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丽江日报社
一直以来,《丽江日报》坚持“三贴近”要求,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并重的原则,在“三贴近”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与受众的好评。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民众是历史活动中的核心主体,同样是新闻工作服务的重要对象。“三贴近”是贯彻新闻事业党性准则的时代需求,并且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优良传统的重要表现。“三贴近”重点在于贴近民众,只有坚持“三贴近”,党报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提升认知,统一思想,构成共识,是新闻宣教落实“三贴近”的基础所在,实现“三贴近”是新闻宣传的核心确定的,是新闻宣教工作紧跟时代发展,讲好丽江故事的需要。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要尽可能体现新闻指导舆论,继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能力,真正意义上肩负起正确的舆论指导人的神圣责任,依据核心,服务大局,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为民众服务,为党与政府服务,就应当从新闻受众的地位与时代所需着手,在提升新闻的“三贴近”上投入精力,重点提倡“三贴近”,尽量落实“三贴近”,持续提升地方党报新闻宣教的成效与水准。
地方党报要持实践“三贴近”,使新闻宣传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攻坚战,重视时效性,侧重热点新闻,将版面内容留给民众,反馈民众心声,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促使地方党报能够与具体相吻合,走进民众生活之中,办出特征,办出优势,尽可能提升新闻宣传成果与水准。近年来,《丽江日报》不断增强视觉冲击力,着力在版面要美、版面要亮、标题要精上做文章。每个版面力争做到“五个一”,即一个好头条、一张好照片、一篇好消息(来自基层一线或现场短新闻)、一篇好通讯、一篇好言论,并且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三贴近”就是要求记者要走到基层去,深入一线。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就是大地,就是泥土。只有走进基层、深入一线,真正了解基层一线的所为所得所难,才能更加务实地反映基层、报道基层。多年来,《丽江日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修改完善考核制度,鼓励记者编辑下基层,一批批记者深入到古城区和华坪、宁蒗、玉龙、永胜县的各个乡村、企业、社区,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同的新闻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从而确定了最佳角度,用镜头思考、用使命记载,讲解说好丽江故事、唱出丽江声音、塑就丽江形象。依靠手中的笔与镜头真实、直观地反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爱心去记载百姓的点点滴滴,通过真心去体验民众的人间百味。《丽江日报》记者深入到华坪女子高中采访,用了近10天时间聚焦女高平凡人物,记录了一群可敬的老师8年来无怨无悔坚守着面对党旗的共同誓言:“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采写出了华坪“女高精神”系列报道之《点燃大山深处的希望》《不忘初衷赤子心》等5篇深度报道。这一张张生动直观的作品都源自基层生产与生活,该系列报道获得第19届云南报业新闻奖二等奖。身为记者只有低下头、用心感受、体察民情、讲真话、动感情,尽可能做出有情感、有内涵、有意义的作品[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对报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的报纸宣传不单单表示着舆论导向合理,它还意味着:必须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民众、生活、实际相融合。同时还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合理,是党和人民的福祉;舆论导向负面,是党和人民祸乱。”遵从科学的舆论导向,就是将党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好事、热点、难点内容报道好、指导好。多年来,诸多受众都将党报报刊的内容作为党的声音、党的提倡,甚至拿着报纸去跟相应政府机构理论,从中可以了解到党报在民众中具备突出的重要性、权威性。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按照“三贴近”要求,深入到一线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将笔头瞄准基层,版面留给民众。
《丽江日报》长时间以来均遵从为民办报、办报为民,重视民生、下笔为民的理念,服务与遵从地方经济发展,尽可能体现地方主流媒体的价值与权威性。《丽江日报》侧重民生发展,实际表现在政务、“三农”、就业、困难人群、社会热点、重点、难点、新闻舆论监管等各个层面,贯彻落实把控干部思想,完成民众的期望,基层需求作为新闻编辑工作的致力点,用实际内容展现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同时始终致力于地方发展,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
《丽江日报》与国家发展的政策相结合,对有关民众衣食住行的一系列重要热点开展深入发掘报道。比如,新农合问题,本报首先对作为全省试点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进行重点报道,通过到农户家中、医院访问参与新农合的农民、住院报销的病人,卫生局的负责人,分管新农合工作的副县长,从不同层面给广大受众讲解了什么是新农合,新农合给农村群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实惠,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参与新农合……之后,记者再采访市卫生局的新农合办公室,对全市的新农合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宣传报道。丽江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丽江古城内免费开放的公共厕所给游客和本地民众提供了诸多的帮助,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但是,古城之外的城区由于布局、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经常给民众带来了困扰。为此,记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部门和普通市民,以消息、记者调查等方式,对丽江城区的厕所问题进行了一次了解和梳理,使市政、住建等部门加大了城区和社区公厕的维修和开放力度,解决了市民的“如厕”难问题,提升了丽江的整体形象。
地市级党报是地市党委的机关报,是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喉舌,它肩负着“把握正确导向,引导正面舆论,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参谋助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和充分发挥报纸的政治功能,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水平。紧紧控制舆论导向,指导科学的社会舆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发挥传播党的声音的作用,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的愿望,表达人民的意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洞察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映民生、民情、民意,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服务。要加强创新思想,尽可能掌控新闻宣传规章,不断拓展全新的报道内容,探讨全新的报道模式,尽量采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内容、优质的作品,提高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权威性以及说服力。
