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中师生心理相容探析

2023-01-05 11:18李新军杨立红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群体心理

李新军 杨立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8)

党史教育中心理相容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理想、信念、观点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1]教师与学生心理相容,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认同,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抱有成见或持反感心理,那么党史教育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党史教育过程中心理相容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党史教育心理相容的具体表现

(一)教师与学生的目标相容

党史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大学生目标相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心愿。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旧唐书·魏征传》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故了解党的伟大历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3]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伟大事业,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愿;其二,小目标一致。如,教师和大学生对党史学习的期望值是一致的,都希望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有心得,有收获,有提高。因此,教师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图书馆资源、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心理,更好达到目标相容。

(二) 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相容

心理学人际吸引的“相似律”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思想观点、认知态度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者一致性,容易产生互相吸引。党史教育中,教师与学生观念相容主要表现在双方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引,被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所吸引,在共同的探索学习中,思想、观念逐步靠近、相容,彼此之间沟通顺畅,产生共鸣。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观点差距太大,学生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就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

为达到观念共容,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要作正面引导。教师要明确,党史教学实际上是思想互动过程,一方有呼唤,另一方有响应,教师是源头,学生是归处。教师在党史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中要及时关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使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上与教师达成共识,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学生有迷茫、困惑时,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针对不同情况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方面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做好引领工作;其二,教师潜移默化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角色、态度、知识结构不同,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观念,此时“互补律”发生作用。教师用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心扉,影响学生的思想,达到观念相容。

(三)教师与学生情感相容

教师与学生情感相容主要体现在双方心理上亲近,在情感上相容。情感相容是党史教育的感情基础。党史教育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点进行仔细筛选,选择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情,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有机融合。例如,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有学业发展、未来就业、校园爱情等,可以选择爱情话题融入教学中。

百年党史中,关于爱情的案例非常多,教师可利用这些案例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相容。一是,革命者舍小爱筑大情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许多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自己甜蜜爱情,他们把爱情融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二是,革命者忠诚爱情,忠诚信仰。在百年党史涌现出许多共产党员情侣,哪怕“抛头颅、洒热血”,坚决不背叛爱情,不放弃信仰,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三是,革命者“志趣相同”的恋爱观。许多“情投意和”的革命伴侣,他们没有沉迷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携手走向远方,为了同一目标,努力奋斗。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仅是时代环境不一样,一个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一个在烽火连天的岁月。相信这样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自愿接受的心理定式。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4]

二、心理相容在党史教育中作用

(一)有利于构建师生互信关系

1.师生互信是党史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在党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如果互相不信任,在交往上呈现单方向的线性关系,教师上完课即走,没有深层次的心理与情感交流,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心理相容使得师生之间对彼此产生了自我认同。认为对方是“另一个‘自我’,具有‘类我性’。”[5]从而,理解对方、信任对方,这为党史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节约了教学成本,使得党史教学活动更加顺畅。

2.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党史知识。一是,教师的信任对学生学习效能感有推动作用。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能够释放和调动人的能动性,释放出革新的、企业家式的积极精神。”[6]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学习党史知识;二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心理相容使得学生在党史教育中消除了戒备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其师,信其道”,在欣赏与尊重中形成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有利于调动群体成员党史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相容能够为群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思政教育学中提出“个体”与“群体”的范畴。有学者提出:个体是指“指受到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制约的社会性的个体,它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实体。”群体则是“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制约而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7]这里特指党史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共同构成的群体。

1.对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群体心理氛围,容易产生归属感,使得大脑皮层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容易进行创造性学习。对党史相关内容更容易消化吸收,内化成心中真实的体验,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党史教育的目的。

2.对教师而言,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易于同学生产生情感交融,教师的思想、观点不断与学生碰撞出火花。而不是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焦、声音嘶哑,下面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更加自信地引导学生遨游在百年党史中,寻找激荡的青春共鸣,汲取磅礴的红色智慧与精神力量,师生在党史教学中获得喜悦感与满足感。

(三)有利于党史学习中发挥群体优势

心理相容有利于党史学习中发挥群体优势。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个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同时也是生活在群体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相影响。

党史教育中心理相容的群体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影响群体。党史教育中教师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其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渊博的学识会深刻地影响到群体成员,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群体;二是,群体影响个体。党史教学中教师与多数同学心理相容,有深度的情感交流,形成了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能够引导个体意识,同时让个体在情感上产生归属感;三是,群体是由个体组成,但是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心理相容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与包容,因此,群体的总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

三、实现党史教育心理相容的途径

(一)以增进感情促进心理相容

教师在党史教学中,要以增进感情促进心理相容,感情的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产生心理相容的关键因素。一是,在日常交往中融入感情。教师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有困扰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与情感困惑,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到温暖,这样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二是,感情表达中真情实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对于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来源于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教学态度,甚至是教师的一言一行。”[9]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授的党史内容充满感情,不断地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智慧结晶和精神力量。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善于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是教师人格魅力重要特质,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在情感融合中增强师生亲密度,达到心理相容;三是,创设情境,以情感人。情境对学生情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参观访问、老区探寻、社会调查等党史学习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增强感染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接受深刻的党史教育,实现品德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二)以提升修养促进心理相容

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在党史教育中吸引当代大学生,令其信服,达到心理共容,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

1. 政治品质。在党史教育中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明辨是非,头脑清晰,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10]因为政治信仰坚定,才能在党史教育中,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同时结合历史与现实,为大学生解疑答惑,澄清思想,分清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与学生达到心理相容。

2. 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在党史教育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就能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在大学生惊叹之余,消除认知上的偏差,达到心理共容。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将其精髓内化于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深入学习党史知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以及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三是,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用发展眼光看待国内、国际形势,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四是,教师要以党史为中心,不断拓展理论视野,强化知识结构。教师在讲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党史知识时,将理论的高度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能够更好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3. 言行一致。“德高为师,无德无以为师”。教师在课内宣讲党的百年历史,让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在课外要走进学生生活、关心学生成长,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教师在党史教育中做到课里课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从心底里接受教师的引领,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相容。

(三) 以有效沟通促进心理相容

教师在党史教育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心理相容。

1.认同。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在“心理契约理论”中指出,双方之间没有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因为特定关系存在,成为行动的动力。在党史教育中,就是指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存在无形的但是有约束作用的心理契约,双方都是自觉地按照对方的期待而努力,在达到对方的预期时有满足感。教师要想与学生之间存在良好沟通,建立心理契约,首先要认同学生某些思想和观点,然后再对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引导与分析。如果开始就对学生全盘否定,就会引起反感与排斥,沟通效果较差。教师的认同,会慢慢在师生之间建立心理契约,学生增强对教师的认同度与满意度,能够按照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约束、完善自己,而教师也会在党史教育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2. 赞美。教师在党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赞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交换理论提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11]社会报酬有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其中物质报酬则属于外在报酬,赞美则是内在报酬。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从懵懂的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成年人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在党史教育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给予赞美和肯定,这样会激起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在心理学上就是“标签效应”。

3. 共情。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意思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党史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经历、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在情感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需要运用共情理论,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缩小心理差距,促使心理相容。

总而言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师生之间心理相容,能够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学习动机,提高群体的学习效率,保障党史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党史群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