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以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为例

2023-01-06 03:50黄林静张佳琪熊密密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困难

黄林静,张佳琪,熊密密

(湖南师范大学 a.学生工作部;b.商学院;c.教科院,长沙 410006)

回顾扶贫攻坚开展至今,我国扶贫实践成果斐然,通过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大幅缩减,并于2020年年底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这意味着我国减贫事业迈向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贫”的经济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困”的社会发展问题。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政策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内生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国家关注着脱贫人口的社会发展问题,高校则关注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发展问题。高校资助工作承担了资助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之下,推动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创新之举,也是应势之措。“三全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坚持发展性资助育人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应把“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和高校的资助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全体人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德育时效性、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以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以学校为主要力量,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各界力量,紧密形成时间上的衔接,逐步形成全面覆盖的育人模式。

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担有育人职责。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党政干部、行政后勤等教育从业人员,他们都要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履行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时间里,教师应一以贯之、有始有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品质。全方位育人是指高校要充分协调和利用家庭、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各种资源,搭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构架。

2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及意义

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若干现象:偏重保障性资助,资助形式过于单一,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心理,资助育人工作不够深入;资助过程缺乏协调机制,输血式资助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缺乏对能力的培养;资助激励效果弱,后续效果跟踪反馈与评估工作不够完善;静态资助管理较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发展管理制度匮乏,未能开展精准有效的动态跟踪。

发展性资助是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保障物质经济资助的前提下,融合精神帮扶、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元化资助形式,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资助模式。发展性资助理念的内涵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困难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其全面成长成才。

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三全育人”背景与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密切,“三全育人”的概念中蕴含着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发展性资助也必须以“三全育人”为根基和依托。“三全育人”为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全员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全程关注追踪困难学生的育人工作,全方位采取资助育人措施。“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准确把握目标,全员发展性资助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的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名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担负育人责任,统筹高校各部门的力量,加强家校协作机制建设,争取社会和政府的重要力量支持,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近年来,国家建立了国家-政府-学校分层负责的资助管理制度,高校可直接通过全国资助管理中心信息系统获取到学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孤残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群体的基本信息,各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情况也会及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给上级资助管理部门。信息化发展为资助工作的全覆盖和精准化提供了保障。

高校一线教学教职工作为与资助对象直接接触的群体,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跨学科知识储备,不断强化教育引导能力,充分调动自身资助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把育人与解决学生的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困难结合起来。高校管理层需要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资助育人工作方针,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建设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对直接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推动各项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的紧密融合。

高校应建立家校协作机制,加强家校联动,采用电话沟通、线上沟通或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家庭环境实施差异化资助。学生走出校园后,将踏入社会从事相应工作,高校应争取社会和政府的重要力量支持,与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向企业输送优秀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在解决学生部分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这样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就业。

3.2 加强系统保障,全过程发展性资助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应体现育人为本,要针对学生教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学生入学前,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资助宣传平台与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及学校资助政策,通过暑期实践活动和家访调研扩大资助政策宣传范围。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及时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建档工作,规范认定流程,加强建档资格审核力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仅要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更要结合国家资助政策及学校资助政策进行精准化资助,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业发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学生,高校更应关注他们的就业动向,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以发展的目标来做好帮扶及跟踪反馈工作。

3.3 优化协同机制,全方位发展性资助育人

全方位育人要求发展性资助要以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业帮扶、心理疏导、能力培养、感恩教育等为着力点,探索资助育人方式的多元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形成国家级别资助、学校级别奖励、社会级别捐助、学生自助互相融合的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三全育人”资助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依托奖学金制度与优秀典型对学生群体进行激励,以资助促学习,强化榜样的力量,大力宣传优秀受助学生典型,引导受助学生见贤思齐;探索以勤助学的资助模式,拓宽高校勤工助学渠道,依托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资助协同化发展目标。

4 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

4.1 湖南师范大学资助工作现状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于2008年3月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开展全校学生资助各项工作。中心主要职责与任务:落实国家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组织开展各类社会资助项目;落实完善校内各项资助政策及帮扶措施;开展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和大学生诚信教育;按照上级要求,加强学生资助管理,监督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和学生资助理论研究。

多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资助育人导向,通过优化机制,精准“扶困”;强化实践,精勤“扶智”;深化引领,精深“扶志”,构建完善了“奖、贷、助、减、补”五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湖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仁爱育人精神。该中心多次荣获“湖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通过各级各类资助的全面覆盖,采取全过程、立体式的资助举措,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 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4.2.1 资助背景及模式

爱尔兰华侨协会从2004年开始在湖南省设立希望小学,同时也致力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湖南资助的高校包括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以及长沙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受助学生包含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涉及音乐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旅游学院等学院,其中音乐学院占较大受助比重。受助学生从大一开始每年每人5 000元助学金,一直到完成所有学业。和其他社会资助项目不同的是,该基金鼓励受助学生继续在专业上深造,并连续对受助学生攻读硕士、博士或出国深造提供资助。近三年,协会共资助湖南师范大学学生60人次,资助金额30万元,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发展学业提供了有效助力。

