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英 尹 月
中老年人群为脑梗死的高发群体,大部分患者因发病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丧失,有着极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使病情不断加重[1]。临床上对脑梗死一般应用溶栓、抗血小板凝聚、抗凝等手段,但整体效果欠佳。相关研究显示,对脑梗死治疗中,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可以起到极好的治疗效果,不但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也可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快速恢复[2]。鉴于此,本研究就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中一东北国际医院收治的8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8~78 岁,平均(63.01±5.01)岁,病程2.5~5.5 h,平均(4.01±5.51)h;观察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8~79 岁,平均(63.51±5.21)岁,病程2~5.5 h,平均(3.81±0.60)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首次发作;2)沟通能力好;3)意识清晰。排除标准:1)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2)重要器官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J20160054)进行静脉溶栓,注射剂量为0.9 mg,第一次以总剂量的10 %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之后1 h 内持续泵注剩余的剂量。然后使用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硬化。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100 ml/次,静脉滴注时间在60 min以上,2 次/d。两组持续治疗两周。
1)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脑血管储备(CVR)、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FV)进行检测。具体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将探头放在双侧颞窗,深度44~66 mm,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信号进行反复探查,平稳后将探头固定,获取频谱形态信息,对患者的MFV 统计,告知患者正常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共30 s,冻结屏气结束时频谱信息,对屏气结束时的平均血流速度(MFV1)进行计算,保存结果后脱机分析。CVR=(MFV1-MFV)/MFV×100%。2)治疗效果:按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85%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NIHSS评分下降45%~8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包括皮肤瘙痒、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4)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总分100 分,分值高则代表日常生活能力好。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MFV、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FV、CV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血管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脑血管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分,)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或者缺血而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出现软化、坏死病灶的疾病。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有一些不良的症状,例如高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还会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从而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对于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疗法[3],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便显得非常重要。
阿替普酶属于第3 代新型溶栓药物,可降低侧支循环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微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起到血管再通的效果,但临床实践显示,仅单一使用阿替普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极易受到时间窗的限制,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同时扩张血管效果不佳[4]。丁苯酞可以有效扩张脑血管,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液微循环,增强抗氧化应激,并对线粒体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细胞能量代谢得到一定的改善,炎症反应也能够明显减轻,进而有效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缺损,同时不良反应极轻[5]。同时丁苯酞也能减轻脑水肿,改善侧支循环,在缩小脑梗死面积的基础上,对氧自由基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使脑组织损伤减轻[6]。联合使用阿替普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治疗,可以将单一使用阿替普酶治疗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将药效发挥出来,保证疗效[7-9]。阿替普酶、丁苯酞各有各的药理作用,可在不同靶点发挥作用,于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内,均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临床实践显示,对脑梗死治疗中,于溶栓时间窗内,能够将闭塞血管开通基础上形成新的侧支循环,可将预后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改善[10-11]。王学静等[12]指出丁苯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 内)治疗能够取得极好疗效,可改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单一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相当。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MFV、CVR 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丁苯酞+阿替普酶治疗脑梗死,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管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