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变得更快,使得学生之间对于贫富差距的感知也更加敏感。第三,是社会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变化。时代在发展,也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考试压力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焦虑,使得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所以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新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协助他们去解决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问题。
高校内开展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主要构成是由学生工干部、辅导员、团支部干部以及班主任,而其中辅导员则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中坚力量。要落实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训练有素整体素质较高的队伍,不仅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充实工作内容,补充工作中的短板[3]。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有这样的队伍,他们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无法代替的作用,但是这样的队伍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好学生事务的管理工作,其专业化水平,工作的责任心,工作的荣誉感以及不同个体的专业水平能力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性[4]。面对这个问题,高校必须注重队伍的发展建设,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培养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真正落实大学生数管理的水平。
要做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首先作为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了学生工作内涵出现的变化,所以也成立了一些相关的服务中心。显而易见,这是管理工作的进步,但是我们要做这项工作不仅仅需要看落实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还要看最终的结果。尽管目前高校已经成立了一些针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服务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但是这些服务中心或服务机构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不足,提供的服务远远未达到实际应用期待。作为高校不能将工作放在形式落实上,还需要将工作落实到具体业务的水平方面[5]。真真实实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养,可以通过聘请或引入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来承担相关的心理咨询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更好地去开展各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深化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提升相关辅导队伍的建设水平,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等综合能力,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农历标准。在这一标准中,虽然没有对辅导员队伍的学历以及工作背景等提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相关的职业知识以及职业能力则作出了非常详尽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和能力,如果缺少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是无法真正掌握的,而且相关标准也指出了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为了学生来开展相关事务管理的工作,而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广你能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这种方式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辅导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性目前学校有发展建设,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期待对于高校的内涵建设的重视程度就会不断地增加,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就必须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好辅导员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管理工作的落实始终是要以人为本的。在过去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将这项工作理解为对管理对象的实践活动,学生是被控制和改造的对象,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则是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管理无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工作的落实。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自身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通过单一的管理已经很难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6]。学生事务的开展工作者真正地意识到这种管理需要进行变革,不仅仅是管理对象的变化,也是彼此之间平等地位的变革。在开展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事实,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可以借助学校的文化建设、心理辅导、谈话引导等方式,慢慢地开展潜移默化的管理工作,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以此来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学校治理过程中对于学生事务的管理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变革和个性的,随着主体地位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变化,管理队伍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对学生治理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