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聊城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聊城 252000)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在骨科疾病中较为常见[1]。 颈椎病患者常表现为肢体麻木、肩臂疼痛、肩部胀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活动受限。 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科技化与信息化,人们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长期低头,加之工作压力、缺乏运动、久立久行、长期姿势不正确,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的困扰,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2]。 对于颈椎病患者,常规护理的干预效果有限。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其病理机制为气血不足、筋脉失调,或是受风寒湿邪入侵,因肝肾亏虚,从而导致经络堵塞,气血不通[3-4]。 穴位按摩是颈椎病的常用干预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来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疏通经络,使人体的经络之气得到激发,达到驱邪扶正、平衡阴阳的目的。中药热熨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以及慢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该方法选取具有活血通络以及止痛的中药进行加热,然后将其用纱布包裹好并敷于患者患处,利用热力学以及药性渗透原理快速作用于病灶,从而达到温经通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颈椎病患者或可提高干预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为对象,分析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70 例颈椎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35 例。 对照组 19 例男,16 例女;年龄 28~72(50.51±8.56)岁;体重 43~74(58.31±3.69)kg;病程 1~4(2.31±0.6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10 例,大专及以上15 例;工作类型:脑力劳动者25 例,体力劳动者10 例。 观察组20 例男,15 例女;年龄 29~72 (50.65±8.62) 岁; 体重 45~77(61.31±3.19)kg;病程 1~4(2.41±0.5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11 例,大专及以上12 例;工作类型:脑力劳动者28 例,体力劳动者7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伴有颈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等症状;(2)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有骨质增生或是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3)无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4)依从性良好;(5)初次诊断脊椎病;(6)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2)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3)合并心、肺疾病者;(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5)有颈部外伤、骨折、手术史;(6)脊椎先天性畸形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对患者讲解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指导。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与肩颈部的运动训练。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如果患者的疼痛较强,无法耐受,则适当给予镇痛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取白芥子50 g、吴茱萸50 g、决明子50 g、莱菔子50 g、补骨脂50 g 装于布袋内,将布袋口缝合,使药物完全包裹在布袋里,再用微波炉加热至60~70℃;协助患者取坐位,将其肩颈部充分暴露,将药袋置于患者颈部,采用揉、推等手法将药袋在患者颈部来回旋动; 期间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如其可耐受,将布袋停留10 min。 穴位按摩: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将治疗巾放置于患者颈部,采用5线式按摩法,先用拇指由风府穴推至大椎穴,并在大椎穴附近肌肉进行推揉按压;其次由天柱穴推至天杼穴,且反复推揉天杼穴附近肌肉;然后由风池穴推至肩井穴,至肩井穴后使用手指提捏肩井穴,手法一紧一松,持续放松肩颈周围肌肉,以上每个步骤重复3 min;最后双手掌对合,从患者颈部左侧肩井穴到右侧肩井穴进行叩击, 重复1 min,1 次/d。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手法和刺激强度。
10 d 为1个疗程,两组连续干预3个疗程。
(1)疼痛指标:于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总分为 0~10 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2) 颈椎功能恢复情况: 于干预前后采用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6]评估,该量表共计 9个项目,各项目评分0~4 分,评分越高说明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越差。(3)血液流变学指标:于干预前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LBY-N6C 型)测定血浆粘度(PV)、全血低切粘度(LSV)、全血高切粘度(HSV)。 (4)生活质量:于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情感职能4个项目,每个项目100 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5)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干预后患者颈部VAS 评分为0 分,颈部、上肢能正常活动, 对工作和生活无任何影响为显效;患者颈部 VAS 评分为 1~3 分, 颈部、 上肢活动度改善,基本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有效;患者颈部VAS评分≥4 分,颈部、上肢活动度未改善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VAS、NPQ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 VAS、NP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 VAS、NPQ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 VAS、NPQ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V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NPQ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6.79±1.48 6.81±1.52 0.056 0.956 4.37±1.22a 2.09±1.12a 8.145 0.000 29.42±1.36 29.45±1.35 0.093 0.926 16.89±1.61a 10.14±1.85a 16.283 0.0000
干预前,两组PV、LSV 及HSV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 PV、LSV 及HSV 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PV干预前 干预后LSV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1.95±0.50 1.89±0.52 0.492 0.624 1.65±0.34a 1.32±0.20a 4.949 0.000 13.44±3.48 13.45±3.45 0.012 0.990 11.60±2.61a 9.14±2.45a 4.066 0.000 HSV干预前 干预后5.34±0.84 5.31±0.82 0.151 0.880 4.74±0.51a 4.06±0.45a 5.915 0.000
干预前,两组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 SF-36 中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52.36±3.52 53.23±3.15 1.090 0.280 67.44±3.94a 73.54±4.54a 6.003 0.000躯体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60.15±5.18 61.32±5.37 0.928 0.357 71.34±6.02a 80.31±6.12a 6.182 0.000 62.32±3.75 63.11±3.64 0.894 0.374 76.34±4.38a 82.95±5.05a 5.850 0.000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62.33±3.83 62.46±3.57 0.147 0.884 72.94±4.84a 83.53±5.13a 8.883 0.0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颈椎病是常见的骨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趋向科技化,颈椎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颈部酸痛、疼痛是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7-8]。 因此,应积极给予颈椎病患者干预,这对促进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改善其疼痛症状具有重要意义[9]。但对于颈椎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有待提高。
中医将颈椎病归结于“痹症”范畴,认为其是因外邪侵袭肢体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不通而发病,或因劳损筋骨、肝肾亏虚,静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或因年高气虚、肝肾不足、肾精不足、筋骨失养而致,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属本虚标实之症。 临床干预多以祛风除湿、温阳散寒、补肝益肾、通经活络为原则。穴位按摩是缓解颈椎疼痛的常见方法,肩井穴、风池穴等为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按摩肩井穴可治疗肩颈痹痛,对肩颈痛及上肢放射疼痛有显著效果;风池穴是少阳胆经经穴,按摩其能够祛风散寒、宣通阳气,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肩背疼痛等症状;通过对患者相应穴位进行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穴位按摩可放松紧张肌肉,扩张局部皮肤血管,从而加快血液循环,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生成。 中药热熨通过热力学效应,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皮肤渗透于组织中,直达病根从而祛除病邪,具有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疼痛、放松肌肉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 VAS、NP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 评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颈椎病患者中应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缓解其颈椎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热熨方中有白芥子、吴茱萸、决明子、莱菔子、补骨脂等中药,诸药合用外敷,能够通过热力穿透使药物发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化痰理气、温经通络、通络止痛之功效,有利于舒展血管,增加局部血管内血流量,从而舒展平滑肌,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同时,中药热熨突出了中医内病外治的特点,能够避免因服药而伤胃气,具有操作便捷、无毒等优点。 在此基础上加上穴位按摩干预,能够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目的,使人体经络之气得到激发,调节人体机能,使患者颈部微循环状态以及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得到改善, 从而恢复患者颈椎功能。两者联用能够协同增效,改善患者颈椎不适、疼痛症状,促进患者恢复。研究表明,大部分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血液呈高凝状态,因此血液循环情况较差[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PV、LSV及HSV 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能够降低颈椎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 分析其原因与中药热熨的热力学作用以及药物功效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热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暖,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情况,及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感受,一旦出现水泡或烫伤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适当处理。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患者中应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颈椎疼痛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