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男 朱 文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共青团是“大思政”视野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大思政”育人格局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渗透于青年学校生活的全部领域、全部空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思政”格局之“大”在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完善的国家政策、鲜活的人民实践,在于系统的育人理念、育人平台、育人路径,在于生动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丰硕的理论成果。就高校而言,“大思政”主要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做好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育人格局”,建构“十大育人体系”。“大思政”育人格局服务于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013 年6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和工作主线“三个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明确要求坚持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是党对共青团的期望和要求。学校共青团在共青团全局工作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团的十八大提出“全团抓学校”的要求,号召举全团之力,狠抓学校共青团工作。“全团抓学校”便是对“三个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回应。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3]高校共青团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聚焦主责主业,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性任务,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中心,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深化实践教育;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育人;坚持务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精准思想引领。
“大思政”育人格局与高校共青团内涵高度耦合,其根本任务同心、培养目标同向、育人载体同行。“大思政”育人格局是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时代使命,是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承担着重要育人主体、关键工作载体、协同育人枢纽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载体优势,将其有机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提升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各个方面的工作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共青团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优势。在“大思政”视野下厘清高校共青团在政治、组织、载体等方面具有的职能优势,对于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进一步提出改进创新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先进组织,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在高校党委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4]
一是高校共青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理论学习氛围,强化服务青年意识,提升服务青年能力,强化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二是高校共青团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这一首要政治任务;从研究和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入手,切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善的“高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基层班团支部—团小组”四级网格化的组织架构,基层团组织的广泛覆盖性、架构完整性和制度标准化使团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能够落地。
一是“班级建团”实现“班团一体化”。“班团一体化”突出了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实现团支部工作与班委会工作融合发展,把思想引领工作融入班级日常管理、课余活动,有助于增强高校基层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升基层团支部凝聚力,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青年良性成长。
二是“宿舍建团”缩小支部工作单元。宿舍是高校青年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将团组织建设到学生身边,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加强团员日常教育管理。“三会两制一课”是共青团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加强团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升基层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制度保障,对于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团员先进性、促进团员发挥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会(含研究生会,以下简称“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抓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
一是依托高校学生会组织凝心聚力。学生会是在学生当中发挥特殊作用的群体组成的学生组织,在高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具有凝聚和团结学生的天然优势。学生会具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平台优势和以学生为主体、来自学生、服务学生的组织优势,依托校院系“三级联动”的组织机制,通过丰富多样的工作内容和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干精神,通过青年学生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的随时互换,以个体的先进思想影响周围的其他个体,使青年学生通过竞争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依托高校学生社团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十分宝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社团建团”制度,成立社团团支部,创新社团管理制度,保障社团职能发挥,具有政治性、广泛性、自愿性、包容性、创新性、活跃性等多种特质,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也拓展了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平台。
着眼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帮助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共青团的主责主业。理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视野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理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使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发挥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作用,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政治使命。高校共青团变传统说教、单向灌输为交流讨论、平等对话,通过举办专题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竞赛、形势政策报告等活动,用先进理论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青年大学习”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中央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等内容,通过日常系统性学习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思维层次。
二是规范开展主题团课、团日活动。围绕中国梦、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新时代青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等主题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经验交流、故事分享、图文征集、知识竞赛、文化产品传播等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广泛的团课、团日活动,增强基层团支部的政治性和向心力,培养广大团员青年的家国情怀,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在强国伟业的时代洪流中成长成才、贡献青春力量。
三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马工程”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培养青年坚定信仰的战略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部署。“青马工程”以理论育人、以思想树人、以实践化人,用系统的理论学习武装青年头脑,用深刻的红色教育坚定青年的信仰,充分发挥教育、引领、凝聚、锻炼青年的作用。
2012 年6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勉励即将到西部地区工作或投身国防事业的毕业生代表“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本领,在奉献祖国中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无字之书”,青年学生要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情民意,在实践中经受考验,锻炼成长。高校共青团创新方式,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做好管理服务,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让青年学生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情的同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通过在校内开展思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如举办报告讲座、举行文艺展演、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入青年脑、入青年心,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是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与基层、农村实际相结合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在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同时为青年学生开启了解国情的窗口,助力乡村振兴。如通过组织“返家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了解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成长成才,为将来服务家乡奠定基础。再如,组织青年学生到社区、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高校共青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高校提高文化建设能力方面起着骨干作用。高校共青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打造精品活动,用主流文化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服务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正确引导理论学习类、艺术爱好类、志愿服务类、学术科创类、体育健康类等学生社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青年学生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创新文化育人载体,增强活动吸引力,开展如中秋诗会、经典诵读、主题演讲、趣味辩论、摄影、文化展演、阳光体育、读书报告、主题征文等活动,打造一批高质量、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和育人载体的影响力,做到潜移默化地实现文化育人。
