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常州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01-05 15:39季美娣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食味常州市稻米

李 杰 季美娣 李 妍

(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常州213002)

2017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 号]指出,当前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提出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 江苏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的40%和60%左右, 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3]。2019 年4 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林业局印发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 年)》,其中就明确要打造优质稻米等八大千亿级特色产业, 打造新时代江苏“鱼米之乡”[4]。

水稻是常州市最具优势的粮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口粮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市粮食面积和总产的55%和70%左右。 常州市水稻生产科技先进,拥有全国有名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种机构,在品种应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插育秧等机械化种植技术亦在全省领先, 水稻单产曾于2003-2015 年连续13 年居江苏省辖市第1 位[5]。由于发展进入新时代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种植质量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粮食生产目标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 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常州水稻生产全省领先的地位, 尽快把产量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优势, 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常州市水稻生产有关资料, 同时结合对市域范围内农业科研与推广管理部门、 技术人员及有关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和普通散户的调研, 阐述了常州市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常州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单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面积和总产逐年下降

进入“十三五”以后,常州市水稻生产以“品质更优、效益更高、环境更美”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水稻单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始终位居省辖市前3 位,但面积和总产在逐年下降。2019 年全市水稻单产627.53 kg/亩,居省辖市第2 位,较上年增3.93 kg/亩; 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是78.20 万亩、49.07 万 t, 较上年分别减少 9.36 万亩、5.53 万 t,较 2015 年分别减少 36.20 万亩、24.54 万 t。

1.2 水稻育种水平全国领先, 新品种审定不断创造佳绩

常州市有全国闻名的水稻育种机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在江苏有“扬州麦子武进稻”“水稻品种看武进”之说,水稻育种已经成为武进的一块金字招牌。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2007 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的常规水稻品种中,有4 个是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排名分别为第2 名、第3 名、第4 名、第9 名。截至2020 年,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累计培育新品种达到77 个,累计推广面积超5 亿亩。 其中,2020 年共有10 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创武进水稻所育种历史最高纪录。

1.3 种植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增收效果明显

满足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对大米好吃营养和安全健康的迫切需求,常州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加快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及配套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2020 年,全市南粳5055、南粳46、南粳3908、软玉、苏香粳100 等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应用面积占比61.7%,稻虾共作、稻鸭共作、“水稻+N” 等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应用面积达5.67 万亩, 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面积占比达35%,取得明显的增收效果,一般亩收益较常规稻麦种植高 1 000~2 000 元。

1.4 规模化种植比例大幅提高,订单种植加快推进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 三产业转移及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种植政策的出台实施, 涌现培育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流转承租,土地流向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但解决了新形势下“谁来种田”的问题,而且加速推进了规模化种植和订单种植的发展。据2019 年稻谷补贴统计数据,全市有水稻种植面积20 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2 938 户, 种植水稻面积48.78 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比例达到62.4%,较2010 年提高53.4%。2019 年全市水稻订单种植面积14.3 万亩, 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比例达18.3%,实现了优质优价,助力农户增加种粮收益。

1.5 品牌创建成效明显,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 常州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与名牌带动策略,大力推进稻米品牌培育推介,截至2019 年底,创建了苏牌、溧湖、黄金村、常金、夏墅、庆丰等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具有江苏省著名商标4 个,在“常州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 评选中, 品牌稻米占据2 席,在78 个“常州市农产品品牌目录”名单中,稻米品牌占据10 个,获评“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6 个、十大创优品牌5 个、特等奖1 个、金奖7 个,扩大了常州稻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营销模式上,在原有批发市场、门店、超市等实体店销售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探索利用淘宝、微店、自营电商平台等网络销售及会员制营销等新模式, 实现线上线下营销融合,拓宽了营销渠道。

1.6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近几年,常州市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挖掘稻作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大力推动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在水稻及稻田上的运用,努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了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和孟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稻田画”、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稻田公园”、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黄金米(有机软米及深加工产品)”等一批产业融合典型,打造了溧阳市南渡镇和上兴镇、金坛区指前镇和朱林镇、 新北区孟河镇5 个江苏省“味稻小镇”,带动了地方二、三产业发展,美化了田园环境,提高了水稻种植复合收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2 当前常州市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稻种植面积连续多年减少

