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平
“双高”建设背景下湖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探究
蔡小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既是“双高”建设的核心任务,更是促进“双高”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平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等特征,更加需要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双高”建设目标的实现。文章紧扣“双高”建设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专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从政府、行业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湖北省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双高”建设;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湖北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二十条”中同样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1]。2021年4月27日,为全面深化湖北省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湖北省发改委印发了《湖北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上述各项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出产教融合在促进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最佳状态。“双高”建设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应立足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直击当前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核心痛点,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全面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从本质来讲,职业教育是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促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发展[2]。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湖北省很多高职院校目前仍在向壁虚构,没有走近企业,走进产业,导致无论是在聚集度还是配套供给服务能力等方面,其教育性和职业性皆有所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人才体系与湖北省相关行业、企业在新标准、新技术、新岗位等方面缺乏深入、紧密的对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相关要素缺乏融入与衔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的积极性并不高,产教融合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流通机制。
其次,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无法真正满足专业教学的真正需求。能够建立仿真实训室、模拟实践平台的学校屈指可数,专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也差强人意。实训室、专业实践作为高职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真实生产场景、教学环境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的发展。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双元主体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多领域、深层次、战略性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形成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治理认同、育人认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适销对路”是职业教育服务价值的核心要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应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作为重要抓手与实施依据[3]。尽管当前湖北省多数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但是其无论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产教融合建设进程。
首先,专业结构设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岗位衔接度有待提升。笔者在对比、分析湖北省部分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物流管理类等社会需求热、投入少的专业,专业结构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这种专业结构设置方式,不仅难以满足湖北省的现实发展需求,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专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品牌意识不足。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决定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4]。“双高”建设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不注重新技术的积淀、新技能的提升,其人才培养模式将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又何谈与产业发展衔接、服务产业发展呢?对此,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打造特色职教品牌,以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
“双高计划”是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作出的伟大壮举,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艰巨任务[5]。随着“双高”建设的稳步开展,产教融合的必要性日渐突出。因此,“双高”建设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的深入推进,首先应明确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政府、行业、高职院校各方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紧扣产教融合原生属性,深入剖析其在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总结经验、突破掣肘,发挥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共同实现“双高”建设目标。
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靠高职院校一己之力实难为之,需要政府、企业和院校共同发力。特别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文件的要求,尽快修订、持续完善地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政策与方案,明确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的主体责任,确保产教融合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2019年“双高计划”实施前,江苏省就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通知,使本省职业教育水平领先一步。浙江省教育厅也发布了《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实现服务浙江所需、产教深度融合、领跑国内职教的发展目标;培育建设1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20个高水平专业(群)。由此可见,正是有了政府的背后发力,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才使得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第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领跑其他省份,凸显了自己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力。庆幸的是,2021年2月,湖北省发改委也发布了《湖北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细则》的征求意见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于4月27日,正式印发了《细则》,为湖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辅助政策体系。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要创新机制体制,让企业感兴趣,让企业看到盈利点。湖北省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投入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职业教育力不从心,所以应从利益分配、产权共享、减免税收、信贷优惠等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细节,以宏观调控手段平衡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各方的利益,有效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来。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广泛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在统筹规划、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技术支持、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的深入推进,还要在全社会厚植行业企业承担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责任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拓展合作深度、丰富合作内容,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当前湖北省职业教育系统存在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6]。对此,湖北省高职院校应根据“职教20条”的相关要求,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切实保障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够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还应及时总结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相关经验,确保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支持高职院校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优化与调整,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在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职责,落实“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供需由“分散”向“聚合”的转变。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引企入校,主动衔接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群)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7],实现人才高质量供给;同时还需要区域企业根据《细则》相关部署与要求,依托先进技术,统筹资源,为湖北省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例如,与高职院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共建专业化仿真实训基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合理调控非公共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推进,同样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化办学,积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性作用,优化资源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首先,湖北省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结合鄂楚文化特色,推行高职院校与专业建设特色发展、品牌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避免同质化发展。各高职院校应紧跟湖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发展趋势,提升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专业群建设中应以“深度融入、全链覆盖”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思路,淘汰落后专业,改造和新增专业,突出专业集群优势,增强院校的竞争力[8]。在第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遴选中,湖北省入选的8所高职院校从产业布局看,主要围绕湖北智能制造、汽车、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专业群主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没有入选“双高”计划的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近两年来对专业进行战略性布局调整,对接黄石九大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建好机电工程类专业群,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途径,被国家媒体点赞为“黄石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发挥科研资源优势,实现校企互惠共赢[9]。调查发现,当前湖北省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的“闭门造车”“关门办学”的问题,不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了解市场需求,科学工作只是服务于学科发展,实用价值不高,成果转化率低。而“双高计划”的提出,为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对此,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借机发力,全面深化科研机制改革。第一,要及时更新科研理念,加强科研资源建设。高职院校要结合“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创新模式,本着服务区域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产品研发的理念,深入市场调研,分析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出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二,深化校企科研合作,面向企业行业,开展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推广,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实践、磨合,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能力;第三,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构建校企技术专利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第四,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加强对外合作水平,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带动与国外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1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结合黄冈蕲艾经济特色,与蕲春蕲艾产业协会、湖北省千年艾科有限公司合作,在艾灸护理人才共育、知识产权共享、教科研资源共建共用、技术人才互聘、校企双向流动工作站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真正形成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双赢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再次,引进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教师培训、考核制度,搭建各种平台加强与企业交流。对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联合一些大国工匠、技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推动技术技能提高。另一方面,应持续优化教师培训机制,适当调整对各专业教师在技术技能实训方面所占比重与时长,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转变教师培训方式路径,鼓励、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完善教师考评机制,突出对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激发教师自我提升动力,鞭策教师队伍主动接受各种形式的挂职锻炼。
“双高计划”是关于高职教育长期的、动态的规划,实行的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因此对于所有的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已经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吸引行业企业的加入,做大做强做实专业建设,实现“双高”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双高”职业院校应以“双高”院校为标杆,确定好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好自己的专业建设,服务好自己的区域经济,鼓足干劲,早日进入“双高”行列,共同为高职教育事业谱写新篇章,引领中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一流。
[1]何斌.“职教20条”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路径研究——以镇江市高等 专科学校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5):5.
[2]李玮炜,贺定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 9(5):5-9.
[3]林丽超,陈兴明.如何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9(7):71-74.
[4]吴志鹏.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未来进路[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 22(3):7.
[5]朱正茹.错位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高质量 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1):5.
[6]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 52-58.
[7]张国丽.“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6):4.
[8]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
[9]黄世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19(5):4.
[10]刘琦,车伟民.欧洲高等教育区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20,9(80):80-84.
On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Hube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High Construction
Cai Xiaop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the core task of the Double-High construc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stabilit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High construction, the vocational, technic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qui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epe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dual subject"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ube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High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bei province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school.
Double-High construction;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ubei province
G710
A
1672-1047(2022)04-004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4.10
2022-07-04
湖北省中华职教社调研课题“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研究”(HBZJ2021040)。
蔡小平,女,湖北浠水人,职业教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张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