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课”项目 培育工匠精神

2023-01-05 15:20陆玲佳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生

陆玲佳

工匠精神是集敬业、精益求精、追求革新、执着坚持于一体的职业精神,是在职业工作中尽职尽责、凝神聚力、内心笃定的体现,是从业者体现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的精神指向。当前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创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环境的现场勘察,使学生切身体会真实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循名责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物化产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在变换革新中达成思维品质的升级;通过项目合作交流,达成21世纪必备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延续。

本文根据基于校本资源的小学自然项目化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实践,撰写小学自然项目化活动方案设计,在全面总结自然项目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使小学自然学科“创课”项目化实践设计不断充实完善。针对所获得学科项目式设计方案,研究校本资源对小学自然“创课”项目式实践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对前期指定的实施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调整,使得项目式学习方案更适合小学自然实际课堂教学的应用。对每一个学生团队的活动操作教学课堂进行视频实录,对驱动问题的设计环节以及项目分工等小学自然“创课”的教学发展环节进行记录,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专家的帮助,多聆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分析,做到及时解决。

一、规划选题,认真投入

选题是项目化学习设计的重要规划。符合校情的规划方向才能让项目化学习适应并融入本校的发展,吸引学生认真投入到项目中去。项目化学习的选题内容需要项目组教师精心规划,其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发表的《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应用》中提出:“项目化学习的规划本质上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学习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科学实践为基本主题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任务的综合实践活动。”金水苑小学项目规划依据本校办学目标、学校特色、师资特点、资源状况等实际情况,罗列课程选题菜单,分列相关选题类型,向项目组学生推荐介绍,供学生选择,将反馈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项目选题。

(一)探寻周边真实环境

学生的生活日常是真实的环境。真实的环境能够为学生更投入地进行项目化学习服务。学生周边真实环境包括住宅建筑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桥梁、各种市政设施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中包含了很多与其息息相关的内容,居住的社区、上学的学校、游乐的场所、就医的医院、购物的市场等,都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十字路口”项目便是从学生的生活周边进行探索,在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中找寻熟悉场景,进行项目化设计。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道路相交会形成路口,居民区中的路口随着人流、随着居民区中的区域功能、随着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上学出行等也在不断做着调整,为了更好地规划居民区中人们的出行,需要教师对项目的选题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引导学生对路口进行较好的规划与创新,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认真投入项目化学习中去。

(二)围绕生活选取内容

项目内容应该围绕学生生活环境进行选取。只有来自生活的素材,才能更贴合学生真实情况。项目选题来源于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校情和真实环境,挖掘周边可用资源,从而开发创设一门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可以由一个真实问题情景衍生而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本意,探索延伸知识,从而熟悉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创新方案,并将其物化解决。

在學生每日上下学的过程中,学校大门外的路口十分重要,且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优化校门路口”活动以项目驱动,一幅金水苑小学校门外路口场景图的呈现,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回忆,并对十字路口场景中周边的环境资源产生探究兴趣。通过对“居民区”不同环境资源中路口的讨论,进一步对路口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研究兴趣。结合“学校大门外的路口”制作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学校大门外路口的作用和功能特点。

(三)查探校园熟悉环境

学生每日有较多的时间处于学校环境中,对校园环境具有一定的熟悉度。学校环境包含教室环境、师生人际关系环境、生生交往环境、校外活动环境等,是教育环境之一。校内课堂教学的规范性、课外活动的安全性、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校风班风建设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学校门口的路口应该起到学生上下学的通行作用,同时对各类人群日常所需的交通要求具有很好的兼容作用。在项目设计中,项目组成员查探校园环境,对金水苑小学门口的路口具有多功能、多方向、多出口的实际作用进行现场勘察。

二、问题挑战,精益求精

问题驱动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问题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情景—明确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操作—总结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真实情景助力问题解决

真实的情景创设能够助力项目化问题的方案解决。《创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真实的情景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周边生活环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着力于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本项目的情景问题围绕校门路口展开,通过对校门路口的项目化研究,聚焦真实问题“如何规划校门路口”,帮助家长在放学时有序站位,并快速接到孩子。

学校周边肯定有路口,是学生和家长在上下学过程中的必经之处。在高峰时段,学校周边的十字路口人流量、车流量是很高的,通常需要有交警进行现场指挥、维护交通。而通行人群中既包含了上下学的学生和接送学生的家长,还包含了通勤的上班族等,他们在路口汇集,造成一定的拥堵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交警的现场维护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疏散和指挥作用,但由于站岗时间短和人员紧缺等原因,并不能完全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学校周边十字路口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它包含了规则优化、设备优化、行道优化、监控优化等因素,鼓励学生多元认知、多维探讨。

