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迎春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史学家陈垣先生将校勘方法归纳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本来是校勘古籍文献的基本方法,不过推而广之,将其应用在报刊的编辑、校对过程中,也一样能发挥作用,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所谓“理校法”指的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逻辑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举例说明:某一次,文稿中出现这样的话:“她最近在减肥,对热量稍高一点的食物都辎铢必较。”这句话里“辎铢必较”的“辎”很明显写错了,不过,即便不太清楚这个成语的正确写法,也可以通过理校法轻松看出错误。因为“辎”为“车”字旁,而“铢”为“金”字旁,既然是说对“辎”和“铢”都进行计较,那么“辎”“铢”应是同类东西,偏旁部首也很有可能是一样的。再根据“铢”的含义是很小单位的钱,泛指很小的事物。那么“辎”也应该跟钱有关,很有可能是也是“金”字旁,那么“辎”应该写为“锱”,而不是表示“有帷盖的车子”的“辎”。这种以理推之进行校改的方法就是理校法。
理校法或通过对字词含义的分析进行推理判断,或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编辑对文稿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理解是理校的核心原则,正确的理解能帮编辑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而错误的理解却恰好相反,甚至会出现将正确的文字讹改的问题。
某文稿曾出现过一句话:“他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从医院退休后,开了一家中医诊所,悬壶济世。”这句话本来没有错误,但某编辑凭印象将“悬壶济世”改成了“悬壸济世”,“壸”字和“壶”字形近而讹,反而给原稿增加了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改,应该是该编辑对“悬壶”一词的含义不甚了解,对“壸”字的含义也似是而非。“悬壶”一语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遂能医疗重病。”于是,后世便把行医卖药、治病救人称为“悬壶济世”,这里的“壶”就是盛丹药的葫芦或葫芦形的容器。而“壸”又是什么呢?“壸”的读音应读作kǔn,本义指皇宫中道路、小巷,后引申指宫内,常和“宫”字连用,合称“宫壸”,代指帝王的后宫。《诗经·大雅·既醉》里写道:“其类维何,室家之壸。”《集传》训“壸”字曰:“壸,宫中之巷也。”由此可见“壸”与“壶”一笔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编辑如果不懂这两个词语的来源,对它们的意思理解含混,必然会出现误改,从而人为制造 错误。
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时,需要编辑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避免妄改。
正是由于理校法需要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因此,它对编辑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理校法的应用,需要编辑拥有丰厚的知识积累。丰厚、广博的知识,可以帮编辑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完整的知识地图,从而在遇到讹误时,能迅速做出判断,进行校改。
校对文稿时看到文章中写道:“一个人在大西洋中游泳,一架救火直升机要从大西洋中汲水扑灭加利福尼亚州的山火,结果把这个人吸到了直升机里……”当时在脑海中构想了一下大西洋的位置,又构想了一下利福尼亚州的位置,突然意识到这里可能出现了地理常识的错误,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西部,濒临太平洋,直升机要救火,不可能跑到美国东部的大西洋沿岸,因此,这两处描述是存在矛盾的。于是查找原稿的出处,对此处讹误进行了修改。
在一篇讲宋朝的服饰颜色的文章中,说宋太祖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就把“黄袍”和“黄衣”视为皇权的象征,从此规定赭黄色和淡黄色为皇帝的专用服色。这段文字表述没有太大问题,但问题出在它的配图上,它讲的是宋朝皇帝的事情,配图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而明朝和宋朝的服饰是有很大区别的,从所戴帽子的形制就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因此,遇到这样的错误,应运用知识及时进行修改。
其次,理校法的应用,还需要编辑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校方法的本质是以理推之,发现文字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地方,从而进行校改。因此,编辑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缜密的分析和判断就尤其重要。
某次校对文稿,在文章中看到一个名字——“许城毅”。当时就有一丝疑虑涌上心头:这个名字有些奇怪,“城”怎么会和“毅”连在一起呢?一般形容人的美好品质,不都是“诚”“毅”连用吗?于是去核对原稿,查找新闻,发现“城”果然是个别字,此人应当叫“许诚毅”。
某次,在文稿中看到一句话:“他卯足了劲儿,一定要在期末考试中拿第一。”当时看到这个“卯”字,第一反应是:“卯”是个名词,一般用来表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或木器部件连接的地方“榫卯”,很少当动词用,这里十有八九是用错了。于是查阅字典,确定“mǎo足劲”的“mǎo”应该是“铆”,意思是:把力气集中在一起使出来。
最后,理校法的应用,还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怀疑精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遇到不对劲的地方,要能及时反应过来,进行查证。编辑不一定能够做到无所不知,但一定要保持对错误的警惕。当有不合理的地方出现时,要立刻调动神经元,对可疑的地方保持清醒的觉知。
某次,在校样上看到一个日本名字,写作“里毅”。当时敏锐地感觉到这里有问题,因为日本姓名很少只有两个字,多为三字、四字、五字,于是去核查原稿,发现这里果然是一处错误,这个名字脱讹了一个“中”字,应为“中里毅”,是动漫里的人物。