4.2.2 资助案例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资助方之间的纽带,湖南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覆盖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同时,把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及发展需求相结合,进行个人精准资助方案定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以音乐学院2009级学生陆同学为例,对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成效进行深入阐述。

(1)多渠道资助,首解学生经济之困。陆同学入学后,经了解,其姐姐有先天白内障,母亲患有直肠癌,仅凭父亲一人在外务工支撑家里的生活,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因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情况,加上音乐专业学费及其他学习实践开支较大的现实情况,学校学院相关领导和教师非常关心,制订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除了把陆同学经过认定建档纳入国家一等助学金的受助名单,还给予爱尔兰华侨资助名额,每年由华侨协会再资助5 000元,并减免陆同学的琴费。学院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校外的兼职活动给陆同学,让陆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担父母的压力,同时增长自己的能力见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奖、补、助、免,陆同学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得到了解决。

(2)多部门关注,再助学生学习之力。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学院也高度重视陆同学的学业,为其提供了耐心、细致、周到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其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陆同学认为自己从专业和个人理想的角度都比较适合从事教师行业,于是,和学院学工办、教务办沟通,顺利争取到转专业的名额,转到音乐教育专业,既缓解了学费压力,又开始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并连续获评一等综合奖学金。

(3)多方面引导,铺学生发展之路。在陆同学最困窘的时候,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师竭尽全力为其解决生活困难,始终如一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增强其自信心。作为爱尔兰华侨协会资助成员,陆同学主动承担起联络员的责任,认真完成了每一届的感恩汇报晚会,得到基金会的一致好评,陆同学也有了继续发展学业的勇气和底气。2013年本科毕业后,陆同学在爱尔兰华侨协会的推荐和资助下前往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硕士。2016年1月硕士毕业后,继续在英国伦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博士学业完成后,现已回国在某高校任教,服务于教育事业。

陆同学的受助经历特殊点在于得到各级资助完成本科学习之外,爱尔兰华侨基金以发展性的资助思维为学生的专业继续发展学习提供了支持,满足了陆同学发展的需求和愿意,顺利完成了专业学习深造,并发展成长为祖国音乐教育人才。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本研究认为在“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的发展性资助区别于传统的保障性资助。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稳步发展,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下,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发展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关心学生成长需求,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自身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自身发展的终身目标。这样能够打破物质资助单一模式的局限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5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5.1 问卷设计及发放

为全面了解高校学生(主要是湖南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学校发展性资助工作的了解程度与需求,本研究进行了问卷设计,对高校学生(主要是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展开了线上问卷调查活动。本次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就读专业、性别、年龄、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二是主体部分,主要涵盖对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与意见建议等信息。问卷共设计选择题22题,文字题1题,相关问题的答案设置了半开放式的答案,既便于被调查者提供详实的信息,又便于进行科学分析。

本次问卷共回收1 561份,样本显示:调查对象的女性比例较高,其中,女生1 010人,男生551人;农村生源比例大于城镇生源比例,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63.87%,来自城镇的学生占比36.13%。问卷填写采用线上作答匿名的形式,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的情境中作答,调查具有较高可信度。

5.2 问卷调查结果

学校资助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度过大学生活,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适时总结学生对学校资助政策的看法与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出学校资助政策的改进空间,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和谐互动。

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调查结果显示:56.37%的同学曾获得过学校或社会上的资助,其中,主要获得资助的方式和途径为奖助学金(77.39%),然后是生源地贷款(28.64%),说明国家资助的覆盖面相对更广,宣传力度相对更大。参与调查人员中有51.63%为困难家庭,在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建档,其中,A类建档占比41.44%、B类建档占比28.29%、C类建档占比30.27%。

资助政策的宣传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及时接收到相关信息并提出申请。调查结果显示:37.99%的同学认为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过少,31.33%的同学表示现有的资助方式不够多元化,21.52%的同学认为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踪反馈不够及时。这表示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还需加强,渠道较为单一,需不断拓宽,增设各类勤工助学岗位。除物质资助外,应开展多种方式资助,及时反馈助学金发放后学生的家庭情况改善程度,在保护学生隐私和尊重学生的情况下,加强对评定政策的宣传及发放后的反馈。

关于资助方式的选择,36.71%的同学更支持无偿的金钱资助/学费减免,22.87%的同学更支持校内勤工俭学岗位资助,16.59%的同学更青睐学业/就业/创业方面的额外扶持;了解发展性资助的基本概念后,50.86%的同学认为发展性资助能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20.37%的同学认为能够调动自身自主性和积极性,16.53%的同学认为能够避免“等靠要”等不良风气的滋长,12.24%的同学认为能够凸显自身价值,强化责任意识。

