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长渠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23-01-06 03:24珍,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襄阳文化

何 珍,王 鹰

(1.湖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襄阳市旅游学会,湖北 襄阳 441053)

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了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襄阳长渠和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等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襄阳长渠成为了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进一步提升了襄阳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彰显了襄阳的历史文化魅力。因此,做好襄阳长渠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渠的灌溉、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作用,为世界灌溉工程留下一枚宝贵的“活化石”。

1 襄阳长渠灌溉工程遗产价值

1.1 历史价值

襄阳长渠建造于公元前279年,距今有2 300年的悠久历史。它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为攻打楚国鄢都开凿的“战渠”,秦国统一六国后演变为农业灌渠。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襄阳长渠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陕西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引水灌溉工程,堪称“华夏第一渠”[1]。

1.2 文化价值

襄阳长渠是集军事文化、楚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文化集合体[2],具有典型的战争文化特质。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以水代兵,凿渠引水”,以极小的代价攻破楚国陪都鄢城。此役重创楚国,加快秦国统一六国步伐。襄阳是楚文化发源地和昌盛地,长渠见证了楚国兴亡;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也曾有重修长渠的提议。长渠灌区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乐堰、楚皇城)、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沮城、张公祠、长渠白起碑阁),古墓群较多,出土文物屡有发现。在长渠兴水利民的2 000多年里,吸引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及有识之士前来观光考察,留下了灿烂的诗词歌赋、案头文章,其中不少堪称不朽之作。

1.3 科技价值

襄阳长渠采用了“以竹笼石、立碣壅水,陂渠串连、长藤结瓜,采用水门、控制水量,分时轮灌”四大工程技术,是我国灌溉工程史上“长藤结瓜式”大型工程之典范,是古人治水的智慧结晶和文化沉淀。新中国成立后,襄阳长渠是湖北省修复的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于1951年11月动工兴修,1953年5月正式通水。长渠在风雨沧桑近2 300年里,“陂渠相连,长藤结瓜”式的灌溉泽被一方土地,如今已成为了南漳县、宜城市老百姓的“生命渠”“幸福渠”“致富渠”。并且,襄阳长渠的先进灌溉技术在安徽、湖南、甘肃等地也得以使用和推广。

1.4 遗产效益

襄阳长渠跨越南漳县、宜城市,流经武安镇、小河镇、雷河镇、郑集镇、鄢城办事处、龙头办事处6个镇(办事处),清河农场、原种场2个国营农场,75个村,流域人口32万,灌溉良田30.3万亩,粮食年总产量达到2.5亿公斤,是襄阳百亿粮食基地的重要支撑。长渠是“南宜”新城的重要生态廊道。水利部门启动“绿满白起渠工程”以来,长渠累计植树47.8万株,绿化干渠43.5km,渠内环境极大改善。真可谓“一渠清水穿三地,五谷丰登稻浪香”[3]。

2 襄阳长渠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受到污染,生态保护压力较大

20年前,襄阳长渠干渠水质属地表2类,是沿渠居民洗菜做饭生活用水,是小孩子游乐戏嘻之地。而今三道河水源地水质虽然是地表2类,但长渠干渠水质为地表4类[4],居民望渠兴叹。导致襄阳长渠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的工业污染、起始地武安镇居民的生活垃圾围渠以及养殖场的直接排污。这种状态直接说明长渠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压力较大。

2.2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文化显性不足

襄阳长渠在申报灌溉工程遗产过程中,水利专家收集了秦、汉、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文献资料,馆藏有元、明、清的碑刻文物,整理出版了系列丛书,对保护和传承长渠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长渠文化研究更多地仅停留在史料、碑文中,对于长渠的灌溉遗产价值、水利工程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还缺少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长渠文化开展专项研究,进行深入挖掘。

2.3 旅游开发滞后,成本和风险较大

目前,襄阳长渠开发仍停留在以资源论资源、以资源换资源的初级阶段,缺乏文化创意,特色不鲜明。长渠是水利工程,前期的水利工程建设没有考虑后期的文化旅游开发因素,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基本脱节。现有的状况是有渠道、有林木,无通道、无绿道,可进入性差,实施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等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则投入较大、难度也较大。长渠申遗成功后,也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欲投资开发长渠,但基本上属于旅游地产模式。事实上,这已经背离了长渠保护与开发的初衷,可能会导致既破坏环境资源,又增加投资风险。