又有一次,校对一篇讲王安石变法的文章,文章中提道:“王安石掌权开始变法后,在朝中设置三司条例司,以此统筹财政。”当时看到这个“三司条例司”,感觉有些陌生,不太确定它是否正确,因此就去查阅了一些资料,结果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的全称应该是“制置三司条例司”,文中少了个“制”字,导致文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尽管理校法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大,但这种方法亦有其局限性。应用理校法可以有效发现问题、检查错讹,不过此法不应滥用。
陈垣先生说:“运用理校法尤其需要慎重,理校一般应与本校、他校相结合,不宜只凭理校改动本文,可以在校记中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校勘者的意见。”在应用理校法发现问题后,编辑还是应该核验原稿出处,查字典,利用搜索引擎对信息和事实进行查证,然后再校改,而不是“以理推之”,不经核实就盲目修改。
比如,某次校对文稿,看到文中写:“他手里举着一束一枝黄花,高兴地说:‘这可是种好药材。’”当时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句子出现了衍文,“一束”和“一枝”,肯定有一个词组是多余的。然而,当核验原文后发现,原文就是这样写的。当时确实感觉很奇怪:难道原文本身就是错的吗?带着疑问去查阅了《植物百科全书》,最后发现,原文没有错,原来这种植物的名称就叫“一枝黄花”。而后来去东北出差,在长白山脚下的森林公园见到了这种菊科植物的真容,这才知道世界上真有这种特别的名字,真有这种特别的植物。也幸亏在有疑问的地方多走了一步,进行了核验、检索,不然,仅仅“以理推之”,就凭经验把文字删改了,那无疑是以真为讹,多制造了一处错误,于自己的知识而言,也毫无长进。
某次,在文稿中看到《史记·高祖本纪》里的一段话,背景大意是刘邦率领军队先于项羽攻入关中,他把部队驻扎在霸上,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之后召见关中父老,发表了一番演讲,说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当时看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第一反应是句读点错了,“约”字与“法三章”之间不应该有逗号,因为我们常说的成语就是“约法三章”。不过,由于此文是权威人物所写,料想不应该犯此低级错误,其中或许别有原因,于是就去查阅论文资料。这一查才发现,原来关于这个逗号该不该点,学界一直有争议,并无定论,甚至连中华书局的权威版本都写作“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当然,查阅一番资料后,更倾向于“约法三章”不断开,不过,由此而多了解了另一种学术意见,也受益匪浅,于是便将这两种句读断法写成脚注,标注在文章下方,以供读者参考。
由此可见,理校法的应用,有其限定范围,只能局限于错误的发现,而不能成为改正错误的最终依据。要改正错误,必须还得核实信息,确证知识,直到找到真正正确的答案,才可以进行校改。
理校法有它自身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编辑在使用理校法的时候,应该结合其他辅助手段来综合判断,审慎论证,而不能仅凭理校法这一单一方法,就对文字进行草率校改。
理校法的应用,离开不原稿和工具书辅助。编辑在校对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先查阅原稿,看原稿的说法是怎样的。毕竟文章的撰稿人,相对而言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撰写某种文字,一定是有其知识背景和特定语境的,核对原稿,能让我们避免走很多弯路。而查阅相关的工具书也是必要的。毕竟就算是专业人士,也有出错的可能,也不可能任何纰漏都没有,这时候有权威工具书辅助判断,就是非常便利的手段。
某次在文稿中看到一个成语“寂寂无名”,印象中觉得应该是“籍籍无名”,怀疑是写错了。于是,先去核验原稿,发现原稿写的就是“寂寂无名”,讲的是一个人执着于写作,却一直没有什么名气。而后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成语大辞典》,发现既没有“寂寂无名”,也没有“籍籍无名”。而《辞源》中,对“籍籍”一词的解释是:纷扰;纵横交错貌;名声甚盛貌。那么,“籍籍”不仅不是无名,相反是非常有名。而“寂寂”一词的解释是:寂静无声貌;孤单、冷落;悄悄。因此,“寂寂无名”才是正确用法,而非印象中常用的“籍籍无名”。
理校法的应用,还需要编辑善于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互联网时代,大量新事物、新词汇诞生,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超出了编辑以往的经验范围。因此,我们在用理校法发现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勤动手,借助互联网去搜索信息和知识进行核验和学习。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编辑工作的展开,也有助于编辑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编校水平。
比如,2021年年底,一个名叫“元宇宙”的概念突然走红,某次校对文稿,看到文中写:“‘元宇宙’的英文写作‘Mataverse’……”为了学习一下这个新概念的心态,到互联网上搜索“元宇宙”,结果发现这个英文单词的拼写出现了讹误。原来,“元宇宙”是“Meta”(元)和“Universe”(宇宙)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因此,“元宇宙”的正确拼法应该是“Metaverse”,文稿中不小心把“e”拼成了“a”。
某次在文稿中看到一句话:“不要站在‘事后理性人’的上帝角度思考,而要以一般人的视角从生活逻辑出发,这就是罗翔想要提醒法律人的。”当时觉得这个“事后理性人”看上去很奇怪,不知道有没有错误,于是就去互联网上检索了一番,发现“理性人”原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专有名词,指的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就是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如此一来,不但确证了一处是非,而且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收获了一种新知。
“理校法”以理推之进行勘误的方法确实可以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大力应用,只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其限定在发现疑点、找出错误的范围内,而要更正错误,还必须结合原稿核验、信息检索、知识确证等过程。这种方法对于编辑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编辑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合理运用逻辑推理,保持敏锐的怀疑精神,勤查原稿,善用工具书、互联网检索功能等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