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恩连(安徽省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熟练地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发散数学思维,是很多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形成深度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14.1全等三角形”这节课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含45°角的三角板,同桌之间通过把三角板进行旋转、平移等操作,让三角板重合,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课上,教师讲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1)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再次强化全等三角形的特征。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实现深度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通过板书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死板,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生动、形象地呈现静态、抽象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2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设备来展示生活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案例,如海平面与刚升起的太阳、车轮与地面等。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说出屏幕中直线与圆确切的位置关系。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思考生活中见过的各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情境。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具象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诱思探究教学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具有较为明显的教学优势。诱思探究教学的理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诱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地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24.7弧长与扇形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扇子的图片引入课题,并利用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扇形的弧长和面积?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推导出圆心角为n°时的弧长公式。在学生完成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检验自己推导出公式的正确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深入理解弧长与扇形面积的相关知识。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合情推理,让学生自主提出与知识要点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19.2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引入,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可能具有的各种性质。在学生合情推理、大胆猜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逐一验证,排除错误的结论,学生没有总结出来的性质由教师加以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推理意识。
启发学生深度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信息技术、诱思探究教学、掌握合情推理等策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