2.4 体制创新不够,难以形成合力

襄阳长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生态保护、资源管控,对水利部门而言责无旁贷。但是,长渠跨越南漳、宜城二个县级行政区,长渠区域的生态治理、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涉及到水利湖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等众多部门,各部门责、权、利不同,由于区域不同、牵涉部门较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仅由水利部门或其它一两个部门来协调各方已显力不从心,特别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协调平台,厘清各方的责、权、利边界。

3 襄阳长渠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从全国23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开发情况来看,已开发建设“3A”以上景区有7个,占工程遗址项目的37%。其中,“5A”景区1个(成都都江堰)、“4A”景区5个(浙江丽水通渠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陕西泾阳郑国渠、广西兴安灵渠、四川乐山东风堰)、“3A”景区1个(福建菁田木兰溪)。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开发效度较低,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开发再利用功能丧失,遗址变成了历史残物,研究价值大,观赏价值、开发价值小;二是后置性开发水利景区成本较高,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三是开发观念陈旧、固守教条。

但是,成都都江堰、广西灵渠等7个全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成功开发,以及众多遗址性文化景区的创新实践,再次证明襄阳长渠保护与开发再利用仍然大有可为。襄阳长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为数不多的古渠,既有深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也存在较好的当代开发价值。

3.1 规划先行、立法保障,推动历史遗产保护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2014年成都市制定了《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年)》,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相结合,对灌区、市域、中心城区、历史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展系统性保护与开发活动,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传承发展。襄阳市可以借鉴有关做法,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突出特色、培育亮点、打牢基础、切实可行”的原则,邀请国际国内顶端设计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襄阳长渠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以规划促进保护、以规划指导利用、以规划延续传承。

二是坚持立法保障。2018年12月,成都市制订了《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对都江堰实施灌区的规划保护、河道与水利工程保护、农田与农耕文化保护、川西林盘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位保护措施。襄阳市可以学习借鉴,出台类似如《襄阳长渠保护条例》等,明确长渠的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及法律责任。在《襄阳长渠保护条例》框架内,划定长渠生态红线,开展渠系确权划界,清理整治沿线违章建筑,禁止违规无序开发。同时,严禁其他开山、采石、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长渠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违法活动。

三是坚持防治并举。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为契机,完善长渠全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净化处理系统,特别对穿城区的长渠两岸更要早治、严防,严禁城区污水、垃圾直排入渠。建立污染“黑名单”制度清单,对企业、养殖场和居民违规排污入渠者依据条例给予重罚,限期整改、重拳治理。

3.2 虚实互动、情景再现,推动文化传承

成都金沙遗址、曲江遗址、常州春秋淹城遗址为传承长渠文化提供了参考方案。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建立了集保护、展示、探寻古蜀文明的历史博物馆,将有形与无形的文化情景展现融合起来。金沙遗址的遗迹馆不仅展示了发掘的文物,而且让游客身临其境地观摩文物出土过程,将历史信息真实地展现在游客面前。陈列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如动画展示、场景音乐、模型演示等,引领游客进入神秘的古蜀国,全方位、多方面地感受与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认识金沙遗址的文化底蕴。再比如:曲江遗址主要以独特的遗址公园、遗迹文化产业园形式,在原有遗址上开展保护性复建,形成遗址群落,进而产生规模效应[5]。因此,借鉴类似经验,实行遗址的真实情景与虚拟展示交融互动策略,以传承襄阳长渠的古老文化。

就“实”而言,建设白起文化园,统筹文化传承与保护。一是突出实物。建设白起博物馆,系统收集、整理、展示长渠史书文献,讲述长渠故事,感受长渠的久远历史与厚重文化;收集农耕农具和生活器具,以蜡像、泥塑等方式再现楚国的农耕场景。二是突出实景。打造水情教育基地,再现长渠之“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创造游客网红打卡地。三是突出实演。以白起秦楚鄢城之战、“战渠”变灌渠等故事为蓝本,将历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重现当时的历史过程;深挖楚国民俗文化、长渠农耕文化,结合四季农事活动,举办插秧节、稻香节、晒秋节、年货节、丰收节等节会活动。

