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实践内涵不断被扩展和延伸。尤其在外交层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精确的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的研判世界发展形势,努力推进对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系统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时新理念、最新论断和实践方式。这些理念、论断和实践方式共同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从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国情的维度,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局势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哲学智慧和科学内涵。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访问时,第一次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高频词,在不同场合被提及,其科学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充。2017年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演讲的内容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深刻的思想理念,即世界各国人民已经形成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密切相关的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所有国家都享有制定国际规则的权力,因此要高度重视国际关系民主化,任何国家都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国际社会应以友好合作的姿态,进行国际秩序的建设,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应成为各国交流的准则。
关于对国际领域中的不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进一步深化充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根据不同地域,习近平总书记也创造性的提出了“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维护和保障全人类的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新高度。就关乎全球协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呼应了新时代的主题和潮流,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大势。从根本上来说,与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世价值观”将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置于其他社会模式、政治体系之上,并有意将其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反映出“民粹主义”和“霸权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从全世界人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首创性地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最高水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蕴藏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之中,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凸显。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凸显,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以共存、依赖为特征。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疫情蔓延、气候变暖等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困扰。为此,建立在我国传统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普遍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多次纳入联合国文件和有关决议。这种超越了国家间的差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看待全球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在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之间交往前提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行事准则和行为立场。国家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为维护国家各自的利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诉求,相互间交往必然会产生矛盾。在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谋发展,既是立国之本,也是时代的呼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划出红线,明确底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推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并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和重大调整,全球化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国家利益要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利益相结合,谋求共同利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六廊六路多港”建设发展,中国和沿线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外交思想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了糟粕,这种新型关系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能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利益统一协调起来,推动各国实现和平共处,并实现合作共赢。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中国对现有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超越,体现了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国际担当和历史使命,对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世界各国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表达了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理念。此外,中国还举办了多个重大国际活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相互合作,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也迅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各国人民听到了中国的声音,看到了中国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完整体现。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也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兼具了时代性和创造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诗词予以阐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这些富有中国智慧的话语,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外交理念,表达出中国期待与各民族、各国家对话的意愿,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音。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意图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文化霸权。在这种隐形扩张的环境下,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被逐渐侵蚀的风险以及巨大的生存挑战。因此,重视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赋予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充分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来展示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与邻为善”的精神,能够提升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也随之进入发展与变革相互交织的深度调整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形成了富有科学内涵和极具中国智慧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工作在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国际社会破解全球性问题找到新思路,拓宽了新视野,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具有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对当前世界形势进行了研判,认为当前世界正在进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地讲,“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在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及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中的定位提出三个“前所未有”,即“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越是发展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目标,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越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愈加严峻。面临的任务就会愈加艰巨,更需要牢牢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科学把握中国外交工作的深刻内涵,以此来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世界在变。当前世界力量对比和世界地缘中心进一步发生变化,新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新秩序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为复杂,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此外,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全球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如何处理和应对各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甚至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课题。这需要以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纲,依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研判和理论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国际形势的动向,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依据和方向。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于世界形势的研判有助于理清时代的主题,把握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认清国内外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迎接机遇;更有助于将变局推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对外工作原则不断得到坚持和巩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外交布局,积极建立和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以此作为国家间友好往来的努力方向,逐步建立健全世界“朋友圈”。在践行习近平外交理念的过程中,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布局的科学性,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等手段和理念已经不适用当前的国际关系。努力形成“合作共赢、同舟共济”的伙伴关系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出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提出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优化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布局的内涵和外延。具体来说,在发展中美关系方面,中国表示愿意与美国共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希望双方能够求同存异,相向而行的努力建设以合作和稳定为主题的中美关系;在发展中俄关系方面,凭借中俄两国多年积淀的传统友谊,继续推动中俄关系扎实运行,在牢固的政治互信和坚定的相互支持下不断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在发展中欧关系方面,中国与欧盟的许多成员国均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关系,对促进和拓展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保障,并以此为契机挖掘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的机遇与发展;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在自身国力崛起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通过落实“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打造和深化周边命运共同体。此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对象,是推进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和基本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多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总之,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发展中国与各国伙伴关系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展和完善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总体布局的过程。
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为中国外交工作赋予了全新使命和重大责任感。由于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新的快速深刻变革,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结构的改革是时代课题,中国继续发挥和承担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进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当然,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并非是另立门户或推翻现有的国际秩序,而是要坚定地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原则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因此,推动和完善世界秩序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不断扩充时新理念和科学内涵,提出了诸多应对全球问题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所做出的重要实践,任何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融入其中,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受益,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一带一路”崇尚的是合作共赢,追求的是共同发展,传递的是希望。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由最初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其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中国助力全球治理的突出贡献,为国际社会合作创立了新模式,更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此外,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的诸多有关全球疫情控制的方式方法,得到世界多国的赞赏,为控制全球疫情提供了示范作用。同时,中国提出的诸多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观念,如正确义利观和新安全观等都对全球治理体系朝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世界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因此,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要求,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绝对优势,是党和国家的命脉所在、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对外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外交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了外交思想理念,对外交工作进行多次重大部署,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外交理念。在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外交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中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对外工作中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办好中国事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党统一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工作,体现了中国独有政治制度优势,更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党的统一领导,让中国在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处理对外事务时,显得游刃有余。因此,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要以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作为指导和践行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原则。此外,对外工作不是孤立片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部门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坚决维护和服从党的领导,在各方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中国对外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对外关系交往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的,凸显出中国特色外交工作方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遵守三点原则: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敢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具体的实践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应用其中,以此来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科学研判,形成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世界的发展形势,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给中国外交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是中国外事工作自始至终的行事原则。随着国人不断走向世界各地,中国外交更加注重将维护人民利益为首要关切,将海外同胞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将外交为民担在肩上,使人民不断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第三,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不动摇。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选择,中国所追求的发展部署,不同于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和你输我赢的发展,是追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因此,对于其他国家不会构成挑战或威胁。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中国不断追求和平发展,最终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家繁荣。同时,中国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原则,通过对外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判断形势是制定政策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更需要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并在其引导下部署开展外事工作。
第一, 坚持唯物史观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关键。历史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的坚持唯物史观,始终坚持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史实为据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方法。当前,在内外因素的复杂作用下,西方国家的实力地位出现下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实力在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变化,全球化问题凸显,这更需要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从宏观人类漫长的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和明晰时代主题,从而明确历史的发展趋势;第二,统筹全局是树立正确大局观的核心要义。具体的讲,就是要总揽影响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事物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而确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脱离出来。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判断事物发展的走向和影响要素。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疫情肆虐,世界经济收到重创,大国竞争日益加剧,地区冲突不断,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极端思潮不断抬头。在此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大局观,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奋力前进;第三,明晰中国在世界格局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树立正确角色观的重要前提。角色观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微观上看,每个党员所处的岗位和履行的职责不同,他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即使是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也会有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新的角色的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党和国家所处的时代坐标、历史方位、战略目标和主要矛盾出现变化,党领导人民的行动也要与时俱进,进而科学的制定对外方针政策。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就是我党树立正确角色观的产物,是中国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和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依据。只有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才能提升中国应对和预判困难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