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钦家训中的儒家教育思想解析

2023-01-05 22:27苏何诚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潮州家训儒家

苏何诚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一、崇文重教的潮州文化

在潮州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着“读家己书众人惜”“博家己钱众人恼”“生囝唔读书,不如饲大猪”“卖田卖地,缴囝学识字”“晴耕雨读”“诗礼传家”等谚语,由此可见潮州民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形成古城潮州崇尚读书的风气。

潮州文化有着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两面性格。潮州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他们向海上、海外发展,有着冒险犯难、开疆辟土的拼搏性格,代表着海洋文化。另一方面,潮汕文化有以文人进士为典范的农耕文化,潮州文人深受儒家四书五经的熏陶,讲究忠孝礼义廉耻、崇文重教,形成潮州人一向重视家教的风气。潮州人历来有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传统,其中林大钦就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潮州各个姓氏的优秀家训、家规里,内容涵盖忠诚爱国、奉公守法、慈孝和睦、廉俭治家、诚实兴业、扬善济世、励志读书等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其中比较著名的家训有金石镇仙都村林大钦家训,庵埠林氏、杨氏、谢氏、庄氏家训,彩塘沈氏、吴氏家训,鹤陇苏氏家训、卢侗家训、唐伯元家训等等,彰显潮人家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应有之启示价值与教育作用。

明代林大钦是潮州地区唯一一位文状元,高中状元却不慕虚荣,返乡后不遗余力地帮助乡亲。因此,潮州地区人数众多的林氏家族,以海洋文化为根底,其后转变向农耕文化,以林大钦为宗族的共同典范。相传为林大钦所遗留的《状元家训》,也成为林氏家族共同遵守的教育守则。

林大钦自幼饱读经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以王阳明心学为重。而在林大钦的家训里,也不难发现儒家的家庭教育思想含藏其中。因此,儒家经典对于林大钦家训的解析,足以说明儒家家庭教育如何通过家训的传授,调教出后代子孙高尚的品德修养与道德情操。

二、儒家家庭教育与家训教育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家庭而扩展到国家的一种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其主轴。儒家的思想,建立在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亲亲”“尊尊”上,“亲亲”指维护家族内部秩序,“尊尊”指维护社会及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即是亲其亲者、尊其尊者的原则。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以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夫妻关系,来确定家庭成员的伦理秩序,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层面,形成从家庭到国家的一种稳定力量。因此,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是中华家庭的特色,并以儒家思想为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指导方针。

周公制定西周的礼乐制度,礼的内容为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以及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逐渐发展出贵贱尊卑的规范。礼的制度体现,可见于《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乐制度的乐,主要是配合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乐在表现形式上,可见于《诗经》《乐经》。

六艺起源于周代,为一种人文教化的学习,源自于《周礼》,而后被孔子在春秋时期所提倡。六艺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通过六艺的礼乐教育,达到品德教育之功能。因此,礼乐教育的功能,从外入于内的秩序为礼,从内发于外的和谐为乐。“礼乐之教”是周代上自贵族、下至庶民,都必须学习的品德教育。另外,在家庭伦理上,源自于《左传·隐公三年》记载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1]五伦的家庭思想观念,通过周代的礼乐教育方式,传播到家庭教育里。

春秋时期的孔子,继承周代的礼乐思想,重新整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孔子并以“仁”学为基础,教导人们从自觉地反省开始,到发扬爱人的能力,以此建立儒家的教育思想。诚如徐复观所言:

孔子平时所说的仁,多从“即工夫,即本体”上说,如“忠恕”“忠信”“自讼”“改过”“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都是实现仁的工夫,亦即是仁的本体在各层次、各方面中的显露。工夫须就每一个人来指点,每一个人的气质、习性、成就各有不同,于是孔子对于仁的指点,亦因而有各方面各层次的不同,然其基本精神殆无不可以互相贯通,会归为一的。[2]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可说以仁学为本体,扩展到各个层面,如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88所述,从个人品德教育到人文素养建立,是养成一位君子所必需的基本教养。

