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二十年国内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2023-01-06 04:14韩江洪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语专业教学研究

韩江洪,王 璐

(合肥工业大学a.国际教育学院,b.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翻译是促进国人了解世界、走出国门的有效方式。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涉及领域宽泛,有效利用翻译进行对外交流,可提高专业领域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的多样性,翻译教学模式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学界有必要开展专门的研究。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对CSSCI来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刊登的有关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回顾新世纪二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的提高与突破提供有益参考。

一、新世纪二十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的进展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主题窗口分别输入“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等关键词,时间限定于2001—2020年,且文献来源限定为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共获得所刊载的相关论文167篇。去除相关会议及与主题不符的文献后,最终135篇文献纳入梳理和分析范围。

基于检索到的文章,按研究内容分类,分别为翻译教学相关书籍评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翻译课程模式、翻译能力、翻译教学理论、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翻译测试与评估和其他。

对翻译教学相关书籍的评析共36篇,占研究总量的27%,位于研究内容的第一位。其次共计22篇(16%)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接下来为“翻译课程模式”相关研究17篇(13%)、“翻译能力”相关研究16篇(12%)和“翻译教学理论”相关研究15篇(11%),研究数量大致相当。最后是有关“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的研究成果,均为7篇(5%),以及对“翻译测试与评估”的探讨,共计4篇(3%)。

新世纪二十年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进展明显。首先,研究论题丰富,剖析角度较2001年之前更加全面;其次,新世纪二十年不断有新的研究思路出现,开始注重与时代特征结合,将信息技术融入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最后,研究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学者们结合国家政策、教学大纲、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研究翻译教学,为翻译人才培养献言献策。针对研究类别,笔者拟对“翻译教学相关书籍评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翻译课程模式”“翻译能力”及“翻译教学理论”五个方面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一一分析,得出新世纪二十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一)翻译教学相关书籍评析

翻译教学相关书籍评析是当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位于研究总量的第一位,且多集中在后五年。在共计36篇相关文章中,有2篇分别涉及大学英语翻译教材编写的困境与对策以及基于语料库对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其余34篇文章均为书评,评析书籍多为后五年出版。可见,由于中国的对外交流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愈发重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相关翻译教材和书籍也相继出现。学者们一方面针对翻译教材本身提出更合理的编写意见,另一方面更倾向于依托翻译教学的相关书籍,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

张巍然提出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存在与课程性质契合度低、对翻译过程关注不足、编写体系封闭陈旧等问题,强调教材编写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原则、材料选择应具备多元化和时代感,为今后教材编写提供了新角度[2]。徐珺运用语料库手段分析了翻译教材和教学研究上还存在研究数量不足、理论研究滞后及各范畴界限不清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建设[3]。在相关书评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多遵循从时代背景出发,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从中挖掘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一思路,涉及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等方面。如蔺丽、贾辉在评析《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研究》时指出,该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了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突破传统课堂,打造现代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境具有重大意义[4]。翻译教学的相关书籍研究为教师的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提供实际指导,也为今后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将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新世纪二十年,学者们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较为重视,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01年至2015年,后五年则鲜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究其原因,首先,前十五年间由于新的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相继发布,相关政策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大学生翻译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成为热点话题;其次,随着翻译教学的研究逐渐深化,对该话题的探讨也逐渐趋于完善,学者们已较为全面地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献言献策,使得后五年该话题的发文量相对较少。

学者们指出的教学问题多集中于教师教学观念有误、学生翻译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规范、大纲制定不科学、教学模式依旧传统以及教材编写不合理等几个方面,并且给出相应对策。刘晓民、刘金龙指出,教学大纲易向师生传递“错误”信息,使得教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应有的传达。同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囿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且学生英汉语言能力较差,制约了翻译能力的提高[5]。为改变这一现状,其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提出学校应加大改革力度,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李忠华指出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课时短、人数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6]。因此,李忠华认为应从理念上出发,改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边缘地位,优化课程模式。黄书芳提出可以开设翻译选修课,增加翻译分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学习[7]。随着研究深入,2015年王芳、陈先贵的研究更趋于细化,其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发现学生汉译英水平有待提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翻译基本技巧与素质[8]。张国荣就学生翻译能力问题指出,学生应打好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提高汉语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英汉表达能力[9]。可见,新世纪二十年学者们已趋于完善地指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切实的解决办法,该领域的研究可为今后翻译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指导。

