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体系特征及其构建

2023-01-06 04:14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学校

刘 杨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1603)

教育现代化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理想,现代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与可能。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破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弱项和短板,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本文试图从内涵与特征出发,提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方法设计。

一、现代教育体系的内涵

(一)现代教育体系的特征

现代教育体系较之传统教育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大差异在于“现代”二字,盖因“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总体表征,它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仅支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一旦脱离现代性,我们将难以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产生的根源,亦无法对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境遇做出合理解释和科学回应”[1]。现代教育体系较之传统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部通融性。现代教育体系的构成子系统中,不同学段的教育、不同区域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是有机衔接、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是互通式的,学生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同类型、学校层次之间,以及正式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继续教育之间的可流动性较强,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二是内外通透性。现代教育体系不是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是开放的、合作的,而不是封闭、孤立的。既具有本身的自洽性、有机性、有效性,又具有包容性,对外部环境充满张力与开放性,如向企业行业开放、向社会社区开放、向境外国外开放,并为适龄人口之外的其他人群提供随时进入教育的机会与条件。三是结构完备性。现代教育的类型与层次结构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齐全性和完整性,不存在短板与缺损。可见,从功能上说,现代教育体系能载起教育现代化这艘大船,既能够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为全民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满足学习者对多样性、个性化、可选择的高质量学习需求。

(二)现代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载体

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着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是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也有学者认为,体系是指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以及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3]。以此观照,教育体系则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统一协调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4]。而“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社会现代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迁,并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涵括所有的‘总体性概念’能够一以贯之地描述教育的现代化进程”[5],换言之,教育现代化需要具有一定体系的结构承载其显性特征,故从功能上说,现代教育体系就是教育现代化的载体。而教育体系与教育现代化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系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现代性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目标达成的基础。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体系在各自领域进行深耕细作,必然会导致改革的不同步,八马拉车必然导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只有教育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同频共振、协调发展,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工作导向,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进而保证各级各类教育、教育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以及教育和社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保持“一盘棋”,从根本上破除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在坚守政治和意识形态底线、安全稳定底线、纪律和职业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优化内外部环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推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而不至于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之中。

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应明确其目标指向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未来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6]。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必须以此目标为导向,坚持全纳性、个性化、终身化的未来指向性原则。

第一,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是全纳性的。公平教育与全纳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30教育行动框架”的核心主题。近年来,“全纳教育”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拓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的原则。现代教育体系应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与差异性,为每位学习者提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保障每个人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获得全面发展、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7]。由此引起国际上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变、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的趋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作为原则之一,契合强调个性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不可否认,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是终身化的。在知识的无限增长和人类吸收知识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语境下,终身学习将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8]。终身教育思想彻底改变了过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对独立的、隔绝的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建立起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满足人的可持续学习和毕生发展需求。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它知识。[8]所以,教育对象的年龄限制已成多余,所有年龄群体都应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且任何类型、任何层次的教育,在设置考试招生制度时,应面向一切有意愿的人群,应为所有年龄段提供多样、灵活、可选择的入学机会和学习途径,包括接受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机会等。

三、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应明确其测度全面性

现代性既蕴含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又能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和评价,这种反思和评价伴随教育现代化始终,又推动教育现代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1]。现代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区别于传统教育体系的根本特征,是在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逐步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从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来看,现代教育体系要具备现代性要素,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不同的教育体系。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现代教育体系也应顺应这种趋势,确定自己的目标。

现代教育体系可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测度。一是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合度,现代教育体系要体现适合人人的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要求。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符合度,教育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主动服务支撑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三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度,不仅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学生学业合格率、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率、学业合格率、职业教育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等都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教育公平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免费教育的比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义务教育城乡和学校间条件均衡化的比例、教师合理流动的比例、困难学生受帮扶的比例等都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五是教育开放度,学校面向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年增长率、高校产学研项目资金年增长率、高校学分互认等都有较大的提高。六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使用率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七是教育保障度,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师比、中小学教师本科学历比、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生率和本科高校教师博士率等要有较大的提高。八是教育统筹度,建立健全中等以下教育市县两级以市为主的教育资源统筹机制。九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应明确其内部协调性

