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合材料工艺学”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的思考

2023-01-05 09:12刘永胜成来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4期
关键词:工艺学复合材料环节

叶 昉,张 青,刘永胜,成来飞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复合材料在现代工业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对掌握复合材料工艺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校十分重视“复合材料工艺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及时对复合材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目前,尽管大部分高校材料类专业认识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出于对教学改革定位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了较多问题。基于此种情况,笔者结合我国正在不断进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从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角度出发,探索“复合材料工艺学”的教学改革策略[1]。

“复合材料工艺学”是复合材料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培养,主要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及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2]。结合上述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面向市场实际要求设计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合材料实际成型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环节缺乏吸引力

“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从其理论研究部分来讲,涉及材料物理、化学、成分、结构、界面等多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在“复合材料工艺学”中所介绍的理论内容繁多,并且由于材料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和繁杂,学生学习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技术应用部分的研究,尽管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缺乏对材料基础理论内容深度的掌握,学生无法完成由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过程的转化。不仅如此,鉴于材料成型工艺自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与提高。综上,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新知识、新技术与实际工程问题引入课堂,但受限于学生对复合材料工艺学基础理论内容掌握的有限性,教师授课的效率和质量不可避免地降低了。

(二)教学模式陈旧、课件资源匮乏

教学模式上,考虑到培养方案中的课时限制,授课教师往往在讲述复合材料基础理论部分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大部分内容以讲授为主。学习内容的枯燥无味,加之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厌倦和抵触,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的存在感降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尽管部分教师尝试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教与学的互动环节,但往往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提问,无法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潜力,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件资源上,“复合材料工艺学”理论教学部分概念抽象,以单纯文字和公式为主的课件,其形式更像是教材到屏幕的简单搬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较而言,“复合材料工艺学”在应用教学部分似乎更具吸引力,然而考虑到制备工艺过程的复杂性,仅依靠图像和动画等课件的简单演示,同样很难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部分核心和尖端工艺涉及生产企业的核心机密或商业秘密,能够公开发表的图文和影视资料中一般都仅强调产品的技术指标,受制于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对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一直是讳莫如深,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变弱,结果极易造成学生的畏学情绪,最终导致课堂应用教学环节不能满足日趋严峻复杂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实践环节匮乏

目前,“复合材料工艺学”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普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的推广与实施存在较大的不足[3-4]。一些高校也尝试加大复合材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例如开展实验室演示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但学生通常只能参与类似手糊、喷射、袋压、注射等简单成型工艺的实践,对于设备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制备工艺,受限于实验室条件的制约无法开展[5]。不仅如此,从根本上来看由于实验教学与实际生产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过程中更像是严格按照老师的实验要求在进行一系列指标性的验证性操作,由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无法在整个过程中体现,造成学生对实践内容兴趣索然,很难达到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

实践证明,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目前,尽管部分高校尝试以书面考试为主,并辅之以实践环节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图纸开展综合考核,其目的主要想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判,通过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但从本质上分析,以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结果的考核方式依然在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而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最终考查结果并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6]。不完善的考核机制最终导致学生为应付课程学业考核只会死记硬背工艺原理,实践环节过程中固化复合材料制备流程,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职业素养也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

二、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重构

“复合材料工艺学”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内容上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应不断加强对复合材料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追踪,把本学科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反映到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教学内容。借此环节,利用高尖端复合材料的最新技术内容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到尽管高尖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和新颖,但其本质核心是对材料基础理论内容的掌握与应用,以此鼓励和提高学生对复合材料学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大纲的修订应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严格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以期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具体操作上,可首先按照新工科建设目标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分析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其次,将毕业要求细化为可教学、可评价、有逻辑性的内涵观测点,以引导和明确相应教学环节的合理有效支撑;最后,梳理细化课程体系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完成课程体系内所有课程有效的衔接。在此笔者建议,针对“复合材料工艺学”基础理论内容抽象繁杂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修订,强化诸如“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原理”等复合材料工艺学先修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紧密追踪先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根据课程直接评价分析结果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课件更新

任务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复合材料工艺学”应适当弱化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在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后,将解答实际工程原理问题作为任务下达给学生,要求其在线下独立完成。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是弱化课堂理论教学环节,而不是弱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前可以将涉及的有关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内容、工艺设备、操作规范等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任务式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内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弥补学生因为理论不足而导致的空想问题。通过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的全面追踪和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对每个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建立合理性评价,为下一步高效帮扶提供科学精准的指导。在技术应用教学环节中,可以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开展情景式教学。线上提出典型案例供学生分析研习,建立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的实际场景,设立相应知识观察点,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环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完成问题分析,并由此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应独立自主地完成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以加强学生自身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和贯通,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线下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展示学习和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辩论对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以分组汇报或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总结并分享该过程中的学习心得。

授课教师应充分借助庞大的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并丰富教学课件,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引入视频演示、全景动画、三维透视等新型影像呈现方式,可使工艺流程透明化和直观化,还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技术应用过程中关键点的感性认知。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迅速发展,其不仅在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中大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凸显出极高的应用效率,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有益的讲授途径。当然,为实现并完成模拟仿真教学在复合材料工艺学中的应用,还应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模型基础,而不是将模拟看成是对商品软件的熟练使用。因此,要提出好的仿真模拟,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强实践教学

鉴于“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有效手段。这里笔者提供一些思路,可以作为参考。首先,高校内部可以依托科研院所及实验室、课题组进行实践性教学,借助多年来科研平台项目的投入,部分高校的研究所和科研团队资源较为雄厚,甚至部分科研项目已经建设了成熟的中试基地,上述条件均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高校外部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产学交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上述现场教学实践学习过程中,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工程师可实地给学生讲解各类复合材料工艺的操作流程、工艺规范等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对今后可能进入的科研及工作环境有了初步认知。最后,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不仅可以深刻认识到该专业课的应用领域和价值,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内容的追求与掌握。

(四)课程目标评价模式更新

课程目标评价的本质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证据性判别。为真实有效反映出学生对于复合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需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的评价模式体系,具体描述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在认知、能力及素质三方面的学习成果,最终实现包括观测方法、信息收集、诊断解读、评价结论、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的闭环。

理论教学评价以量化结果为主,并增加学生形成性评价环节。任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并根据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建立合理的目标观察点,设置课前预习、课堂问答、课后作业、课下讨论等多元形成性评测机制,不断追踪学生个体对课程目标的掌握情况,依靠学生个体形成性评价结果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展开学业精准帮扶,保证其最终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最后,理论课期末考试内容以往都以考核课本内容为主,客观题较多,为真正考核学生对复合材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并以实践案例分析结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以质性结果为主。须明确学生在此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并达到学习目标。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从学生的专业求知、自主构建、执着探索、开拓创新、个人控制、自我调节、团队合作、自我担当等多角度客观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以期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和学思结合的真正转变。多元化的考核结果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状态,成绩评定方法改革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并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反馈,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最终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为加强本课程学生目标专业能力达成及素质教育培养的过程管理,教学目标评价机制所包含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应建立相对规范化的评价资料并形成归档制度;利用院校督导检查、专业教师听课、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形成最终整改措施,以此作为持续改进的直接指导性意见。

结语

通过对复合材料工艺学学科定位和教学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探索了“复合材料工艺学”的教学改革策略,即“复合材料工艺学”的教改应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实现教学模式上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真正转换,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持持续改进,推动本科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素养教育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工艺学复合材料环节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工艺学》课程改革探索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鉴定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探讨
藏族工艺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藏文伏藏文献概述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TiO2/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