(三)翻译课程模式

完善翻译课程模式是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纵观新世纪二十年的相关研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者们多倾向于对互联网下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共计10篇,在总计17篇研究成果中占比约59%。其中后十年间,针对互联网下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共8篇,在该十年翻译课程模式相关的10篇文章中,占比80%,相对于前十年研究进展明显。可见,信息技术下的翻译教学逐渐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热点。

学者们多结合自主学习的要求,系统阐述“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模式的设置,并针对影视字幕和英语电影分别研究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张啸[10]和富娅琳[11]在此基础上从“有效教学”理念(即效果、效率和效益)出发,提出构建网络互助平台的必要性。此外,跨学科教育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结合也逐渐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其中有4篇对其进行了探讨,且有3篇都是对具体科技英语的研究。学者们明确了科技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策略,张莉、黄忠廉采用实证调查,证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科技翻译的强烈需求,为科技翻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真实参考[12]。代正利提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13]。很明显,翻译课程模式的研究正朝着更加具体、丰富的方向发展。

(四)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纵观新世纪二十年学者们对学生翻译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翻译能力的缺乏及应对策略,近年来开始重视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学生目前翻译能力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英汉语言基本功较弱、翻译技巧欠缺及文化差异显著造成的。翻译能力囿于原文之形,难顾译文之义,即学生更注重词典上字对字的形式翻译,而不考虑两种语言表达、语境等差异[14],明确指出了学生翻译问题的症结所在。

针对翻译能力欠缺的现状,孙静从语言能力、语篇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四方面具体给出指导建议[15];扈明丽提出了综合教学法,即借助声、像、图提供语境和背景知识,从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翻译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6]。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翻译已经不再是语言层面的简单转换,而是文化层面的深度交流。苏广才、李双娟[17]和刘亚兰[18]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及其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作用,对文化在语言转换之间的价值和途径进行详细说明。可见,随着翻译对国家的对外交流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针对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也更符合时代趋势,朝着更细化的方向发展。

(五)翻译教学理论

良好的翻译教学离不开科学的翻译教学理论。纵观新世纪二十年翻译教学理论的研究,后十年的文章数量占该主题研究总量的73%,较前十年有了更大的研究进展和突破。翻译教学是将翻译理论和教学理论结合,对如何教授翻译知识进行研究的学科[19]。因此,多数学者以理论阐述为主,更倾向于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任务教学法、支架理论等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功能翻译理论、视点转换翻译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等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其中,韦健和张婷均提到了支架理论的教学作用,但二者从不同角度为翻译教学活动提供新思路。面对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韦健提出多模态辅助支架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20];张婷则提出通过对汉英长句翻译中的动词支架构建以解决长句翻译困难的问题,在以往文章的基础上做到了更具体、深入的研究[21]。

除此以外,近年来该领域也涌现了其他学科理论在翻译教学研究中的运用。朱英、蔡斌运用图式加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了解译者信息处理过程,为今后翻译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角度[22]。同时,其以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为依托进行分析,更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翻译实践教学。在跨学科、专业化的研究背景下,翻译教学理论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新世纪二十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关研究,可见二十年间研究进展明显,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

新世纪二十年,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处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学者们多强调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教学方式和重要地位,普遍忽视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后五年来文章总量虽有所提升,但除书评外其余主题涉及很少,该领域许多研究缺乏时效性,论文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自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以来,翻译部分由之前的5个中译英的短句翻译,改为140—160字的段落中译英翻译,主题涉及文化、经济、历史等各个方面。可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翻译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然而,除书评外,基于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文章并未明显增加,且鲜有学者对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应对策略进行剖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和关注。