为了加强新闻贴合度,《丽江日报》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开展了优化与升级。担保肩负着指导责任,指导舆论的使命,这一使命完成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议与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成效与水平。优化会议报道,不等于减少这一类报道,而是追求宣传艺术,侧重新闻价值,打破其固化的套路模式,尽可能提升报道水平,提高报道的思想性、有效性、吸引力以及渲染力。《丽江日报》贯彻依据新闻规律工作,在提升新闻性与扩张数据量上下苦工,简化报道数量,凝结报道篇幅;以新闻价值为主导及时反馈基层干部民众的实践生活与新鲜经验,从贴合民众心理的层面,通过民众的方式,结合民众周边的案例,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途径,宣传先进的经济体系,文化理念有助于带动生产力进步的丰富经验。将重要会议报道全面、透彻,部门报道新鲜、公开,领导活动报道实际、生动,使得领导活动与会议报道生动直接。丽江市委书记到玉龙县九河乡调研,丽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里的农产业让罗书记如此上心》,市长到华坪县调研的标题《这个地方,让郑市长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火热”》,这样接地气的领导活动报道方式,得到受众的好评。[2]
党报的会议报道存在工作性强、可读性差的问题,如何“跳出会议”写活新闻呢?首先,正确认识会议新闻,摆正会议新闻与党报的关系。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道会议新闻要做到“两个满意”,找好结合点。《丽江日报》鼓励采编人员“吃透”会议精神,以受众为本,突出接近性,要跳出会议写新闻,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跳出会场到现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把这类报道做实、做精、做活,做到报道内容新、形式新,努力使新闻宣传做到“三贴近”,搞好“三服务”。
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判断新要求,全面提升采编队伍“四个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本领的迫切需要。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落实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要求。进一步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三贴近”的新闻作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近年来,《丽江日报》围绕提升新闻宣传质量和服务大局能力,深化思想解放,先后组织编辑记者赴昆明、德宏等地学习新闻宣传工作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业务探讨交流、请进来培训等方式,打破陈旧思想、传统观念,认真查找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职业素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创新、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新闻宣传队伍。
对于采编一线来的编辑记者来讲,落实“三贴近”,就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变化。
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从一线跑出来、挖出来的。提升脚力,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扎根大地、心贴百姓。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去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生动的事例、人物,扎根泥土之中,以基层为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传播好丽江声音,讲好丽江故事,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丽江、讴歌群众的精品力作。
所谓“眼力”,就是要善于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事实和数据摆在眼前时,怎么写、用什么切入点和视角去写,就要靠记者锻炼出来的眼力去发现和挖掘。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用眼睛看过的事物,不但会写得逼真生动,而且能写出新闻中真正“新”的东西。笔者认为,只有做到眼观六路,注意多看、多观察,多积累一些眼睛看到的事实材料,才能发现好素材、好新闻,所拍出的新闻图片就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在学习工作中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并做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练就善思的“脑力”,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的本领。同时,要注重理论研究,加强业务学习,以学睿智,以学修身,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思想高度,延伸思维广度,从而让脑子动起来、学起来、活起来。
“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的总结和成果展现,文章有笔力,脚力、眼力和脑力的积累和修为才能生动全面地呈现出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有一支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笔”。练好笔力,就是要认真学习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科学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笔力需要勤写勤练。熟能生巧,运用群众语言,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真情实感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感染群众。只有具有过硬的笔力,才能将报道写清、写深、写透,才能使写出的稿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使新闻作品更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总之,“三贴近”是新时代增强与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宣教思想工作提高有效性、吸引力、渲染力、针对性的根本落实方式。“三贴近”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三观与方法理论,是宣教思想战线应当长时间贯彻的工作准则。所以,应当将“三贴近”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关键工作准则,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创新新闻工作,增强地方党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