受工业发展、城市交通建设、种植效益等多重因素影响, 常州市水稻种植面积自2008 年到2019 年连续11 年持续减少。2008 年常州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34.81 万 亩 ,2019 年 为 78.2 万 亩 ,11 年 累 计 减 少56.61 万亩,减幅达41.99%。

2.2 适宜常州种植、 农户认可度高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不足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人们对食味品质高的大米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3,6-7],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常州市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在60%以上, 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但目前生产上适合常州种植且群众认可度高、适口性好的早熟晚粳类型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不多,不仅不能满足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需要, 而且出现了农户自主选用审定适种区域不在常州或未审定的其他优良食味品种的现象。 如中熟晚粳南粳46 和苏香粳100,审定适种区域在太湖地区东南部和苏州中南部,2019 年常州市这2 个品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7 万亩和2.0 万亩;迟熟中粳南粳9108,审定适种区域在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2019 年常州市种植面积达到1.8 万亩;未审定品种软玉,2019 年常州市种植面积达到1.9 万亩。种植这些不在审定适种区域或未审定的品种风险较大。

2.3 生产成本增加,稻谷价格下滑,水稻种植收益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粮食种植比较效益较低,且近几年人工、机械等生产成本上升, 加之2016-2018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水稻种植收益不高且有下降趋势[8-10]。不计算土地租金和各类补贴,常州市水稻种植收益2015 年为728.0 元/亩 ,2019 年 为 506.8 元/亩 ,2019 年 收 益 较2015 年减少了 221.2 元/亩, 减幅达 30.4%。 在成本构成上, 2015 年稻谷市场价格 2.77 元/kg, 亩产值1 785.9 元,亩成本 1 057.9 元,2019 年稻谷市场价格2.52 元/kg,亩产值 1 622.6 元,亩成本 1 115.8 元,稻谷价格、亩产值、亩成本2019 年较2015 年分别降低0.25 元/kg、减少 163.3 元、增加 57.9 元;生产成本增加,主要是人工和机械成本增加,人工成本2015 年为 90 元/(工·日),2019 年达到 130 元/(工·日),机械成本 2015 年为 350 元/亩,2019 年为 410 元/亩。

2.4 稻米产加销融合度不够,知名大品牌缺乏

一是产加销缺少融合。 目前稻米生产、购销、加工和销售基本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相互脱节。生产部门重产能稳产量,收购部门重外观轻品质,混收混贮,加工部门重成本轻质量,销售部门重效益轻品牌,忽视稻米内在品质,影响了大米的市场销售,甚至出现“优质不优价”现象。 二是知名大品牌缺乏。据统计, 目前常州市有大大小小各类稻米生产企业120 余家,品牌开发上,虽然有苏牌、溧湖、黄金村、常金等一批较有名的稻米品牌,但存在品牌小、多、乱、杂现象,品牌命名多样,包括品种、产地、生产企业等,优势主导品牌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小,缺少像东北“五常”、日本“越光”等国内外知名大品牌。

3 推进常州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路

3.1 稳定种植面积,保障水稻产能

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确保其面积和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加大水稻生产目标任务考核。 将水稻种植面积列入有关考核指标体系,下达目标任务,加大指标考核,切实压实各级政府抓水稻生产的属地责任,确保水稻种植面积。 二是加大水稻种植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加大稻谷补贴、水稻田生态补偿等资金补贴, 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利润水平、品种品质差异等因素,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加快推进水稻收入保险试点,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高种粮积极性。 三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和机械化精准化高产栽培技术,加强防灾减灾,不断提高产量水平。

