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智伟 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
记者的应变能力是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能够迅速捕捉到外界环境和氛围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即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因此,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和应对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确保采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所面对的采访环境、预定的采访时间及采访人员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如果不能随机应变进行合理的应对及处理,将直接影响到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采访工作的中断或终止。因此,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闻采访环境,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阻碍整个新闻采访的进行。良好的变通能力要求记者时刻保持敏捷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能够结合现场的突发情况,灵活地调整采访计划和采访方案,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妥善处置,运筹帷幄,了然于胸,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变通能力与灵活性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在变通的过程中,必须拥有灵活的现场处置方法和手段,能够在采访过程中控制住全场的氛围和节奏,进而获得采访的主动权。
在采访工作中,新闻记者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采访场合和不同的环境,在面对外界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闻记者要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要结合当前形势清晰冷静的思考,针对不同问题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把控好自身的采访节奏,避免采访过程中的“翻车”事故,使新闻采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采访过程中面对不确定因素,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策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更新变化并合理运用,使理论知识创造性的在实际采访中得以体现,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全面。
记者的应变能力取决于对现场关键信息的捕捉和判断,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拥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为保证新闻记者能够从采访活动中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提高新闻记者的洞察力,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及时将关键信息剖析出来,以保证关键时期能够灵活应变,正确处置。[1]
目前新闻记者在现场应变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采访的有效性及真实性。总结起来,具体问题如下:
多数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比较突然的,使得新闻记者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采访准备工作,或是仅进行简单的新闻采访,这就会导致记者现场应变能力的不足。同时,部分新闻记者对新闻采访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新闻采访工作并不需要准备工作,在新闻采访工作方面的投入较少,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及实践经验不足,很容易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手足无措、反应紧张、语言迟钝,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些新闻记者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未能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对新闻报道产生的影响,只会用“怎么样”“为什么”等提问的形式进行新闻采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导致新闻采访的深度不足。部分新闻记者在没有心理预期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导致新闻采访的环节出现突发事件时,往往遗漏了对重大新闻信息的搜集工作,严重影响到新闻稿件的质量,不利于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
在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有些新闻记者只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采访,结合自身的兴趣、采访习惯、工作经验等向被采访者提出问题,使得新闻采访的对象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导致采访重点发生偏移。同时部分新闻记者经验欠缺,提问过于随意抓不到重点,随着交流的深入,采访对象的回答与预期不符,则会打乱新闻记者的阵脚,使得新闻采访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2]。
为了解决新闻记者采访过程相关问题,提高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的应变能力,则需落实有效的培养策略。总结起来,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在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时,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因此,新闻记者在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时,要善于把握住其中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新闻采访的方向进行调整。为提高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新闻记者必须熟悉掌握临场应变的技巧和方法,尤其是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非常重要。提问主要包括了封闭式与开放式的提问[3]。封闭式的提问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出针对性、具体性等特点,可以快速得到新闻记者需要的信息,避免采访的时候被采访者“走偏”,造成新闻采访工作终止。开放式提问则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使新闻采访的气氛得到改善,为防止采访的过程中出现偏题等现象,新闻记者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合理把握采访的尺度,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总之,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将封闭式的提问与开放式的提问相结合,使新闻记者能够对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有效引导,确保新闻采访工作中的顺利进行[4]。
在进行采访前,新闻记者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立场,将有关新闻事件的信息收集起来,对采访事件的始终进行充分了解,包括被采访者的主要事件、职业、年龄、性格爱好等等,学习有关新闻采访的技巧经验。同时,需要明确新闻采访的思路,完成新闻采访提纲及采访方案的编制,将新闻采访的目的、方式、提问内容、提问方式等等详细列出,对被采访者可能做出的回答进行预设,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上的失误。其次,新闻记者还应当完善采访的各种预案,在确定采访对象的数量,以及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后,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以便能够针对现场的氛围做出不同的采访风格[5]。为保证新闻采访的应变能力,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职业、学历等等,对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
在新闻现场的采访工作中,为使新闻采访取得成功,要求新闻记者要加强细节观察力,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了解,迅速理清思路找到新闻采访的重点。比如新闻事件发生后的道路交通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周围的花草树木、建筑物等发生的变化,把握好事件发生前后的差异,思考新闻事件带来的影响。
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可以从细微之处得到更多的信息,且需要梳理好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前因后果,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通过观察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语气及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分析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预判被采访者下一步的应答,以便根据采访者的应答随机应变[6-7]。总之,新闻记者在参与实践报道中,要不断提升自己捕捉细节的能力,通过细节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提高现场采访工作的质量。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情绪失控,会直接丧失临场应变能力,导致新闻采访工作的中断。因此,在新闻采访工作时,要求新闻记者充分认识到被采访者的情绪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精确把控情感要素,根据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对新闻采访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通过真情实感调动受访者情绪,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讲,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对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语气、行为等等进行观察,判断对方的情绪变化,进而对自身的采访语气进行控制,对新闻采访的策略进行调整,避免被采访者情绪失控造成新闻采访工作中断,在保证双方关系良好的同时,激发被采访者的倾诉欲望,使新闻采访工作更加真实、打动人心[8-9]。
现场把控能力也是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体现。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可控的因素,都与新闻记者的把控能力不足有关,导致新闻记者在遇见突发事件时失去了应变能力。有时尽管做好了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新闻采访中也容易出现被采访者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不符的情况,甚至出现被采访者不愿配合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的临机应变能力不足以应付现场情况。
提高新闻记者的现场把控能力,还需要考虑到采访者的环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有些被采访者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常选择虚假的信息来回答新闻记者的提问,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在现场采访工作中临机应变,以故事铺垫、换位思考及客观分析的方法对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进行引导,消除被采访者的顾虑,使其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回答问题。若是出现新闻采访偏离主题,也需要新闻记者临机应变,以适合的方法来引导被采访者回到主题方向,中断被采访者的长篇大论,使其能够将思路拉回新闻采访的主题,帮助被采访者调整心态[10]。此外,为缓解新闻采访的氛围,也需要新闻记者临机应变,可以提出一些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使双方能够保持愉快的沟通,使新闻采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为了提高新闻记者临机应变方面的素养,还需要对新闻记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应变理论和应对经验方面的讲解,也需要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新闻记者的临机应对能力。比如,可以组织新闻记者进行各种情景下的新闻采访模拟,在模拟教学过程中设定各种的突发情况,以磨炼新闻记者对不同突发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培养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通过不同的采访案例来分析讲解,让新闻记者学习不同场景下的临机应变技巧,举例多个典型现场随机应变能力强的案例,让新闻记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促进新闻记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临机应变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培训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改进和提高,做到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有效处理新闻记者采访中的常见应变问题,促进新闻记者专业素质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在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性,重视新闻记者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扎实的业务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三大应变能力要素的培养。与此同时,需持续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素养,做好新闻采访准备工作,锻炼新闻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情感掌控能力、把控采访方向的能力等。并且,需加强培训,侧重应变能力培养,充分做好新闻采访后期相关工作等,以此促进新闻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为新闻采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