(二)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

对135篇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和整理,发现新世纪二十年基于实证的研究共15篇,约占总数的11%,而基于非实证的研究共120篇,约占总数的89%。在前十年(2001—2010年)的51篇文章中,实证性论文共9篇,约占前十年总数的18%,在后十年(2011—2020年)的84篇文章中,实证性论文共6篇,约占后十年总数的7%。由此可见,新世纪二十年间该领域的实证性研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各有优劣,二者结合于一项研究中能有效弥补双方的不足。多数学者仍采用一种研究方法,且由于非实证研究操作简单,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选择。同时,就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结合而言,尤其是近几年语料库的迅猛发展,其与翻译教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形势下,仅仅依赖问卷、谈话、测试等方式的实证研究将逐渐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更科学、有效的实证研究方式仍有待挖掘。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较少

纵观新世纪二十年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多以教师如何“教”为主,越过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思考,直接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导致提出的观点与认识相似性严重,缺乏从学生主体出发进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如学者们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时,多从教师和学校层面提出建议,基于学生需求和个人情况的研究不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翻译学习。因此,翻译教学研究不应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拘泥于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应如何“学”。

(四)跨学科研究意识淡薄

新世纪二十年的研究注重如何优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思路多集中在翻译教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意识淡薄。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教育形式存在自身模式,可以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提供新思路,这是目前需加强关注的部分。同时,根据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英语教师也需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与不同专业相关理论的结合研究可增加教师在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拓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增强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专业性。总之,非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自身专业特征,翻译教学需要强化学校学科优势,跨学科研究无疑可以推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迈出新的步伐。

三、研究展望

(一)关注等级考试和对外交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要求

自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采用段落翻译起,翻译部分的难度和分值明显增加。段落翻译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基本的词汇储备,还需掌握句子之间的衔接技巧和英汉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鉴于此,学生除掌握基本翻译技巧以外,还要拓展知识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四六级考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外语研究界需与时俱进,拓宽研究视角,挖掘听、说、读、写技能对翻译技能的促进作用,关注改革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新题型对课程模式、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学生水平等多方面的新要求。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国家需要大批复合型翻译人才,以适应多领域对外进一步深度开放的需要。非英语专业学生专业领域多样,是推动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力量。研究者不能将翻译教学目标完全定格在考试上,需多关注开放交流背景下如何针对性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翻译传播本专业技术和文化。

(二)加强实证性研究,提高实证性研究水平

实证研究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包括怀疑、独立、公益、变革等为内涵的精神体现和思想要求[23]。其利用观察和实验数据有效说明阐述的话题,清晰论证观点,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相较于人文主义研究,实证性研究方式应得到更多关注,与经验性总结相结合,取长补短,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此外,实证研究不限于问卷、谈话、测试等短期研究方式,对于翻译教学而言,长期的观察与分析会使研究结果更能说明问题,增强研究可信度。同时,语料库等信息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优化了实证研究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未来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应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提高实证性研究水平。

(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得到鼓励而自觉地参与英语学习。翻译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项翻译活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翻译兴趣,增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的学习动机,将仍是广大学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相关研究应更多从学生立场出发,运用实证方法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实证调查研究,从学校、家长、考试、互联网等多方面关注影响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因素,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进一步研究学生、教师、家长等在自主学习理念下应扮演的角色,从学习者角度探索翻译教学模式,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觉参与翻译学习。

(四)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理念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价值

“跨学科”一词是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正式提出来的,旨在促进多个学科间的研究[24]。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多样,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在学术研究中逐渐明显。翻译教学研究可借鉴认知语言学、翻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框架,指导翻译教学研究。此外,非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专业差异,使得翻译教学存在特殊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渗透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理念、模式等,与学科特色术语及表达习惯结合,无疑更具实用价值,也对学者的跨学科研究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研究者需了解更新对本学科具有辅助作用的其他专业知识,如语料库的操作和使用,以此作为研究媒介,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提高跨学科研究本领。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语专业教学研究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