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韩文明 蒲 鑫 马 原 唐作武 张彬彬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甘肃临夏 731100)
自2020年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牛羊菜果薯药油菜百合”八大特色产业调整为 “牛羊菜果薯药菌”七大产业。食用菌产业是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食用菌产业作为临夏州刚刚兴起的一项新型产业,已列入“五个百亿产业”发展之列,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是一个朝阳产业,栽培历史不足百年,但是发展很快。全球主要的食用菌种包括双孢蘑菇、香菇和平菇,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美国、波兰、荷兰和意大利等,其中,双孢蘑菇系欧美国家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人工栽培的双孢蘑菇、香菇,以及部分野生菌及其制品是全球食用菌贸易的主要产品,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优势的食用菌产品是食用菌罐头(蘑菇罐头和珍稀菇罐头)、香菇、木耳、银耳等。全球食用菌市场一直持续增长,传统食用菌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则更倚重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各国均出现了工厂化栽培对传统农户栽培的替代。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传统人工栽培为主,从1997年开始,食用菌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00-2016年,我国食用菌的产量翻了5倍多。2005-2016年,食用菌产量由1 334.6万t增长到3 596.7万t,年复合增长率9.4%;产值由585亿元增长到2 51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2%。预计到2021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将分别达到5 089.81万t和3 240.31亿元。
食用菌产业作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农业产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友好具有重要影响[1]。甘肃特有的八大气候区造就了其复杂的气候类别、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及种类繁多的植被资源,为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区位优势。这些特点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食用菌产品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据相关资料显示,甘肃省食用菌栽培的种类主要有羊肚菌、赤松茸、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杏鲍菇、双孢菇、姬菇、天麻、鸡腿菇、袖珍菇、灵芝等22种。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甘肃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和比较效益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种植的种类有所增加,而且产量、效益也在大幅度提高,外商来甘肃省投资建厂者不在少数,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3]。陇南地区是全省食用菌栽培最普遍、种类最多的地区,栽培品种有十多种,食用菌年总产量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17.39%,食用菌年总产值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值的23.10%。张掖地区是全省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最多,食用菌产业转型最快,机械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水平最高、特色最为显著的地区,栽培种类多达9种,食用菌年总产量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13.91%,食用菌年总产值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值的21.55%。金昌、武威、酒泉也是全省食用菌栽培种类和工厂企业较多的地区,特色种类主要有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真姬菇,食用菌年总产量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1.70%、6.33%和5.48%;食用菌年总产值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值的1.60%、6.11%和4.37%。天水和兰州种类相对单纯但规模较大,基本为种植大户或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平菇、香菇、金针菇三个种类上,天水和兰州食用菌年总产量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23.23%和10.60%,食用菌年总产值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值的17.09%、8.95%。其他7个地州市种类基本集中在平菇上,兼少部分香菇和其他试验性种类,食用菌年总产量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不足6.36%,年总产值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值不足5.19%[4]。
临夏州食用菌种植始于2015年,2015-2018年,年均食用菌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500多亩,2019年发展到1 200亩,2020年种植7 400亩,到2021年8月食用菌种植面积3.38万亩,其中赤松茸1.85万亩、羊肚菌0.54万亩、香菇0.46万亩,其他食用菌平菇、双孢菇、黑木耳等共0.53万亩。全州已形成一个州级食用菌研发中心——临夏州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拟建成临夏州食用菌产业研究院),4个县级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东乡县各有一个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家,具备年生产各类菌棒3 500万棒的产能。有15个中小型食用菌生产、种植企业,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千亩食用菌示范基地,2个500亩以上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3个100亩以上食用菌产业园。全州共生产各类菌种1 107.2万袋、菌棒1.02亿棒、基料13.73万t,建设食用菌灭菌室92间、养菌棚509个。目前已形成以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沿太子山麓高寒阴湿区赤松茸、香菇、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带。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3℃,春、秋两季气候凉爽,食用菌鲜菇盛产期在每年的5~9月,刚好填补南方市场对鲜菇的需求,具有错季上市的优势。加上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食用菌个大、肉厚、品质佳、商品性好,优质菇率高(50%以上,远高于国内的 30%)。
