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功能、经验、影响因素与对策
——以广东高校为例

2023-01-05 22:27李晓春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时代思想

李晓春

(广东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战略高度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大课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激烈交锋的国内外环境,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变质,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这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大学生头脑。使理论落地生根,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高校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挥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该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稳舵定向,确保办学方向不变质。

(二)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心骨

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理应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中宣传普及,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处理疫情的举措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高校师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容易接触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并受其影响,是斗争双方抢夺的主要人群。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发挥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在“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亟需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定盘星

培养时代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当下中国正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多元化生活提供了可能性,“躺平族”“内卷”“慢就业”“佛系”等非主流标签颇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这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代表着我国的未来,他们有理想、有崇高的责任感和担当,则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高校大学生风华正茂,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主力军和决定性因素。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培育一批有担当精神的青年,培养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矢志复兴、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广东高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经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是高校的新任务。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广东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高校立足新时代背景,创新性开展理论宣传,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可供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以“思政第一课”为契机,准确传达党的声音

广东开全国之先,首创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思政第一课”的做法。抓住关键节点,准确传达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党委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窗口。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力,立足办校特色,及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创新铸魂育人模式,抓住职业教育发展黄金时期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两大重要历史机遇,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输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广东高校逐步探索形成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疫情防控阶段,及时将党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指导思想通过“思政第一课”进行及时宣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党委书记带头讲“思政第一课”,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党委书记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二)以新思想课程“三进”为抓手,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抓手,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方向。高校是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的集中地,是青年们学习、传播思想的主阵地,汇集了许多优秀专家学者,具备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近年来,广东高校发挥创新合作的方式,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全校优秀师资共同完成特色课程,发挥马院与其他各学院教师优势互补作用,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多角度分析大国外交理论,经济学院教师主讲经济学部分,通力合作,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让学生及时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励青年大学生做时代新人,为学生成长指明方向。

(三)以“新媒介”为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传播

立足新形势、新技术、新媒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的传播,形成了新时代高校党的宣传理论工作新局面。在融媒体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有效传播,凸显“真”“实”“活”“新”等特点,即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教育和宣传,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延伸理论传播的触角,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与理论创新步伐,不断提升理论传播的表现力和可视化效果,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视野和传播速度,使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全时、全速、全面传播。高校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踊跃出一批优秀微课,如广东开放大学聘请省内外知名马工程专家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过打造精品微课助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在“学习强国”平台、广东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南方网”“南方+”等网站上线使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受大众好评。

(四)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导向,助推理论宣传落地生根

高校重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从第一课堂出发,辐射第二课堂,从讲台教室出发,深入学生社区,拓展实践环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普及,使其深入人心。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落地生根。近年来,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特举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主题教育项目大赛。借此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新时代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实践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解,该活动得到了广东高校的踊跃参与,各高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指南,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育人效果。

三、影响高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主要因素

广东高校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做法,为高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要达到党的创新理论持续走深走实,理论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转化为行动指南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主要因素。

(一)理论宣传对象差异性需求关注度不足

大学生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一方面,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性,只有用科学理论滋养身心,以先进思想领航导向,才能使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理论宣传对象的同一性方面。另一方面,作为不同接受主体,在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必然存在关注动因、需求内容、学习方式、认同状态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是理论宣传对象的差异性方面。开展理论宣传,只有把握宣传对象的特点,关心学生的需求,用理论的力量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才能瞄准靶心,使理论宣传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宣传教育不同主体间未能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和各地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了高校所有课程都负起育人责任,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经过理论探索、实践推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方面,高校党委、党组织主体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作用发挥比较局限,推广程度还比较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专业课教师主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力度不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三)理论语言与大众语言的有效融合有待加强

市场营销学认为,必须针对用户在产品使用中的不舒适感进行改进,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才能促进产品销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高校,实际上也是向大学生提供“理论产品”的过程,因此有必要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习惯。将理论语言与大众语言有机融合,注重轻阅读、重图读,互动性高,话语时尚,包装潮流的理论宣传方式,才能受青年学生的青睐。近年来,不少网络理论学习平台也主动作了一些创新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党的创新理论语言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在创新性加工改造、去除文风晦涩弊端的同时,也要避免流于娱乐化、庸俗化。

(四)宣传方式一维性现象较突出

宣传教育应发挥宣传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思想内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耳入脑入心效果。当前高校以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为主的显性教育与以日常行为、文化环境创设为主的隐性教育之间处于割裂状态,未能很好融合。尽管当前高校都比较重视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运用,但在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的选择上,未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打卡、转发、签到,片面追求点击率等要求,只是在形式上创新了宣传方式,实际无法真正对学生思想起到引领作用。

四、高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对策

(一)关注理论宣传对象需求,提升理论宣传针对性

大学生是理论宣传的主体,追求个性与创新,对新事物敏感性高,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受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潮影响,来自不同省份、地区、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差异化愈加明显的特征。“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4]“‘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因此,急需党的创新理论“入场”救场。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时,必须采用差异化方式开展,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应要求读理论原著,学懂弄通、学深悟透,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政治性,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对广大普通学生群体,应结合实际,增进共鸣,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实用性;对学生骨干群体,应及时跟进,系统开展,注重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引领性,培养大学生骨干成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小能手,强化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引领,扩大理论宣传的影响力,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针对不同主体的特征与诉求,精准开展宣传教育,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分众化的宣传教育体系。

(二)构建高水平理论宣传队伍,增强宣传主体引领力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推动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前提是要有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的教师队伍,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较深的把握与认识,善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有力支撑,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这一科学思想,进而内化为政治信仰、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高校党委、党组织应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主体责任,“健全学校、院系、班级等多层次落实机制,形成党委统领、教师引领、学生紧跟的宣传教育体系。”[5]教师要完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把握理论思想的精髓,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通过理论研读、专家辅导、教师交流、学术研讨、教学比赛等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完善,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增强宣传过程亲和力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理论宣传过程中,尤其涉及到价值观分歧问题,要注重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时代困惑和现实疑惑,对于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给予答疑解惑,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例如在关键节点和特殊节日上,“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节,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6]以此回应大学生群体中“非主流”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给予正确的价值指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四)优内容新表达宽路径,提升宣传媒介渗透力

遵循学思践悟的教育规律,引导学生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理论,把新思想与中国故事、校园精神、学生榜样相结合,达到“内容为王”与“方式创新”的高度结合。同时,在表达途径上,用大学生喜欢的段子故事、微言微文、漫画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深加工党的创新理论,主张师生合作创作一批有品质有温度、可视性强、宣传力广的优秀作品,以学生喜欢听愿意看、读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好中国发展的逻辑,宣传好中国发展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在传播路径上,既要全面占领课堂主渠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教案,切实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互促,实现课程育人;还要占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党团生活中去,实现实践育人,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用。主动占领抖音短视频平台、“B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阵地,注重显性宣传与隐性宣传相结合,通过网络直播、新闻阅读、休闲娱乐等路径实现网络育人,从而达到教育无间断的效果。网上网下联合,层层推荐、层层选拔,举办宣讲活动,评选一批高水平青年宣讲员走出校门,到基层进行“巡讲”“展讲”,评选出一批高质量宣讲视频在各类媒体推送,带动青年学生主动学理论,争做理论宣传小能手。

猜你喜欢
理论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