其次,孔子在家庭教育上,着重于儒家五伦关系,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17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后有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221的道德规范。所以,儒家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五伦与道德上,从家庭再扩展到社会。因此,儒家的家庭教育目标,如同《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庶民成为君子,进而达到圣人的修养境界提升之道,由家庭教育朝向圣人治世的品德教育。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到宋明时期,宋明理学的新儒学体系兴起,使得儒家文化得以重新发扬。宋明理学的特色,以南宋朱熹的理学与明朝王阳明心学为代表,融合佛道思想于儒家义理之中,有助于将儒家思想流传到民间,成为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典范。

中华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多元,如家规、家训、家范、家法等,根据不同情况的家族需求,因地制宜各种不同的教育职能,使得家族的主流价值得以传承。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承载着“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4]1

从家训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君主帝后的家训”“达官显宦的家训”“商贾农夫的家训”“科学家、文学家的家训”“女训女教”等。[2]1-2王永祥认为:

家训的突出特点是将儒家经典家庭教育理念,以家训的形式,运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作了切合人们生活实际的转化,将经典理念转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体验,使得儒家经典家教理念具有了操作性,更便于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去践行,实现了经典理念的生活化转化,为人们搭建起了架通道德理想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桥梁。[5]

因此,家训是家庭教育的宗旨大纲,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家训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林大钦家训教育内涵

(一)林大钦的教育思想

林大钦嘉靖十一年(1532)举进士,状元及第。依例听选为翰林院修撰。嘉靖十三年,以母老病乞归终养。以后一直隐居东莆山中,讲学著作优游,不再出仕。嘉靖二十四年卒,终年三十五岁。林大钦不阿权贵,不慕豪富,宁可偏处于东南海隅,执着教鞭,过着清贫生活,也不愿回到繁华京城去,其品行令后人景仰。[6]45林大钦一生思想,受王阳明的心学影响甚深,其著作也弥漫着王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精华。林大钦著有《东莆先生文集》共6 卷。第一卷试策8 篇,第二卷乡试会试论、表、判、策共24篇,第三卷杂文7篇,第四卷书札55篇,第五卷五言古诗86篇、五言律诗117首、七言律诗16 首、七言绝句53 首、五言绝句6 首,诗共278首,第六卷制义37篇。①林大钦著有《东莆先生文集》,于1995年由黄挺校注出版《林大钦集》,并无林大钦《状元家训》一文。见黄挺校注《林大钦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林大钦接受阳明学术,其人伦道德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嘉靖十五年以前是一个阶段,此时期林大钦接受了阳明学说,但未曾完全摆脱朱子之学的影响。[6]48这一阶段,《与翁东涯》书可作为代表。嘉靖十五年到廿年前后,是第二阶段。此时期,林大钦因母亲老病,自己不能再出任京官,要求调为外任又未见批准,便绝了出仕的念头,隐居东莆,讲学华岩,并常常修书与四方同道切磋,见解纯然合于阳明之道。林大钦这一阶段的学术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华岩讲旨》一文中。[6]49第三个阶段在嘉靖廿年前后,此后林大钦著作表现出来的思想,明显接近龙溪、泰州之学,突破阳明学说的藩篱。[6]50许晓云认为:

纵观林大钦的教育观,他所注重的是人的良知,即道德方面的修养。在《华岩讲旨》中,他首先提出:“此心不会,空谈问学,真是坠妄。”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功名,赢得富贵,而是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改变当时整个的社会风气。他在《与翁恩任》中说:“举业之事,原不害道,只缘世俗功利太重,却先艺后德,……此心失却大本,更言甚事?”林大钦认为,道为第一,举业次之,读书并不完全是为了做官,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当了二年官)。他在《刑教》中说,教育的目的是:“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用今天流行的话来概括林大钦的教育思想,即是重在素养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从这一方面看,林大钦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学家。[7]

因此,林大钦受阳明学说养成的道德学问,无论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也皆沿自先秦孔孟的思想传统,落实在家庭教育上也是一体适用的。

