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英
内蒙古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工作站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后果,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分布变化、沙漠化面积增大、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等。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努力,1979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并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5年通过了《柏林授权书》;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形成了《巴厘路线图》;2009年达成《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达成《坎昆协议》;2015年达成《巴黎气候协议》;2021年通过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这些都是针对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
人类过度排放以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从而导致全球变暖,地球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碳”成了热点与焦点,出现各种与“碳”有关的词语。如何认识“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碳(Carbon)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分子量为12,碳以纯净物、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的方式出现,广泛存在于大气、地球表面、岩石和生命体中,如石墨、金刚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糖类、石灰岩、生物有机体、石油、煤等。
碳是地球生命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和主体部分。以碳基为基础,可以衍生成糖分、纤维、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并通过叶、茎、根等器官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生态系统中,由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消费者取食,使能量借助碳基物质在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间传递,并通过各级生物的呼吸作用把获取的能量进行释放,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维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图1)。
图1 碳对生命体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示意图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促进了CO2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循环,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碳氧平衡。同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又有水分的参与,从而使碳循环对稳定全球温度变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图2)。
图2 碳源、碳汇示意图
通过初步查证和中国知网检索,涉及碳的名词包括碳源、碳汇、碳库、碳票、低碳、零碳、碳税、碳排放、碳捕捉、碳达峰、碳中和、碳足迹、碳购买、碳预警、碳补偿、碳奖励、碳交易、碳市场、碳配额、碳政治、碳金融、碳关税、碳封存、碳贮量、碳通量、碳循环、碳密度、碳含量等。
这些关于碳的说法,总结其内涵,共分为三类,即固碳、排碳及固碳与排碳的转换过程。上述有关固碳的词语有碳汇、碳库、碳票、低碳、零碳、碳税、碳捕捉、碳中和、碳封存、碳贮量、碳密度、碳含量等,有关排碳的词语有碳源、碳排放、碳达峰、碳足迹、碳预警、碳配额等,有关固碳和排碳转换过程的词语有碳购买、碳补偿、碳奖励、碳交易、碳市场、碳通量、碳循环等。
碳源与碳汇是碳流通的两种方式,其合称为碳通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森林一般情况下是碳汇,但随着森林被干扰或林龄老化,可能就会转变为碳源(图2)。
不同生态系统对碳汇的能力和作用方式不同。森林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而草原、湿地、水域及农田是以捕食食物链为主的生态系统,因此其碳循环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途径也不同。
森林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木本植物,这些木本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碳基主要贮存在木材中,只要不燃烧,其就是永久固碳的形式,而其他器官的碳进入地表进行分解,一方面形成土壤碳汇,另一方面归还到森林,重新进行固碳,总体碳被封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内。所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长久的碳汇系统。而草原、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所固定的碳大部分流向了消费者,并通过食物链进行分解而形成了碳排放,如动物通过呼吸、粪便排遗及反刍发酵等排出CO2、CH4等温室气体(图3)。
图3 不同生态系统关于碳汇过程的模式
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11.1 亿吨碳,为同期碳排放的45%,其中森林吸收39%,约为4.34 亿吨;草原吸收30%,约为3.33 亿吨;湿地吸收20%,约为2.22 亿吨。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碳达峰是指化石燃料使用导致CO2排放量达到峰值,而碳中和是指化石燃料使用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与陆海生态系统吸收及其他技术方式固存的碳量之间达到平衡,即净排放量为零。
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系可以看出,碳达峰是控制碳排放的最高阈值,通过减排、节能、能源结构调整、利用效率提高等途径实现,而碳中和则通过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对碳排放的吸收。
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是保护森林的规模。202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 亿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0%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
“双碳”目标对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开发、节能降耗等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借此,可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对我们个人而言,要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我们的碳足迹,厉行节约、低碳出行,全民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