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辉
辽宁省北票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北票 122100
猪在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后,原虫将吸附在红细胞表面,损伤红细胞壁,使红细胞破裂,血浆溶于血液中导致皮肤变红。猪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血液、母子之间胎盘的垂直传播以及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不同的品种都易感染该病,其中母猪和仔猪更容易被感染[1]。猪被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贫血、黄疸、体温异常、身体发红等。
该病的病原为猪附红细胞体,通常又被称为猪嗜血性支原体,没有鞭毛和细胞壁,与支原体的关系密切,病原体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圆盘形和环形等,直径为0.3~0.8 μm,有的达到2.5 μm[2]。虫体主要吸附在猪的红细胞表面,每个红细胞上可附着1~20 个附红细胞体,可导致猪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影响生猪的正常生理活动。该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耐受能力较差,在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中均不能存活,使用乙醇、过氧乙酸或新洁尔灭等常用消毒制剂均可将其快速杀灭,但其对酸的耐受力较强,在酸性环境中甚至可以提高自身的活力[3]。
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的动物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牛、羊、猪、兔和鸡等多种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并且大多呈隐性感染。其中,以猪最易感,无论任何品种、年龄的生猪均可发生感染,感染率高达80%~90%;鸡的感染率也达到90%左右;此外,该病原体对人的感染率也非常高,最高可达86%,但对其他动物的感染率较低[4]。
该病主要多发于6-8月温暖潮湿的季节,冬季的发病率较少,流行范围广泛,在我国的多个地区均有该病发生。
该病的传播途径很多,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夏季的蚊虫叮咬是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生猪之间啃咬、打架导致的皮肤损伤也可以传播该病。生猪误食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造成感染。饲养人员在对生猪接种疫苗时,不更换注射针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此外,母猪通过胎盘也可将该病传给胎儿,交配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互相传播。
患病猪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是猪的体温普遍升至42 ℃左右,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卧地不起等情况[5]。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精神愈发懒惰、萎靡,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呼吸变得急促、气喘,黏膜初期变得充血,之后变苍白;病猪的全身皮肤逐渐变红,用力按压皮肤会褪色,之后又反弹,该现象在猪的五官下表现最为明显。病情严重时,病猪的全身皮肤不均匀地出现紫斑,用力按压不会褪色,最后变成青色。
剖检病死猪可见其全身血液凝固不良,并且非常稀薄,血细胞压积明显下降。肌肉的颜色发浅,脏器以及皮下的脂肪出现黄染或者颜色苍白。胸腔、腹腔以及心包腔存在大量的液体,肝脏、脾脏和肾脏肿大,并且肝脏呈黄棕色,脾脏的质地变软,在边缘处还可见点状出血,肾脏有明显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质软,在切面处可见灰白色的坏死灶,有的还有出血斑点;心脏扩张,质地柔软;病症较重的,还可见肺脏出现间质性水肿。
采集疑似患病猪耳缘静脉或前腔静脉血,滴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在4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可见球形或者杆形的虫体依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红细胞在血浆中不规则运动,表明该猪患有猪附红细胞体病。该方法的缺点是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较低。
同样,采集疑似患病猪耳缘静脉或前腔静脉血,将鲜血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以形成1 层较薄的血膜为宜,血膜干燥后用姬姆萨染色法对其进行染色。镜检若发现红细胞存在多种异常形态,如星形、波浪形等,而且细胞上或周围的附红细胞体为紫红色或者褐色,则可判定该猪患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姬姆萨染色法的缺点是可能会存在因染色剂沉降导致的假阳性检测结果。
该方法是基于PCR 的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是根据特征性基因片段的扩增,利用荧光化学物质检测每次PCR 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有无,进而判断是否被附红细胞体感染。该方法具有敏感性高、准确度高、检测快速的优点,尤其是可以对隐性感染进行准确的诊断,同时适合于大量样本的检测,缺点是仪器设备较为昂贵。
随着免疫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免疫学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方法也随之产生。如ELISA 法,该方法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其原理是让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来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准确,缺点是检测费用较高。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可以根据传染病传播的3 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这3 个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有效的防治[6]。
1)减少传染源。注重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时洗刷栏舍,并且结合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消毒。用于仔猪一体化的器械及注射手术用具在使用前后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应注意交叉感染的情况。引进猪只必须考察来源地的疫病情况,定期检查种公猪的精液质量,防止隐性感染的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母猪。
2)切断传播途径。定期进行消毒和驱虫工作,夏季防止蚊虫大量滋生,并且定期灭鼠,尽早地控制病原的传播媒介。蚊子、苍蝇和跳蚤等吸血昆虫会传播猪附红细胞体病,因此要彻底杀灭各种吸血昆虫,切断其传播途径。特别是在夏季和初秋季节,要经常性地在栏舍内及猪舍周边喷洒杀虫剂,避免猪附红细胞体病因蚊虫的叮咬传播。此外,猪场严禁饲养其他动物,如犬、猫等,防止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3)保护易感动物。药物预防是防治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针对猪附红细胞体病不同的猪群可选取不同的方法。种公猪可以选择肌注10~15 mL 土霉素注射液,每月3 次;生产母猪在分娩前1 个月每周肌注10~15 mL 土霉素注射液;仔猪在断奶前通过饮水给药,水溶性四环素饮水10 d[7]。此外,猪场内一旦出现了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个体,必须及时隔离,避免大范围的传播。
4)提高动物自身抵抗力。由于尚未出现猪附红细胞体的接种疫苗,为提高生猪的免疫能力,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通过合理的饲喂和养殖管理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饲养人员可根据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搭配全价饲料,并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保证猪只摄入的营养充足均衡。同时,还要控制好猪舍的温湿度,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猪群的饲养密度适宜,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其维持健康良好的生长状态。此外,在饲养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出现,保持干净、安静的养殖环境,不可暴力驱赶猪群,防止应激反应诱发疾病。
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通常会与猪瘟、链球菌病以及弓形虫等疾病发生混合感染,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应注意对继发的病症进行对症治疗,并且药物治疗仅对发病初期的患病猪有效,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治疗效果不佳。可静脉注射5~10 mg/kg 的三氮脒+0.15 mL/kg 的长效土霉素,同时联合维生素C 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 次/d,连续用药3 d,可有效缓解患猪的症状[8]。治疗该病常用的药物还有氯苯胍,但仅具有缓解症状和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不能完全驱除患猪体内的虫体。对于病症较为严重的患病猪还可进行强心补液,使用右旋糖酐铁、维生素以及抗生素等混合治疗。
一旦养殖场内出现病例,应立即将患猪隔离,并进行封锁管理,严格划定疫区,对患猪活动过的区域和使用过的工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对被其污染过的剩料、排泄的粪便污物等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如果患猪的病情严重可以直接扑杀,以免造成更大规模的传播。同时,密切关注未发病猪只的健康状况,对于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采集血液进行病原学检测,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能够进行一次整体筛查,及时淘汰隐性感染的猪只。由于该病对人类同样具有感染性,在疫区工作的饲养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通过接触发生感染。被病猪污染过的场地可使用生石灰等干燥剂进行消毒,严禁病猪及其产品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