(二)优质资源推动项目发展

具有良好优质资源的项目化学习才能够更久远、长效地发展下去。优质教育资源包含合理恰当的教育人力资源、专项支持的财力资源并符合教育教学综合性评价标准,即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必要的硬件设施、优质的学校课程和优良的师资队伍等基本元素。

优质的资源支持能够顺利推进项目化活动的发展。金水苑小学地处南上海奉贤新城,毗邻“上海之鱼”金海湖畔,周边建设有奉贤博物馆、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高端产业园区。因而,本项目以东方美谷核心区域为主线,东方美谷大道为副线,串联周边各类资源。

(三)活动设计凸显素养培育

项目化学习有资源也需要有设计,要通过活动设计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培育。活动设计是包含活动目标、参与对象、任务主题、开展方式、时间地点等为活动的进行制定的工作方案和计划。负责人在其设计过程中应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完善相关的后续收尾工作。

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围绕项目的核心驱动问题展开。通过介绍驱动性问题,帮助学生带入到社会角色中,理解路口安全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找到本项目驱动问题的核心价值。

三、实践专注,追求革新

项目化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达成创新变革的目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其中包含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实践发展的更新迭代促使科学成果屡创新高,在交叠更替中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的无界发展,决定了认识的破解发展。

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创课程强调融合STEM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强调传承发扬“做中学”的中华民族优秀教育理念。结合PBL动态项目化方式,主动探索真实问题与挑战,在实践过程中领会更高阶的知识技能,通过设计优化、制作斟酌、产品调整等环节丰富实践内容,充实项目化学习科学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更好的设计方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力、领导力、项目计划执行力以及产品物化能力。

(一)选材合理培育劳动素养

合理选材是项目化学习实践的重要举措。在操作过程中,合适的选材才能达到培育劳动素养的目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其中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小学劳动素养培育中,各种工具类的操作使用和低结构材料的选择,能够丰富学生的实操环节,有助于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路口前行”项目开展中,利用项目经费添置热熔胶枪、PVC板材、3D立体模型、木制材料等,多角度多选择地为学生创设合理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实实验环节,丰富科学思维品质。

小学自然学科的目标趋同,基于小学自然学科结合校本资源进行学科项目化目标制定。小学自然学科的课程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科学思维。在本课题中,项目化内容的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小学自然学科目标趋同,在培养学生“五育并举”的同时,发展学生工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在做中学、学中玩,娱乐与学习相结合,通力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创意迭代建立思辨观念

項目化学习中通过将创意迭代更新的方式建立科学的思辨观念。思辨能力就是对问题事物具有思考辨析并提出质疑的能力。对事物的类别、基本情况、起因进行深入分析、推理演绎、判断等思维活动,是抽象高阶的思维能力。遇事条理清晰、分析问题独到具体、说理能够旁征博引、内容充实,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路口前行”项目的推进能够很好地达成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现象—问题—假设—实践—评价”这样创意迭代的方式,不同项目组设计不同的个性化方案,从而解决“校门路口的混乱等候”这一实际问题,建立科学的思辨观念,关注科学思维的整体架构,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三)分享互补强化学习内驱力

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分享的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内驱力。分享可以是物质分享,也可以是精神分享,在分享各种知识的过程中达成思想的传承,为团队群体共同使用,可以是之前积累和创造的知识为今人所继承的历时性分享,也可以是创新知识迅速为群体知晓和使用的共时性分享。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项目化形式进行了《小车的静止与运动》《观测风》《指南针》《形形色色的叶》等常态化日常教学,致力于将可行的小学自然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将普通的课堂教学加入高阶思维创新意识,融合STEM元素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的思维式体验。

项目组成员通过学习成果报告、上台交流展示等环节,分享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缺憾,互相补充建议,以此激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意见,能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团队协作解决路口规划这一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互助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形式需要大胆革新。创课程在过程性资料积累、学习成果交流分享、能力指标评价的过程中,真实公平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引导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大胆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合理选材、创意迭代、分享互补等环节,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既分工又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学生追求革新、突破创新的科学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创课程实践能够有效实现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的链接,在项目实践活动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审辨批判性思维等21世纪必备技能和核心素养,以此培育工匠精神,助力新成长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