就“虚”而言,运用AR、VR技术,实现情景再现。聘请专业团队,在充分发掘长渠文化精髓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制作5D影视《千古长渠》,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长渠历史。犹如大明宫遗址的《大明宫》、金沙遗址的《梦回金沙》、春秋淹城遗址的《铁血春秋》等影视剧目一样,既震撼游客的视觉感受,又有不俗的经济收益。同时,在长渠水利工程设施附近,既能够查看传统实物、浏览图片文字、聆听导游解说,更可以设立电子触摸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用立体影像演绎和展示长渠水利工程工艺和历史沿革,让游客充分了解长渠的工程选址、建造原理、作用意义等。总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游客、居民与古老长渠穿越时空的虚拟现实对话。

3.3 点面结合、景乡融合,推动旅游开发

襄阳长渠的区域面积比较大,实行点面结合、景乡融合是其旅游开发的合适路径。“点”即做好“点位开发”,把长渠灌溉工程的关键节点打造成“景点”,聚焦旅游要素,形成长渠文化旅游核心吸附物,凸显长渠文化特色和亮色。“面”是对长渠区域进行全面策划、整体规划,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做足长渠文化的底色和成色。

“点位开发”应该抓好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村、安乐堰村,宜城鲤鱼桥水库、郑集楚皇城等4个关键点位。长渠渠首是武安镇谢家台村,在此筹建白起文化产业园,建设长渠遗址景观,设置艺术观景台,以此来立体展示秦将白起凿渠攻城的历史场景。在武安镇复建唐朝大历四年的长渠(白起渠)纪念性建筑——白马庙。安乐堰水库周边林草茂盛、景色优美,再现长渠的“结瓜”场景。安乐堰也是楚文化研究地,曾发现国家一级文物蔡侯朱之缶。楚文化泰斗石泉教授实地踏勘后认为,安乐堰古墓群可能是楚贵族墓葬,有极大研究价值。鲤鱼桥水库滨临宜城市区,在旅游功能上围绕“临水而观、亲水而玩、近水而闲、滨水而居”的要求[6],布局长渠的休闲产业链条。郑集楚皇城是楚都所在地,可用AR、三维全息光影等技术再现当时白起攻城的场景。

襄阳长渠应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理念,坚持民生水利和文化惠民思想,整合山水、田园、人文、湿地、乡村等旅游资源与城市休闲度假空间,将其打造成为襄阳首个“乡村即景区,文化即生活,社区即园区,产品即礼品”的景乡融合型开放式景区。不断完善长渠沿线乡村的服务接待设施,依托乡野环境、农耕文化,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民宿、生态餐饮、休闲农业等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实现旅游发展带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农田水利改造、田园清洁循环、农业景观改造3大工程,打造出田地、水渠、道路相通相连的田园景观,满足现代人对低碳、环保、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长渠渠尾选择开阔区域,运用大地艺术,以自然风光为创造媒介,将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结合,构建现代田园景观,呈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画卷。据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与长渠关联的堰塘有2 671口,其中种植荷花的不到200口,占比不到堰塘总数的10%。因此,长渠沿线区域内堰塘除保证农田灌溉之外,可大力发展荷莲经济,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现新时代下的“荷塘月色”。

3.4 上下联动、统筹协调,促进品牌提升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跨区域、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议成立襄阳长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如:地方文化文物部门在安乐堰、楚皇城、临沮城、张公祠、长渠白起碑阁、陶家塔、东棚、谢家坡、袁家湾、杨家河等古文化遗址和古墓群保护利用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水利部门要争取国家对水利风景区的扶持政策;地方农业部门要把长渠灌溉区的发展纳入到农村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内并争取上级的支持[7]。

总之,襄阳长渠是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文化遗产,是襄阳旅游的一个世界级品牌。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营销宣传,借助各种媒体、协会活动、学术研讨、专题展览、节会活动等来提升襄阳长渠品牌的知名度。2022年是襄阳长渠建成2 30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襄阳市可以借此时点举办相关的大型节会和祭祀活动。同时,面向全国征集关于襄阳长渠的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方案,吸引全国投资者,以期形成持久的聚集效应。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襄阳文化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研究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GB/T 50363—20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