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宇 高颖 邢冠颖 刘博 乔宏
1.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2.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3.内蒙古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
在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我国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要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确立了“双碳战略”。目前,距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足40年,对我国零碳道路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存在着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应“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了内蒙古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责任,为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包含多种生态功能区,东北森林带与北方防沙带被称为“碳汇库”与“挡沙墙”,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内蒙古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因此其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艰巨。内蒙古的生态建设状况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内蒙古只有立足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融与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目前,在“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已经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时代变革与国家战略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内蒙古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及其价值。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推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在“十三五”期间营造林6800 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200 万亩,建设草原3000 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也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山地、沙地、矿区、农村及工厂进行植被建设,整体丰富了内蒙古的绿色宝库,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发展。内蒙古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要稳定在45%,新增治理沙化土地2650万亩。全区林草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打造好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由于地形与水热等环境条件的不同,内蒙古生态系统多样且复杂,根据区域功能可划分为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及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等多类功能区,生态景观多样化,有森林、沙漠、沙地、草原及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由于以前对森林的过度采伐、矿区的过度开采及工业碳排放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目前这些历史问题急需通过植被恢复及碳排放交易来进行弥补。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地与沙漠生态系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大数据经济背景下,“智慧+”与生态建设相互融合发展不够。通过大数据可确定生态发展的导向,通过全面生态大数据的计算结果可指导区域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但目前大数据在生态建设中仅在小规模的试验中应用。中低技术产业及传统的农牧业相对耗能大,资源利用不充分且碳排放较高,需要通过对大数据分析,使生产技术与生态建设相互结合,做到在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移与正向融合,以此增加碳汇并减少能源的直接使用,起到生态系统碳吸收自净的作用。
目前,“双碳”话题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总能耗与碳排放过程中各分项的核算标准及其计算方法明确但关联性较低,因此对计算“碳达峰”及“碳中和”过程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在减碳项目中植被建植及利用等方面的详细方法及标准还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目前国内采用的生态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对其的认可度还存在争议,在国际合作中,还未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技术优势。
在全球气候波动的情况下,采用针对性管理及调控技术应对极端气候及自然灾害,在现有的生态格局中探索稳定系统的同时,发挥其各项功能。采用“智慧+”的模式,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生态方式打造集约型生态建设模式,如智慧牧场、智慧农业及智慧林业管理系统等。同时,积极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尤其在荒漠化严重及土地贫瘠的地区,应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及防沙固沙等,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针对人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跟踪监测与治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理、早恢复。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态建设效率。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促进产业转型并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及清洁型能源产业,减少石化资源利用,开发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以降低成本。同时,注重碳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与生态系统再循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发挥现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势,制定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生态建设体系标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碳排放交易,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促进产业智慧化,利用大数据平台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实现生态环境资本价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储备优势,完善林草植被建设体系,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对现有林分结构进行优化调控,促进林草植被提质增效,进而提高其固碳能力。同时,增加林草植被建设面积,在现有的资源下加大植被承载力,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植被固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清洁型能源及现代工艺技术制备的新能源来替代或减少对木材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降低传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如植物更新复壮后,将采伐的枝条通过新能源技术进行深加工,变成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产能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