从对教育体系的认知可窥,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种教育要素应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统一协调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现代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确定了主要发展目标: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现代教育体系应该能够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第一,对学前教育而言,尤其是0-3岁的早期教育,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学前教育的一切,但政府应该做好标准制定和监管监督的工作。

第二,对义务教育而言,要构建更加严密的控辍保学制度。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履行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和学生辍学迅速反应机制,落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职责,努力让适龄儿童都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化乡村寄宿制学校,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完善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加快新兴人口集聚区学校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

第三,对高中学段教育而言,发展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科技高中、外语高中、艺术高中等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积极扶持优质民办普通高中发展,促进有条件学校招收国际学生,提高高中教育国际化水平。

现行的初中后分流、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并行的政策需要调整。二十年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人民群众对上中等职业学校有大量的需求。当今下低端制造业惨遭淘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曾经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但现在很多企业拒绝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再用二十年前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今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标准。初中后分流政策应该引起关注。

第四,对高职高专教育而言,到2035年,现有的本科院校多升格为硕士生培养单位,专科学校也基本升格为本科学校,少量的专科只是作为预科存在。本科层次的高校将成为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专科层次教育没有学位将成为历史。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时,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高职院校无法升本的问题。

第五,对研究生教育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应引起高度关注。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地方高校承担了创新驱动的大部分任务,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应向地方院校倾斜。

第六,对特殊教育而言,要把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各项权益。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逐步健全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每个残疾人都能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要明确其现实约束性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组成的联合课题组,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教育部相关司局提供的权威数据,以2010年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的基期时间,以2015年为监测统计截至时间,形成了2016年度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全国总报告和各地区报告。在此且以中部某省为例,根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在基本指标、先行指标、关注指标中,比较靠后的有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第26名,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初中第21名、高中第20名、中等职业学校第2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第20名,普通高校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专任教师比例第22名,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专任教师人数小学第21名、初中第21名、普通高中第24名。这些分析数据显示该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短板。与2016年相比,该省教育现代化进程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不少指标有所进步,但总体来看,排名较为落后的指标还很多,表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突出。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角度看,我们必须正视下列现实基础的存在。

第一,终身教育的时空拓展不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但社区教育、社会教育还不完善,尤其是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明显短板,老年教育更是一席难求。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发展不充分,面向农村的现代农民教育、面向企业的现代职工教育、面向社会的休闲教育供不应求,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学习化社会建设亟待加强。终身教育未“终身”,毕生发展未“毕生”。

第二,教育一体化程度不高。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没有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学前教育尤其是0-3岁的早期教育短板明显,农村义务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同时对普通教育过于重视,而忽视职业教育等其他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不足,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不足。

第三,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度不够。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不够,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

六、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应明确其时空交融性

教育的定位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性、先导性的民生工程,而是决定性、引领性的国计大业;教育不再仅为少数人服务,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教育不再是传承知识、教授知识,而是创造知识;教育不再是培养劳动者,而是培养创造者;教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育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的;教育不仅使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服务人类社会,实现自我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教育不仅是使人掌握本领、获得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且是身心愉悦、幸福健康的必要条件。鉴此,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顺应这种转变,完成横向的合理延伸和纵向的科学贯通,在时空交融中完善体系。

第一,在横向上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年龄上向两头延伸,一头抓学前教育,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强化省级、市级政府的统筹责任,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一头抓老年教育,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二是类别上向农村和社会延伸,向农村延伸就是要完全彻底做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突显乡土特色,锻造乡村本色优秀教师[9]。向社会延伸,就是要重视企业培训和面向所有成人的社会教育。三是在时间上向八小时以外延伸,高度重视并立即建设超越工作和职业,与人的生活快乐、生命幸福密切相关的闲暇学习和休闲教育。

第二,在纵向上做到三个贯通。一是改革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在高中阶段开设前置课程,高校教师要有更多可能给高中学生开设选修、先修课程,让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学校园、课堂、实验室,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与贯通。二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相区别各有侧重又有效融通。三是学校教育要与社区教育有效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建构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其内容也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和调整。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正确对待教育的功利性、短视性、产业性。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把教育的重点回归到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要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归到立德树人,回归到培养人、塑造人的初衷上,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学校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学校推介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