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探赜

2023-01-05 11:18尹晓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胡 伟 尹晓娟

(蚌埠医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了“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理论内涵与内在逻辑。“三全育人”从育人主体、时间及空间维度着力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育人水平和育人实效的重要措施,对于破解人才培养合力不足、体系不健全、效果不佳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应心怀“国之大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探究,科学有效地破解时代命题,增强学生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的获得感。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高校“三全育人”体现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深化育人工作规律认识、完善德育工作体制机制、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因实在的获得而产生的正向情绪体验。[1]长期以来,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重科学研究,轻教育教学”“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价值能力塑造”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忽视了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积极向上主观感受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检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的标尺,改革的效益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综合素养提升。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建构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关键,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统筹育人主体力量,整合育人资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相互融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供给侧改革,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升教育的时代感、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助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在改革中的获得感。

(二)完善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晴雨表,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任,青年一代有理念、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民族就充满前途和希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全员”育人上力求整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以及其他管理服务人员等主体协同育人力量,“全程”育人上围绕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各环节的教育任务目标,“全方位”育人上打通盲区和断点系统化的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三全育人”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调动一切育人资源,构建广参与、长时段、全领域的育人机制,[2]顺应了国家和民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的补充完善,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深化育人工作规律认识,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脉络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完善育人体制机制、优化内容供给形式、创新教育方法手段,补齐育人环节的短板弱项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内在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发展决策。加快“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奋力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高校需要遵守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围绕中观层面“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高校通过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努力挖掘各门课程、专业、岗位等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发挥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善科研、组织、心理等育人机制,加强了自身内涵式发展建设、提高了育人质量,对于进一步深化育人工作的规律认识、把握人才培养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在“三全育人”的意识提升、资源整合、范围拓展、氛围营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育人合力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协同联动不足等问题,高校需要久久为功,不断深化改革实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全员育人共同体合力尚显不足

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组成,共同体内成员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各自岗位,贡献育人智慧,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画好“大思政”同心圆。建立“三全育人共同体”是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目标的基础,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工作人员并未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意义有足够认识,育人意识不强,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蕴含的育人元素与育人共同体内责任之间的关联性。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育人角色定位不清,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与学生直接接触人员的任务,个人仅需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因而游离于育人工作之外;部分专业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混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认为只需要做好理论知识传授即可,忽视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未能有效地将思想价值引领贯彻于课程教学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发展现实需求置身事外。育人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有效育人实践,造成育人共同体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全员育人的理念共识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应努力解决教职工对“三全育人”工作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达成全员育人共识,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为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过程育人长效机制尚不健全

学生成长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应遵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统筹建构人才培养全过程机制,贯穿于教育教学、学习生活、择业交友、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不同阶段教育工作的衔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学生学习成长各阶段、全过程[3]。但是当前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盲区和断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衔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沟通不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寒暑假育人工作存在断点,科教协同机制、网络素养教育长效机制、组织领导机制与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均不健全。高校如何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主体间实现育人理念、目标、方法等要素的衔接,无疑是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难题,影响着“十大育人”体系的建构,造成“三全育人”工作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运行体制机制不畅通。

(三)全方位育人协同联动存在缺陷

全方位育人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环节、各项工作,要求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校与家庭、社会、政府等协同联动,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明确各自育人职责,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处处育人,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性。但是当前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协同联动尚显不足,育人“孤岛化”现象突出。育人主体间沟通配合机制不健全,党政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之间缺少互联互通渠道,积极主动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够,很难掌握学生的现实所需、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课上理论知识学习与课下实践运用缺少联动,实践育人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载体有机融合。线上线下不同育人场域协同作用发挥不充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结合不紧密,网络育人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内容形式上存在短板漏洞。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育人和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健全育人体制机制,加强育人共同体建设、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加强育人共同体队伍建设

实现全员育人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的基础,全员育人的关键是要加强育人共同体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等标准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4]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育德、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努力挖掘所授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其次,要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沿,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持续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及1∶200的师生比标准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保障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及发展前景,增强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三全育人”改革探索与实践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在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作用发挥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思维要新、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标准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按照“八个坚持相统一”原则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最后,要深化全员育人教育理念。高校要引导全体教师铸牢育人共同体意识,努力摆脱育人“孤岛化”困境,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凝聚育人合力,发挥好思政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群体的协同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人力保障。例如,清华大学作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在育人共同体建设上,通过党政领导带头进行讲党课、作报告、联系学生等育人实践,力抓思政队伍、专业课教师等关键育人队伍建设,促全体参与,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二)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庞大的育人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凝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育人主体的合力,又要下好改革试点的先手棋,通过树立一些先进典型并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将“三全育人”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试点层面,即试点区、学校、院系。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发挥先进典型试点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试点单位提升“三全育人”工作质量。

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围绕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全面统筹育人各环节、领域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搭建育人引领示范平台、建立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激励机制。通过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育人工作责任,厘清职能部门、二级院系试点改革的建设标准,落实配套的政策、人员、资金保障,树立育人先进典型,评选出“三全育人”先进创建单位、“课程思政”先进教师、优秀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等并给予相应奖励,激发内生动力,调动教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凝练校、院办学育人特色,挖掘育人亮点,打造“三全育人”品牌项目,形成“一院一品”,注重育人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高校要加强对“三全育人”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持续讲好育人先进典型故事,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强化引领示范,探索建立先进模范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把学习育人典型转化为创造先进的生动实践。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5]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建立内容完善、方法科学、指标合理、运行规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各单位、全体教职员工将工作重点和目标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要实现多元化,发挥全校师生、家庭、社会、政府等评价导向作用,吸纳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三全育人”工作;第二,在评价指标上要科学设置,学校和院系评价指标要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分类设计指标,确保各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第三,在评价方式上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作用,增强评价的可靠性;第四,在评价结果上注重精准运用,纳入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教学考核、学科评估、绩效分配等综合考核的评价内容;第五,在评价监督上将“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各单位、各院系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发挥考核评估“利剑”作用。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新时代高校破解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困境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属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应深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创新育人理念、内容、方式、载体,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努力解答时代命题,为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