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区域畜牧兽医站,陕西榆林 71830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单股RNA 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之一[1],与羊边界病毒和猪瘟病毒的联系较为密切。病毒粒子为圆形,大小35~55 nm。该病毒能够在牛鼻甲骨等细胞内生长繁殖,按照不同的表现将其分为2 种生物型,即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按照基因型又可将病毒分为基因Ⅰ型和基因Ⅱ型,每种基因型都含有多种毒株,各毒株间致病性差异性很大。在电镜下对该病毒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圆形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对胰酶、氯仿和乙醚极度敏感,对低温环境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高于56 ℃的环境下很快就会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能够感染牛、羊、猪、鹿等动物,牛最为易感。其中,犊牛和老龄牛最易发病[2]。患病牛的粪便、尿液、血液、乳汁、眼睛和鼻腔分泌物中均有病毒,可以污染外界环境,健康牛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后,病毒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机体。此外,该病还能够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肉牛饲养过程中饲料营养水平较差、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等,都会造成牛群发病。发病牛通常集中在4~24月龄,其中以6~8月龄的牛发病最为严重,但这个年龄的牛发病后死亡率较低,隐性感染的病例占总病例的50%以上。
成年牛感染后往往表现为急性感染,突然发病,发热常持续几天,体温往往可以超过40 ℃,食欲废绝,精神萎靡,有较严重的干咳和呼吸困难。感染2~7 d 后发生腹泻,排出的粪便常呈水样,且混有黏液和血液,有恶臭气味。同时患病牛的口腔黏膜内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坏死,导致牛只流涎。妊娠期母牛感染后,常在怀孕初期发生流产,或在妊娠中期产出脑发育不健全的犊牛,母牛患病后,泌乳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3]。急性感染的患病牛体内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组织受到严重损害,血小板数量减少,常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排出的粪便中也有血液,严重时打针或被蚊虫叮咬后也会出血。当病毒在鼻窦、口腔、肠黏膜等处大量繁殖时,很容易进入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多数这一类型的患病牛会在感染后15~30 d 内发生死亡。也有部分患病牛的恢复速度较快,黏膜的损害在10~14 d 内痊愈。
患病牛表现为间歇性腹泻、食欲减退、流泪、口腔黏膜溃疡、糜烂,粪便中有血液和黏液。体重持续降低,通常在数周或数月后发生死亡。此类型的病例数较少,但病死率可达90%。当感染发生在妊娠40~125 d 的未出生胎牛中时,往往会造成死胎、流产,而此时基本无法判断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
观察可见患病牛营养不良,关节肿胀,眼结膜发黄,舌下有溃疡斑。剖检可见皮下脂肪苍白;胃大网膜有枝状充血;肾脏为红褐色,有明显肿大,包膜易剥离,质地变脆,有灰白色病死灶;肝脏肿胀,边缘钝圆,切面外翻;胆囊有出血斑,胆囊内有油状胆汁;肺脏充血、淤血,有坏死结节;心脏肿大,有淡黄色的心包液,冠状沟胶冻样水肿;小肠内有灰色内容物,有恶臭气味[4]。
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应借助实验室诊断手段。主要用于诊断的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RT-PCR、核酸杂交技术等[5]。
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牛的血液,反复冻融后在血液内加入抗生素,而后接种在牛肾系带细胞或犊牛的睾丸细胞中,盲传几代后进行细胞病变观察,当细胞出现边界不清晰、细胞中有空泡或细胞层中间出现空斑时,应与标准毒株产生的细胞进行对比,完全相同则证明该患病牛为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牛。但该方法仅能鉴定致病毒株,对于非致细胞病变毒株就不能很好地鉴别,且病毒分离鉴定的最低检测数量要达到10 个/mL,操作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采集糜烂、溃疡部位周围的黏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来判定待检牛的感染情况。但琼脂扩散试验仅能粗略地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与血清中和试验相比敏感度不高,但操作便捷,成本低廉,能够进行疾病的初筛。
将病毒接种于牛睾丸细胞或犊牛肾细胞中进行培养,培养出的病毒与待检血清作用后再次接种于牛睾丸细胞或犊牛肾细胞中,并对细胞病变进行观察。间隔4 周的2 次待检血清倍比稀释后进行试验,滴度升高4 倍以上就可以判定为阳性。血清中和试验不仅能够进行定性分析,也能做到定量分析,检出率高,重复性好,是目前最常用于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但由于部分患病牛呈隐性感染状态,免疫耐受,所以体内可能不产生抗体,无法通过血液中的抗体含量进行诊断。