西南部高寒阴湿区有耕地76万亩,多为黑钙土类山地黑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羊肚菌等土生菌生长。临夏州现有特色经济林果面积193万亩,啤特果、苹果、桃、杏、苏柳、杨树等林木每年修剪产生的大量废弃枝条可为木腐菌提供大量优质的原料。全州种植玉米、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150万亩以上,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约100万t,为赤松茸等草腐菌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菌材。临夏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4亩,本地工业企业少,劳动力资源丰富,一般劳力日均工资在100元左右,降低了生产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州内沿太子山、积石山一带的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有野生羊肚菌生长,这些野生资源适宜临夏州人工驯化推广种植。临夏州由于独特的气候特点,羊肚菌等鲜菇盛产期在每年的4~6月,这时四川、河北、辽宁、云南等地羊肚菌等已过盛产期,市场上羊肚菌鲜菇较少,刚好弥补了市场对鲜菇的需求,具有错季上市的优势。
临夏州属于国家“三区三州”重点帮扶区域,精准扶贫、东西协作、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尽管临夏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临夏州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但仍然存在一些同类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出现过的问题。
目前全州还没有建立食用菌 “母种—原种—栽培种”的本土化生产体系。无标准化的食用菌母种、原种生产单位,生产使用的各级菌种,从河南、东北、四川、云南等地科研单位、企业购买,部分为企业、合作社自制。栽培菌类、品种存在乱、杂、多的现象。菌种生产厂设施设备不全,消毒灭菌工作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无标准化的养菌室,菌棒养菌时间不够,质量不稳定。
全州种植的羊肚菌、赤松茸、香菇等主体经营者或邀请的技术员多为四川、福建、浙江或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员,品种和技术多为引进技术,存在技术与本地气候不适宜、不配套等问题。州内科研单位及技术人员因食用菌研究课题较少,成果累积和技术贮备少,在适宜种植区域选择、季节的不同温型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新型基质研发、不同区域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季节、设施、配套品种、菌袋规格、栽培方式)等方面技术储备不足。菇农普遍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外来技术。
临夏食用菌生产较大型企业起步较晚,基本以规模化、集约化栽培为主,但栽培设施多为蔬菜栽培转产的各种类型的日光温室和简易菇棚,设施建造随意,缺乏适宜区域气候特点和栽培模式的专业化、规范化栽培设施,栽培环境可控性差。
主要种植食用菌品种赤松茸、羊肚菌、香菇、木耳等,各县均有种植,未按照高寒阴湿区、东部干旱半干旱区等区域特点,集中优势、整体布局,一县一品的优势不突出。
食用菌产业链尚未完善,原材料供应企业、菌种生产企业、菌棒生产企业、种植企业、加工企业、保鲜储藏物流企业、平台营销企业等产业链未精细化分级,较大的企业都是小而全,管理成本高,抵御风险能力弱。
食用菌产业是新兴产业,对于各类保险公司来说也是新业务,虽然按照政府要求,各类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食用菌保险,但由于对食用菌产业不熟悉,对本州不同食用菌生产环节的风险点不清楚,只是笼统的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统一投保。种植户对保险的内容、责任不了解,导致由于极端天气、温度等造成种植户损失,在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致使种植户理赔不合理或得不到理赔。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每年产生的香菇、木耳等大量废弃菌棒成为农村环境的新污染源。
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处于爬坡攻坚的关键时期,一是州级层面出台指导性的政策,加大引导、推广、监督、督查和扶持力度,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各县市依据区域优势,做好县域区划,突出重点优势菌类,培育地域名牌菌类产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及时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事宜。二是加大财政支持,改善食用菌生产的基础设施。三是搭建食用菌生产销售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解决卖难问题。四是成立州级食用菌研发中心,从源头上保证菌棒、菌种质量,尽快研究总结出本土化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储藏技术、加工技术等系列标准,提高生产水平。
临夏州种植区域跨度大,食用菌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应把食用菌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列入计划,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技术讲座、科技培训、查阅资料、交流观摩、田间试验等手段,尽快培养州级、县级专业技术队伍,同时把食用菌大型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人员,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者技术水平,培育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菇农和加工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建构食用菌技术性人才激励机制体系,激励食用菌技术性人才积极地参与到食用菌相关的科技研发中。
建立第三方菌种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规范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审核程序,保证菌种纯度、活力和质量安全。推广“谁提供菌种,谁负责菌种质量,谁负责培训技术”的权责利一体化模式+第三方菌种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构建以鲜菇销售为主的冷链体系,加大冷冻设备投入,通过保鲜技术,延长市场销售期,以时间差来延长反季节鲜菇销售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鼓励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快消品、即食食品,以及保健品、医药品和化妆品、食用菌多糖、旅游休闲产品、保健药品等,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探索 “政府+协会 (合作社)+科研+公司+培养中心+基地+农户”联合体模式,建立“大数据+物流网”“溯源+物联网”的工作模式,提高食用菌综合种植效益。
按照临夏州食用菌产业不同菌种生产实际,会同科研单位、参保保险公司依据不同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精准制定食用菌保险方案,让投保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知晓投保内容,科学定损,及时理赔。
研究开发废弃菌棒肥料化、基质化利用技术,建立有机肥生产厂,实现废弃菌棒的循环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