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波
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鹿寨 545600
牛结节性皮肤病也叫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结节疹,俗称牛的“天花”,属于牛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疫病。目前,牛结节性皮肤病在我国被发现的时间并不久,许多牛养殖户对该病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很容易造成该病的暴发与传播,因此该病现已发展成为威胁我国牛养殖业的一大疫病。虽然该病不会传染给人类,并非人畜共患病,但该病会造成牛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结节病变,病死率高达10%,且该病还会导致牛只消瘦、母牛流产、产奶量下降、公牛短暂或永久性不育等,严重影响牛肉、牛皮、牛奶等相关制品的产量、质量、加工与销售,对牛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因此,必须深入学习了解此病,做好科学的防控工作,避免该病在我国进一步暴发与传播。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全球性动物疫病,最早于1929年在非洲赞比亚被发现,之后便逐渐向非洲及亚欧大陆各国扩散蔓延。20 世纪70年代后相继传播至马里、加纳、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1989年传入中东地区,在科威特、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巴林等国相继出现疫情;2015年该病在欧洲东南部暴发;2018年该病在全球流行的态势持续恶化,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先后确诊该病病例,给我国防控该疫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19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伊利地区发现该病,2020年以后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多省(自治区)相继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当前,我国防控该疫情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而造成该疫病在国内传播的原因可能与跨境活牛贸易或活牛走私有关[1]。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是一种双链DNA 病毒,基因组非常稳定,很少发生基因突变,有且仅有1 个血清型,而且该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因此对外界环境有较高的抵抗力。该病毒潜伏期为14~28 d,在自然常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活性,在结痂里、牛舍内至少能存活数月之久,将受感染的组织液保存在4 ℃的环境中6 个月仍具有感染能力。但该病毒对高温敏感,在65 ℃的高温环境中30 min 便会失去活性,同时还可用乙醚、氯仿、苯酚、石炭酸、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碘化合物等对其灭活[2]。
牛结节性皮肤病有极强的宿主针对性,黄牛、水牛、奶牛、瘤牛等均易感染,无年龄差异,其中奶牛和肉牛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地方品种则相对较低。同时,家兔、绵羊、山羊等动物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广,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或其他动物,在感染牛和发病牛的唾液、精液、血液、皮肤结节和受污染的粪便中均可能含有病毒。因此,该病可通过节肢昆虫叮咬传播、相互舔舐接触传播、患病公牛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摄入污染日粮和饮用水传播、共用污染针头传播、动物移动传播(包括动物贸易和动物迁徙)等。其中,以节肢昆虫(蚊子、苍蝇、蠓、虻、蜱等)叮咬传播为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在吸血虫媒活跃的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而动物移动是该病长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此外,该病的传播还与温度、风向、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关[3-4]。
患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牛,会有眼结膜炎、流鼻涕、流涎、流泪等现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愿走动,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肩前淋巴结变得肿大,体温达41 ℃,持续1 周左右。然后,在牛头颈、肩部、乳房、外阴、阴囊、四肢等体表皮肤处出现直径1~5 cm 的圆形隆起结节,有时甚至会涉及到皮下肌肉。最后,结节有可能发生溃疡,吸引蝇蛆,反复结痂,伴随着病情的深入迁延数月不愈,导致牛口腔黏膜出现水泡,部分病例的四肢、腹部、会阴等部位发生水肿,极有可能引发细菌性感染。如果是母牛患该病,其发情延迟可达数月,奶牛或哺乳期母牛患此病,产奶量急剧下降。
通过解剖患此病的牛只发现,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内表面会有结节病变,凸斑表面坏死并伴有出血现象。而病牛的淋巴结、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胆囊等不同器官或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其中心肌外表会有充血、出血现象,呈斑块状瘀血;肺脏、肾脏有出血点;气管黏膜充血并伴有大量黏液;肝脏边缘变得钝圆;胆囊为原来的2~3 倍,且外壁有血斑;脾脏质地变硬,有出血状况;胃黏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5]。
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与伪牛痘、疥螨病、牛疱疹病毒病等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因此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目前,常用的牛结节性皮肤病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抗体检测和病原检测2 种。抗体检测主要是采集待测牛的血液分离出血清,并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病原检测主要是采集待测牛的皮肤结痂、口鼻拭子、抗凝血等,再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如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与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进行检测。
1)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想要更好地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与传播,就必须不断完善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首先,基层养殖户要注重日常的监测排查工作,及时将可疑疫情、疑似疫情和确诊疫情上报给有关部门。其次,当地的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流行病的调查与分析,特别是一些牛结节性皮肤病高风险地区,必须将其列为重点调查对象。最后,加强与林草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做好媒介昆虫、易感禽畜动物等的调查监测,为该病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6]。
2)强化疫区边境监督管理。对于已经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的地区要实施封锁管理,禁止活牛出境和未经检疫合格的牛肉、牛皮、精液等调出,并做好疫情的溯源与追踪。同时,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要设置临时的检查站,执行疫情的监督检查任务。而与疫区国家或地区接壤的各省相关县市还要建立免疫隔离带,防止疫情的输入与传播。坚持内防外堵,做好疫区与边境的监督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
3)重视日常饲养管理环节。重视日常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是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措施。第一,要做好牛只的日常喂养管理工作,确保日粮与饮用水安全无毒,饲料营养均衡,并适当添加保健类药物以提高牛只的抗病能力。第二,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工作,对养殖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工作,及时对牛只排泄物、污水、废渣、垫草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菌的滋生,同时对出入养殖场内的人员、车辆及相关设施按规定进行消毒。第三,定期开展养殖场内外的消杀工作,特别是蚊蝇等虫媒,可用过硫酸氢钾与水按1∶400~1∶800 稀释带牛消毒,不断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清除病原滋生环境[7-8]。
4)科学开展免疫接种程序。接种疫苗是动物获得免疫的主要途径,这也是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于疫情所在县市以及相邻县市等高风险区,可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 倍剂量对全部符合接种条件的牛只进行紧急免疫。实际免疫工作应考虑到处于潜伏期或亚临床症状的牛只,因此必须由专业的兽医进行接种疫苗,并对已经免疫的牛只在检疫合格证明中备注好免疫日期、疫苗批号、免疫剂量等关键信息[9]。
5)积极做好防疫宣传培训。必须加大各地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尤其是牛只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者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此类人员自主防疫意识,确保能熟知该病的上报流程,不断提升对该病的防控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做好各基层防疫工作人员、兽医等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培训,确保防疫工作得以高效、顺利进行。
目前,对于该病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已经确诊该病的牛只,首先要做好相关的隔离工作,并用3%次氯酸钠或2%石炭酸对病牛进行全身消毒。然后,用双黄连注射液、氨基比林、利巴比林、安乃近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最后,每天用碘伏在病牛患病部位涂敷1~2 次,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等做好消炎处理,避免伤口化脓感染,以加快伤口的愈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