对于新的资助模式探索,72.13%的同学支持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切实满足学习生活需要;62.65%的同学认为应拓展资助方式,支持专业实践,提高专业综合能力;54.13%的同学认为应拓展勤工俭学渠道,增加勤工俭学岗位,为更多同学提供受助机会;45.1%的同学认为应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42.09%的同学更希望创建学习交流分享平台,相互勉励促进学习;39.21%的同学倾向于寻求企业支持,获得社会实践及实习机会;32.42%的同学希望开展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帮助树立自信心;28.06%的同学希望开展相关社团公益活动/文体赛事,进行能力提升;27.8%的同学倾向于邀请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指导。

针对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这一问题,34.66%的同学认为是不自信、自卑、不公等不健康心理,25.11%的同学认为是难以改善家庭情况,24.6%的同学认为是对自身未来发展感到消极、迷茫;75.53%的同学认为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的初衷是帮助其减少经济负担,将时间投入在学业上,16.59%的同学认为是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奋进学习,名列前茅。

关于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30.62%的同学认为是学习问题,23.64%的同学认为是经济问题,22.81%的同学认为是发展能力问题。除经济资助外,45.36%的同学希望得到社会实践方面的帮助,29.15%的同学希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帮助,这表明发展性资助符合同学们的心理预期,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保障物质经济资助的前提下,融合精神帮扶、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元化资助形式,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受调查人员对于当前的资助工作开展给出了多种多样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及时跟踪反馈,关注因突发事件致贫的学生,根据学生信息,针对具体困难做出帮扶方案并实施;通过一定的考核(如学业成绩)或个人劳动获得资助,非单一性、纯粹的物质资助;加强心理资助,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适当增加实践资助,增长眼界与见识;重视知识资助,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还需重视课外学习。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发展性资助区别于传统的保障性资助,发展性的资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相关专业技能,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心,形成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体制。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发展性资助可以有效打破物质资助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故本研究着力探究在“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6 “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实施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善于在网络空间中获取信息,网络中多元的信息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诉求,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思维习惯、价值诉求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诸多特点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兴技术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途径,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更加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推动资助工作的长效运行和有效发展。

6.1 以经济保障为基础,发展能力导向资助方式

从解困转变为发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下最现实的需要,通过国家资助体系和学校奖助政策保障日常生活。在发展性资助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将现有的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更新升级为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新型资助模式,完善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精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制资助运行方式。

首先,应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并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指导方面给予适当政策鼓励。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模拟创业大赛、SYB课程培训和企业参观等措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

其次,应着力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导师制为基础,引导具有浓厚创新创业兴趣与能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制订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制管理,鼓励跨年级、跨学科组队,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担任项目顾问。学校应划拨相应专项经费对创新创业项目予以支持,确定立项、中期考核和结项等考核时间节点,以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在创业实践基地、市场投资、团队建设、项目运营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支持,及时跟踪并反馈项目进展与困难,引导项目团队少走弯路。

6.2 围绕学生个人成长,构筑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帮扶体系

受资助学生的发展应该涵盖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指受资助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内在则包括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状况、实践能力等方面。原生家庭的具体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落实发展性资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心理辅导,以积极的心态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贫困看作可以激励自身成长的社会因素,积极举办各类学生活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消除其心理上的自卑,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高校应积极组建有针对性的帮扶体系,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班导师以及辅导员的力量,系统性有规划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发展帮扶工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其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

6.3 从学校基础条件出发,构建适应型发展型资助体系

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发展性资助着力为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精准化、个性化资助,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及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首先,发展型资助体系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当积极回应学生群体的特征变化,在应助尽助的基础上,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问题,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精准资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以全员参与为途径,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和学校管理人员应本着一颗育人的初心,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协同育人。最后,要以全过程陪伴、全方位支持为特征,深入挖掘贫困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将资助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为学生建立学业、生活、心理、身体健康、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多元化的成长护航系统。

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中,学生自助是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结合勤工俭学政策,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满足自身需要。同时,应拓宽勤工助学的项目,减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增加专业对口、提高技能的岗位,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来进行选择。

7 启示

在精准扶贫推进的后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准扶贫结束之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之日。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即是精准帮扶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变。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全方位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技术路径,而发展性资助则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通过制定科学的评选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帮扶,实现多元化帮扶的目标。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根本目标有两点:一是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湖南师范大学资助工作紧紧围绕两个根本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

A.变革资助观念,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资助工作坚持发展学生和学生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问题,着力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工作,在坚持基础的保障性资助支持的同时,围绕学生的学业发展、能力素质发展、体质健康发展、情感心理发展等构建更高层次的支持性系统。

B.强化实践探索,促进资助模式转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资助育人代表着要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应综合利用多种资源,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动资助工作的转型升级。

C.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为构建育人工作的大格局,应将资助工作上升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将资助育人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把资助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联系起来,实现统筹规划、统筹落实;把发展性资助育人的资源与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切资源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统筹共享、统筹调配。

资助工作应坚持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在齐抓共管、全员育人;有的放矢、全程育人;多方合力、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自觉坚持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体系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教育作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