(二)家训的儒家教育

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林氏家庙和《仙都乡族谱》里,都有一段长约240 字的《状元家训》,相传为林大钦所作。但从目前的史料上来看,林大钦著有《东莆先生文集》,并无林大钦《状元家训》一文,因此无法印证是林大钦所作。②本文引用林大钦《状元家训》出处来自金石镇仙都三村林大钦故居旁的林氏家庙。经笔者于2020 年4 月16 日实地考察林氏家庙,《状元家训》挂于林氏家庙大厅墙上,并访问仙都老人协会会长林春益老先生及村民,其亲口证实有林大钦《状元家训》流传于林氏宗族。不过尽管如此,仍可从儒家经典对照出家训中的内涵,并辅以林大钦生平行迹及教育思想,以及潮州地区崇文重教的民间风气,探析林大钦家训中所蕴含的儒家教育思想。林大钦的家训全文如下:

富亦不夸,贵亦不夸,人生富贵总虚华。草上霜,夕阳斜,白驹过隙徒咨嗟。自古英雄今何在,封侯落业数人家。有否有泰,天道无差。

贫不须忧,贱不须忧,爱惜光阴是田畴。锄凶暴,养雪仇,细看刚强不如柔。积善之家有余庆,儿孙永保百年秋。波浪易过,海水长流。

学必用精,艺必用精,安贫乐道度终身。勤易富,懒易贫,淫欲失教受苦身。落泊虽清人不识,英雄遭难莫求亲。但求自己,莫求他人。

仁不可轻,义不可轻,但存仁义是公平。休巧计,勿横行,半夜敲门我不惊。想罢一心从正道,何愁万事做不成。叮咛告诫,各自分明。

无论从《周易》《论语》《孟子》或其他经典,均能得见儒家的思想,其讲求“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模式,通过探索、推演、推理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在林大钦家训里,也很明显具有天道到人道的思想,贯穿其中。因此,笔者从儒家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模式,解析林大钦家训的儒家家庭教育,以下分成四点来说明:

1.不慕荣华的天道观

首先,“富亦不夸,贵亦不夸,人生富贵总虚华”,此句是说明不爱慕虚荣、安贫乐道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在儒家经典里也可以得到印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89孔子之意即是: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即使得到,生命也不会踏实。因此孔子宁愿过着简朴踏实的生活,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生活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因此,林大钦家训的首句里,传达儒家不慕荣华、修身持家的人生观。

其次,“草上霜,夕阳斜,白驹过隙徒咨嗟。自古英雄今何在,封侯落业数人家”,此句说明人世间时间的仓促,稍纵即逝。其典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8]102另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9]《乌衣巷》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林大钦家训则以“草上霜”“夕阳斜”代之,皆是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自古的英雄、封侯今已不复往的凄凉景致。

再次,“有否有泰,天道无差”,否、泰是《周易》中的二卦,否卦,象天地不交,表厄运;泰卦,象天地交泰,表好运;否泰比喻命运的好坏。因此,此句是说明天道的运行,有其顺其自然的发展,丝毫不会有差错。人事的发展,也是遵守天道自然法则在进行的。《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1说明当处于逆境时,唯有自立自强、奋力不懈。成语“否极泰来”即是逆境达到极点,唯有自强不息,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会降临。

2.尚柔积善的生命观

首先,“贫不须忧,贱不须忧,爱惜光阴是田畴”,此句是从天道无差的时间观来看生命现象的存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102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希望人们爱惜光阴。在孔子的思想里,时间表述与自然界时令季节的变化、与人们的生存感知息息相关。生命的存在,也必须顺从天道运行的方式。因此,“贫不须忧,贱不须忧”,说明只是生存在大自然运行的法则里,无须担忧,一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228,也表示儒者不爱慕虚荣、死守善道的清风亮节。

其次,“锄凶暴,养雪仇,细看刚强不如柔”,可从《周易》坤卦的阴性来解说:以柔克刚,柔顺是坤卦最大的德性;此句说明,当遇到被人迫害的遭遇时,不要用以牙还牙、逞凶报仇的方式回击,而要发挥以柔克刚的处世原则。相同地,“上善若水”[8]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8]20,老子亦是讲求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原理。