三是依托重大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中秋节、元宵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关键时段,开展理论宣讲、实践教育等活动,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
在“大思政”视野下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转变高校共青团工作思路,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进一步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团、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制度、强化高校团干部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分层分类分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网上共青团”建设等,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从严治团,重点在于把团的组织生活严肃起来,着眼实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努力实现“使团组织成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的目标,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把思想建团作为从严治团的核心。坚持把团员青年思想建设放到“党建带团建”的首要位置,将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重点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三观,同步推进党团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
二是把制度治团作为从严治团的根本。要把落实“三会两制一课”作为推进从严治团的重点,让全体团员了解制度、尊重制度,进而执行好制度,抓出团员新习惯,抓出基层新气象。要充分发挥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双重领导的体制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落实好发展团员、团内选举、团费收缴等各项制度。
三是把纪律管团作为从严治团的抓手。以团章为依据,抓紧建立完善从严治团规章制度,把团的纪律严起来、实起来。切实用好谈话提醒、通报批评、督导检查等手段,推动从严治团经常化、规范化。[5]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是把作风强团作为从严治团的保障。要克服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布置轻落实等问题,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牢固树立扎根青年、服务青年的意识,真正做到为青年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奋斗精神,主动担当作为。
“第二课堂成绩单”重点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活动转化为课程,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二课堂”相对“第一课堂”来说,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等特点,是不断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着力点。
一是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第一课堂”拥有专业理论优势,“第二课堂”拥有庞大的实践资源和平台,通过统筹整合两者资源,帮助学生同时获得专业知识和实践锻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是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价值和其在实践育人中的突出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规范参加活动;规范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记录学生大学期间实践课程和综合组织能力的考察标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育人形式,规范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方式,有前瞻性地开设真正有用的课程。
高校共青团干部在团组织联系青年学生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在从严治团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团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对新时期学校共青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优化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专、挂、兼”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从基层选拔人才予以任用,通过公开选拔、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系统培养等方式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从质量和数量上优化团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结构。
二是健全专兼职团干部培养考核机制。建立涵盖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责任担当与服务意识、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训机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建立定期轮岗机制。通过工作例会、民主生活会、年度考核述职等多种考核测评机制,对团干部年度工作落实完成情况、特色创新工作、未来工作计划进行考核,促进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三是完善专兼职团干部保障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表现优异、有突出贡献或提出创新性可实施的工作建议的团干部予以嘉奖,为专兼职团干部转岗晋升、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以及学生团干部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提供制度保证,激励团干部敢于发声。
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差异,构建与之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分层分类分群体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精准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朋辈榜样引领作用,以贴近实际的真实案例讲好思政课,使共青团牢牢扎根在青年中。
一是分层开展不同年级层次的青年学生培养教育工作。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以稳定专业思想为着力点,重点进行入学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注重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针对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以提高综合能力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考研深造等方面教育,注重青年学生全面发展。针对研究生这一高层次人才群体,开展专业学术科研帮扶、学术诚信教育、就业指导、婚恋指导等方面教育帮扶工作。
二是分类开展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培养教育工作。针对团学干部群体,进行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针对学生社团优秀个人、群体,进行策划协调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针对志愿服务优秀个人、群体,进行志愿精神、实践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三是分群体开展学困生等重点帮扶群体培养教育帮扶工作。针对贫困生、学业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或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学生,组织专兼职团干部、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开展一对一针对性帮扶,通过思想引导、学习帮扶、生活帮助等方式开展精准化帮扶教育。
网络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共青团聚焦思想、引领主责主业的关键途径。[6]要加强“网上共青团”建设,重点打造团属新媒体平台,加强团属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力量,线上线下形成闭环,打通引领、服务、教育青年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通过互联网赢得青年”。
一是提升吸引力。进军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网易云等青年聚集的网络空间,打造“青年讲给青年听”“青年有感”“青春之声”等品牌栏目,有规律、成体系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高校育人故事,服务团员青年日益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二是增强感染力。依托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网等权威媒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利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漫画、动画、短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解读、活动宣传等,推动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在青年中入脑入耳入心。
三是提高动员力。开展如“网络文化节”等新媒体创作比赛活动,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网络文化创作、宣传当中,增加传播途径和载体,扩大学生群体受众覆盖面,增强网络育人成效。
在共青团深入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恰逢建团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建立一套基于“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共青团育人机制,对进一步强化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