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显,强红家,罗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儿外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食物不耐受是进入体内的食物或其中的特定成分被机体免疫系统过分免疫的表现,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已成为食品卫生研究范畴的重点研究方向[1-2]。研究[3]发现,人群中多数存在食物不耐受,且有年龄、地理及性别等不同,儿童相比于成人更容易患此病。目前临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酶缺乏、药理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血清中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sIgG)是大多数学者推崇的发病因素之一[4]。研究[5]认为,进食后未全消化的食物分子引发机体形成sIgG抗体,致免疫复合物沉积,进而导致周身组织受损及血管炎。长久的食物不耐受会提升血清里IgG抗体水平,并显现多种慢性症状。已有研究[6]证明,消化系统病症和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故及时诊断食物不耐受及其相关疾病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sIgG抗体检测是目前诊断食物不耐受的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多项研究[7-8]表明通过检测sIgG抗体水平限制饮食,可缓解患者症状。但关于sIgG分布情况与小儿肠套叠关系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物不耐受患儿sIgG分布情况及与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性。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47例食物不耐受患儿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9]中相关诊断:出现皮肤瘙痒、腹痛腹泻、气急气喘等症状,粪食物残渣中有脂肪小滴,粪常规阳性,≥1种食物SlgG抗体浓度≥50 IU/mL;(2)年龄1~12岁;(3)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结肠炎者;(2)存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3)既往存在胃肠道手术史。另选本院同期体检的8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91例,女性56例;年龄(7.25±3.19)岁。对照组中,男性57例,女性29例;年龄(7.51±3.37)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儿童均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置于抗凝管,于室温下3 500 rpm离心10 min。收集血浆,置-80 ℃冰箱冻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sIgG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将试剂盒和血浆样本室温静置20 min,平衡至室温。于酶标板设立规范品孔、空白孔及待检样品孔,添样品稀释液40 μL、待测样品10 μL,混匀。被封板膜封存后在37 ℃温育半小时,把30倍浓缩洗涤液30倍稀释预备。去液体,甩干,每孔添满洗涤液,静放30 s后去掉,反复5次。除空白孔,每孔添50 μL酶标试剂。封板后37 ℃后温育半小时,清洗。每孔添50 μL显色剂A,次添50 μL显色剂B,均匀后,37 ℃禁光显色15 min。每孔添终止液50 μL,停止反应,以空白孔作对照,450 nm测各孔的吸光度,测定后加终止液终止反应。
(1)比较两组儿童血清sIgG水平;(2)分析研究组患儿血清sIgG阳性率情况,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血清sIgG<50 U/mL为阴性,50~100 U/mL为1级,轻度不耐受;100~200 U/mL为2级,中度不耐受,>200 U/mL为3级,重度不耐受[10];(3)根据肠套叠诊断标准,将研究组患儿分为A组(发生肠套叠,n=22)和B组(未发生肠套叠,n=125);(4)分析血清sIgG水平对于食物不耐受患儿发生肠套叠的预测价值。
研究组患儿血清sIgG水平为(105.87±26.72)U/mL,阳性率为85.71%(126/147);对照组为(52.83±10.58)U/mL,阳性率为11.63%(10/86)。研究组患儿血清sIgG水平及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不同性别患儿血清s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岁患儿血清sIgG阳性率高于7~12岁(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患儿血清sIgG阳性率情况[n(%)]
两组患儿性别、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肠套叠组患儿血清sIgG水平高于未发生肠套叠组(P<0.05)。以食物不耐受患儿是否发生肠套叠为因变量,年龄、血清sIgG水平为自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血清sIgG水平均是影响食物不耐受患儿发生肠套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及表3。
表2 影响患儿发生肠套叠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影响患儿发生肠套叠的多因素分析
血清sIgG水平、年龄联合预测食物不耐受患儿发生肠套叠的AUC值为0.814,敏感度为90.91%,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见表4及图1。
表4 危险因素对肠套叠的预测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认知及医疗水准的提升,食物不耐受备受关注。据统计[11],45%群体对一些食物有不同阶段的不耐受,其中儿童、青少年高于成人。食物不耐受基本由IgG参与速发型变态反应,但因起病隐匿,涉及食物种类繁多,多数人难以自我发现。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多种系统病症关系紧密,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清sIgG抗体检测因简单、高通量等优点,是临床诊断食物不耐受的关键凭据,也是评定医治脱敏效能的非静态监察标准[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血清sIgG水平以及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证实可通过血清sIgG水平的异常升高判断食物不耐受的发生,与既往研究[13]结果一致。但本研究中发现部分食物不耐受患儿血清sIgG抗体呈阴性,部分健康儿童血清sIgG抗体呈阳性,说明血清sIgG抗体检测仍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率。分析其原因,血清sIgG抗体于体内增高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抗体水平累积到一定程度前,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症,导致可能出现漏诊现象;同时经烹饪、消化后部分食品成分易变化,加之有些诊断试剂稳定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误诊现象。
受年龄影响,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均在发育之中,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而食物不耐受,正是因为对于食物的不完全消化,导致食物分子进入肠道后被机体识别为外来物质,引发免疫系统反应[14]。有研究[15]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sIgG阳性率会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儿sIgG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1~3岁患儿sIgG阳性率高于7~12岁,提示食物不耐受程度可能与患儿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sIgG阳性率与年龄无差异[16],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儿的生活地区、膳食结构等因素有关。肠套叠是因受到细菌、病毒或食物刺激后,回盲瓣在肠蠕动中推移向前形成的套叠。目前临床已有研究[17]表明,食物不耐受可增加患儿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但有关其与肠套叠的关系尚无具体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血清sIgG水平均是导致食物不耐受患儿发生肠套叠的危险因素。研究组认为,年龄较小的患儿,回盲部固定尚不十分完善、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淋巴组织含量较多,肠壁对于压力的耐受力更低,故发生肠套叠的风险更大;儿童的肠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肠道屏障功能不仅可阻挡部分食物抗原、大分子物质进入机体,且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等作用[16],血清sIgG作为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体,其水平升高可反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症的产生,故其水平提高说明肠套叠发生风险增加[18]。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通过ROC分析得出血清sIgG水平、年龄联合预测食物不耐受患儿发生肠套叠的AUC值、敏感度为0.814、90.91%,均高于单独预测,提示血清sIgG水平联合年龄可提高肠套叠的预测价值。在临床诊治中,对于年龄较小、血清sIgG异常升高的食物不耐受患儿,应警惕肠套叠的发生。
综上,食物不耐受患儿血清sIgG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儿年龄相关,同时通过检测患儿年龄、血清sIgG水平,可为肠套叠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受时间、病例数的限制,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倚;同时不能排除地区、膳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结论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