再次,“积善之家有余庆,儿孙永保百年秋。波浪易过,海水长流”,此句说明要行善积德,这样儿孙就会承受福报,家族的福报就不会断绝。其中“积善之家有余庆”典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0]9。亦如《太上感应篇》所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11]因此,人唯有行善积德,当遇到大波大浪时,才能安然度过,家族命脉也才能永保安康。

3.安贫乐业的工作观

首先,“学必用精,艺必用精,安贫乐道度终身”,此句说明学习事物,必须精益求精,当习有一技之长后,便可安分守己坚守自己的职志,安然度过一生。《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3]56孔子之意,在学习任何事物上,必须经常反复练习,从中得到经验。当对这门学问已有相当的把握时,才能自信地施展技能,从中也得到快乐。亦《诗经》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59,在学习任何学问上,如同在琢磨玉石一样,要反复打磨,才能精益求精。

其次,“安贫乐道”,意思是指即便身处逆境,内心也会因为坚守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并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安贫乐道”可见诸孔子对颜回的评语。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曾赞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84说明孔子对于安贫乐道的推崇。因此,“学必用精,艺必用精,安贫乐道度终身”说明安贫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观之重要性。

再次,“勤易富,懒易贫”此句是说明勤劳的重要性。《尚书》:“天亦惟用勤毖我民。”[12]天道酬勤在天道不差的运行法则下,天道是公平的,越是勤劳就越容易富有,越是懒惰就越容易贫穷。

“淫欲失教受苦身”此句,是说明戒淫欲的重要性。《论语》中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3]146即说明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又,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3]334即说明: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持本心的部分,也是很少的。因此,戒除女色,减少欲望,身心才不会沉沦受苦。

最后,“落泊虽清人不识,英雄遭难莫求亲。但求自己,莫求他人”,此句说明人生遭受逆境时,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 人”[3]140,“不 怨 胜 己 者,反 求 诸 己 而 已矣”[3]203,生命的过程中,遭遇到逆境时,需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无不当之处,虚心检讨,而非假借他人之力。

4.心存仁义的处世观

首先,“仁不可轻,义不可轻,但存仁义是公平”此句是说明心存仁义处事的重要性。“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3]29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3]242,“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3]316孟子这三段话,都是直指仁为人心,或喻之为人所归宿的安宅,而义则是由仁心引出的路。仁与义是体用一如,也可并称“仁义”一词。因此,在待人处事上,应存仁义之心,公平对待他人。

其次,“休巧计,勿横行,半夜敲门我不惊”其义同《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3]56孔子指出,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3]237孟子以“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必须规矩行事,才能圆满完成工作。因此,此句说明不可机巧算计,亦不可横行霸道。处事按照正当的方式,才会心安理得,半夜被人敲门也无须感到害怕。

再次,“想罢一心从正道,何愁万事做不成”其义同《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3]141正道就是孔子所说的直道,也就是耿直、刚毅、充满正气、坚持原则的意思。因此,此句说明依循正道行事的重要性,只要秉持着正道行事,何须忧愁各种艰难的工作无法达成。

在家训四段正文之后,加上“叮咛告诫,各自分明”,再三嘱咐告诫族人,每个人要清楚明白家训中所说的做人处世道理。

结 语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核心,对于教育的传播,并非仅是单向通过古代官学体系来传达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在民间通过“亲亲”“尊尊”家庭内部的亲属关系,传达父母对于子女的家庭教养。因此,对于后代子孙品德教养的影响,也是不可限量的,形成中华民族从家庭到国家的一股强大的稳定力量。

通过儒家经典对照林大钦家训中的内涵,并辅以林大钦生平行迹及教育思想,以及潮州地区崇文重教的民间风气,探析林大钦家训中所蕴含的儒家教育思想。林大钦家训中的教育思想乃儒家“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思维模式,主旨乃推崇天道仁义、教导尚柔积善的处事治家之道,在潮州地区崇尚读书、重视教育的风气下,成为潮州林氏家族每个家庭必备的家教读本,致力培植子弟养成高尚人格与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潮州家训儒家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