这一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标本的免疫荧光染色来进行结果的判断,是结合了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综合诊断技术,能够直接检测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或病变组织冰冻切片内的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细胞胞浆中会出现荧光颗粒,这一方法的检出率高达98%以上,很适合非致细胞病变毒株的检测。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基因序列合成1 对引物,通过RT-PCR 的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出待检器官、组织、血液和排泄物中的病毒,还能够区别不同的病毒毒株,即便病毒性腹泻病毒被灭活,该方法仍能检测出来。还有专家学者设计合成了2 对分别能扩增水泡型口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基因片段引物,对PCR 的扩增条件也进行了优化,从而建立了双重RT-PCR 的检测方法,能够同时对水泡型口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进行检测,经济性大大提升,检测速度加快,特异性也很高。但由于基因扩增需要的试验仪器和试剂价格较贵,合成引物也比较困难,所以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很少使用RT-PCR 法作为诊断依据。
这一技术的原理是碱基互补的2 条单链核酸退火后会形成双链,这一方法的特异性很高,敏感度较强,能够直接对待检测器官、组织、细胞进行检测,而且还可以对病毒进行分型。核酸杂交技术能够在同一张检测膜上进行上百个样品的检测,安全、方便、检测快速,可在技术成熟后进行推广。
该病的流行范围较广,且致病机理复杂,暂时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6]。但如果发现患病牛的血小板减少时,应输血治疗。对于发热、腹泻的患病牛应避免应激,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但不得使用皮质类和固醇类药物,以免加重消化系统的溃疡和糜烂症状。具体的治疗措施可参照以下用药方法:40 g 磺胺脒片配合30 g 次碳酸铋片口服,2 次/d,首次用药剂量加倍,3 L 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内加入300 万单位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静脉注射,当病情较为严重时可使用加入维生素C 的安钠咖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或配合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恩诺沙星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
肉牛场对该病的预防首要方法是免疫接种,通常使用灭活三联苗(BVDV,IBR,IP3)。单价苗主要分为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DNA 疫苗,也有报道称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后能够起到一定的免疫效果,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应逐步淘汰净化牛群,定期对牛群的血清抗体进行监测,对于阳性牛应进行淘汰和扑杀,扑杀的患病牛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接触过的环境、生产用具等也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对于场外购入的肉牛应仔细核查其检疫证明,不从疫区和受威胁区引进肉牛,新进场的肉牛应进行隔离,隔离期间要进行检疫,结果为阴性并确定肉牛健康后才能够混群饲养[7]。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科学配制饲料,根据肉牛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及时调整日粮配方,保证牛只能够通过日粮摄入足够的营养,除了关注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的补充外,还应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提升肉牛体质,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在保持舍内温度的情况下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减少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蓄积,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消毒药品应选择高效、低毒性的试剂,要选择2 种或2 种以上的药物轮替使用,以防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另外,还应保证牛舍环境相对安静,饲养管理人员应每天定时、定量饲喂肉牛,在需要调整日粮配方时应循序渐进更换饲料,不得突然变换饲料的主要成分,减少肉牛应激,从而减少各项疾病的发生。
牛病毒性腹泻病目前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且疫苗的预防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应在预防该病上多下功夫。该病毒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多样,在防控过程中应从多方面着手,综合性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日常饲养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日粮营养均衡,做好消毒工作,减少肉牛应激,多渠道净化养殖环境,保证牛群健康,保障养殖效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