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军 郭婳
在许昌市魏都产业集聚区绿色产业小镇,20 余万平方米的多层高标准厂房中,入驻着纪年科技、爱彼爱和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年产值近10亿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占地118亩的高污染、高耗能、淘汰型造纸企业用地。
“这得益于我们大力开展的‘百园增效’行动,对企业实施整体关停后重新规划,引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让低效污染用地变身高新技术科技园。”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管理体系,转型升级土地储备机制,大力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34个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城市之一和河南省唯一试点城市,2017年以来,许昌市开启二级土地市场改革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机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我们的做法是在交易机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逐一突破,打造‘四个样本’。”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市在整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分别承担的土地一、二级市场交易业务后,设立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中心,在许昌市民之家开设了综合预审、平行受理、签约服务等窗口,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交易服务。同时,采用电子政务网,线上闭环管理保证交易安全,线下审核备案同步提供一条龙服务,背后则有交易数据库、信息管理库和交易监测库组成的大数据库支撑。
为保证土地二级市场规范运行,许昌市研究制定18 份规范性文件,对交易主体突出“放”,对交易价格和资金监管突出“管”,对部门联动突出“联”。同时,建立土地一、二级市场联动运行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处置专项行动,使划拨土地收益金征收额比开展试点工作前增长近30%。
为适应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破解管理体制松散、收益分配不合理、收储成本高等问题,2019 年以来,许昌市拉开了土地收储体制改革大幕。
在深度学习考察杭州市、厦门市等地先进经验后,许昌市印发《关于推进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转型发展 提升土地综合开发水平的意见》,在全市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土地储备工作模式,形成“大收储”模式的“收储共同体”。
“大收储”模式降低了收储成本,提高了收储效率,保证了全市财政收入,为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了土地和资金要素保障。许昌市明确授权将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市投资总公司、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各区政府(管委会)作为市、区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工作主体,不仅壮大了国有平台公司资产,还拓宽了收储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全市土地价值得到更大提升。
2020 年3月,许昌市被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全省“百园增效”行动先行试点市。为此,全市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该市出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许昌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百园增效”行动提供政策支撑。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土地“一宗一卡一策”清查和入库工作,创新合作重组、租售结合、“引鸟入笼”、拓展产业链招商等灵活高效的盘活方式方法,以“一企一策、一地一策”方式走出精准用好存量的突破之路。积极推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智造之都”产业集聚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载体,完善数据互联互通,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形成完善的工业用地“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自“百园增效”行动开展以来,许昌市狠抓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共处置盘活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工业用地1.5 万余亩,改造老旧厂房近200 万平方米,不仅高效保障了一大批重点高科技项目落地,还储备了100 余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供中小微企业随时入驻,有力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