3.2 进一步发挥育种优势, 加快培育更多满足生产需求的好品种

“饭碗”要端牢,种业当自强。 要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育种优势,推进水稻育种转型升级,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农民需要、适应生产形势的优质品种,发展种业经济,增强竞争力。 一是改变传统一味追求高产的育种思路方向,向优质高产、高端优质转变,加快选育出米率高、食味品质优、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满足市场与生产需要,培育更多“武”字头好品种,提升水稻种业竞争力。 二是适应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更加符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的新品种, 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收益。 三是适应减肥减药绿色发展要求,探索氮高效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减少肥料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达到较少的氮肥就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四是适应秸秆全量还田要求,创新利用脆茎水稻基因,达到水稻生育中、前期脆茎基因不表达,进入蜡熟期茎秆变脆的目的, 这样秸秆还田后容易腐烂,有效减轻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3.3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按照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常州稻米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稻米。 加大优良食味品种等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应用优质品种、统一生产管理,严把优质稻米生产关。 加强与粮食部门沟通,促进产销衔接,鼓励开展订单种植,推进实现优质优价。二是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因地制宜加快推广稻渔共生、稻鸭共作、农牧结合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及 “水稻+马铃薯”“水稻+芽芹+青菜”“水稻+蒲芹+西红柿”“水稻+西瓜(草莓)”等“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稻田复合经营收益。 三是大力推广减肥减药技术。 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推进种肥一体化施用,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新型肥料,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施药机械及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加大统防统治,加快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

3.4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解决了“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一是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 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引导加快土地向这些主体流转,发展土地入股、流转租赁、土地托管、集体农场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规模化水平。 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服务主体, 推进水稻生产全方位综合服务。 在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 要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主体, 引导服务主体开展市场信息、生产资料购配、代耕代种代育代收、土地托管、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专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综合服务,解决普通散户生产管理粗放、条件不具备、投入成本高、物资信息匮乏等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5 加大品牌创建营销,打响常州稻米品牌

目前,江苏大米有“水韵苏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还有“苏州大米”“淮安大米”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和“射阳大米”“兴化大米”“海安大米”等县级区域公用品牌[11-15]。 常州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化的路子。 一是加大品牌创建整合。 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省著名大米品牌,树立品种品牌和区域品牌意识,打造媲美东北“稻花香”的品种品牌,加快整合小而散、多而乱的现有稻米品牌,构建“常”字号大米区域公用大品牌,实现品牌溢价。 做优做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优质软米、长粒香、水磨糯米粉等区域特色产品与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中高端大米品牌。 二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有关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品鉴会,举办品牌评选活动,并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媒体平台,加大常州稻米品牌宣传,不断提升常州大米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是创新产品营销。 在夯实传统批发销售、熟人销售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发网络销售通道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商平台等销售模式,实现产销衔接。四是加强质量建设。构建优质稻米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产品优质安全, 维护好品牌在老百姓中的良好口碑。

3.6 积极挖掘稻作多种功能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深挖水稻与稻米、稻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加快科技、文化、艺术元素在稻作产业中的应用,通过产业联动、技术集聚、文化渗透、机制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更多的“庆丰村”“黄金村”“东南村”等产业融合典型,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一是引导农户加快由“卖稻谷”转向“卖大米”。 当前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种植比例越来越高,虽然其稻谷市场售价可以较普通稻谷高0.2~0.4 元/kg,但与优良食味大米普遍6~10 元/kg 的价格相比,卖稻谷的收益还不到卖大米的一半。 因此,引导农户由传统的单一种植转向种植、加工、销售多链条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种粮收益, 还有利于打造常州稻米品牌。二是做好“稻田”大文章。大力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打造一批水稻公园、稻作文化特色小镇、稻田创意文字画像等,积极开展稻作体验等活动,促进水稻、稻田、稻米与休闲旅游、人文教育、实时体验、康体养生等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推进稻米精深加工及特色功能稻米开发。 大力推进方便米饭、方便米粉、米制饮料、米淀粉、发芽糙米、米胚芽等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营养食品。 同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加强彩色大米、富硒大米、宜糖大米、高锌、高铁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开发。 通过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

猜你喜欢
食味常州市稻米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