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

2023-01-05 00:06:00王巧义王嘉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被动型慢就业毕业生

□文/王巧义 王嘉宁 李 婷

(1.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2.中国民航大学飞行技术学院 天津)

[提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凸显。本文对高校“慢就业”族群特征进行分型研究,将有助于矫正“慢就业”现象中的消极心态以及消极行为,树立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实现主动就业。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及高校转变就业促进理念、改进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后,既没有继续深造,又没有直接就业创业,或者经过短暂就业体验后放弃就业,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工”“非读”的工学中断期。当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特殊背景下,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凸显。因此,对高校“慢就业”族群特征进行分型研究,将有助于“慢就业”群体自身不断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实现主动就业,也为高校以及有关部门转变就业促进理念、改进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慢就业”现象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就业”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在国外被称为“间隔年”。“间隔年”一词起源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是指一些青年在结束正规学校教育后不参加就业,而是利用1~2年的时间选择旅行、支教、志愿服务等有益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事情,从而为进入社会积累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另外,“慢就业”群体中还有一类被称为“NEET”族,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简称。一般指的是不上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赋闲在家,依靠家庭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年轻人群体,类似于我国的“啃老族”。

当前,我国“慢就业”一族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3月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作为就业主体人群的16~24岁年轻人调查失业率依然维持在13.6%的高位。尤其是今后10年,“00后”独生子女一代面临大学本科毕业,即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力军。由于思想价值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影响,“慢就业”现象将会愈发严重。

“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具有一定历史和现实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一)市场供求关系。当前,受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市场需求萎缩,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规模持续下降。同时,疫情导致部分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2020年回国就业意向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33.9%。而随着考研成绩的公布,2021年春节后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43.1%。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400多万,大学毕业生达到90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大前提下,市场竞争力偏弱的地方院校毕业生、冷门专业以及大众化的“万金油”专业毕业生往往拿不到就业岗位,形成潜在的“慢就业”群体。

(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慢就业”族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专业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产生脱节,没有按照市场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压缩控制招生规模,导致市场供给侧失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对学生的培养仍然侧重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也无法提供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发展规划。经过课题组对河北、天津等地的120名2021级毕业生问卷调查,有55%的学生缺乏职业自我规划,高校有关部门也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准确的职业定位,也没有进行清晰的职业发展设计,从而导致就业存在盲目性、随机性和随意性,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应聘失败-再应聘-再失败的恶性循环,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进而催化“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四)个人心理预期。个人就业预期是指毕业生基于自身所在的学校层次、专业背景和个人成绩等综合条件,对于未来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工资福利、发展空间、职业价值等方面的期望和预先心理设定。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价值观念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就业预期,但市场上往往无法提供与毕业生相匹配的理想岗位,导致一些学生不愿降低心理预期而被动就业,从而进入不断比较、不断寻觅心目中理想岗位的“慢就业”期。

(五)家庭收入水平。对“慢就业”现象影响较大的因素当属家庭经济收入水平高低。部分家境殷实、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由于家庭整体收入较高,没有生活压力及经济压力,毕业生不需尽快就业,家庭也不需要学生贡献劳动收入。一方面一部分心态积极的学生,利用未参加工作的这一时期从事志愿服务、游学、创业考察等活动,旨在增长见识、增加阅历、拓展视野,为将来进入就业单位或者家族企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依靠良好的家庭条件,以种种借口不参加工作,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成为地地道道的“懒就业”和“啃老族”。

(六)重大突发事件。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国际国内及家庭突发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家庭重大变故,也可能使学生成为“慢就业”者。尤其是当前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就业形成深远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类型分析

根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特征,从主、客观原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将“慢就业”群体分为主动“慢就业”与被动“慢就业”两个类型。

(一)主动型“慢就业”。主动型“慢就业”一般是指出于毕业生个人或家庭的主观自愿,能有机会获取就业岗位而主动放弃就业机会的一类群体。主动型“慢就业”群体的主要特征,一般是家庭具备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比如父母为高收入职业的城市富裕家庭、在城中村改造中获益的家庭、具有家族企业的城市或农村家庭等。主动型“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特点包括:一是毕业生无需依靠自身工作报酬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依靠家庭现有经济基础可以长期不用参加工作;二是在此基础上家庭还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学生出国游学、创业考察、创业尝试等方面。

主动型“慢就业”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游历游学型。主要是自行或陪同父母国内国外到处游历,以增长见识。二是创业考察型。主要是不准备应聘就业,也不准备进入家族企业供职,而是为自主创业准备条件而四处考察。三是创业尝试型。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或资本参股等方式,利用家庭提供的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尝试,这种形式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协议的一般形式,我们也将此作为“慢就业”的一种特殊类型。四是全职顾家型。一少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迅速成立家庭,结婚生子,成为全职父母,主要精力用于全职抚育子女,照顾家庭。五是无所事事型。不少大学毕业后职业价值观歪曲,高不成低不就,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成为典型的“懒就业”者。

(二)被动型“慢就业”。被动型“慢就业”一般是指由于市场供需失衡、专业冷门、能力不足、心态失衡、心理问题等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具有主观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群体不得不暂时处于待业和择业过程之中。

被动型“慢就业”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的供需矛盾,按照成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竞争过热型”,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为大众化专业。比如,财经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学科,开设以上专业的学校较多,市场供给量大,但就业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一些毕业生尤其是地方一般院校毕业生难以就业,从而进入慢就业行列。二是“专业遇冷型”,主要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改革创新等原因,导致一些专业的市场适应性下降。比如,在“大智移云物”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时代,会计学、金融学等一些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一定冲击。三是“预期过高型”,主要是毕业生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目标范围之内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比如,在一些传统的985、211名校,在招生与就业宣传等环节没有充分披露真实就业情况,从而误导了一些学生及学生家长,加之虚荣心、自尊心等心理作用,部分学生及学生家庭不想降低就业标准而导致进入“慢就业”期。四是“能力不足型”,主要指由于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体制等原因,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重理论轻实践,毕业后难以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面试环节或者在试用期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而不得不到处应聘。五是“规划缺失性”,主要是指部分高校缺乏就业引导与教育,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意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当就业遇阻或多次碰壁后,个别学生心灰意冷,自我封闭,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啃老族”。

除以上两种主要形式外,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催生了灵活就业等新兴的就业形态。尤其是“95后”“00后”新生就业群体,对传统的全职模式、正式工作以及常规职业的认识态度越来越超脱,成为工作时间更灵活、工作自由度更高、工作限制更少的灵活就业者。这些灵活就业者所从事的职业大都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各种类型的数字经济平台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比如网络写手、网络主播、线上销售等。这些多元化的灵活就业岗位是伴随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目前正在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关键力量。灵活就业者中的一部分人看似未就业,容易被划定到为“慢就业”群体,实际上应当属于已就业群体,只不过其就业形式有别于传统就业模式。而其中另一部分人,工作方式时断时续,呈间歇性特点,也应看作是已就业群体。

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应对策略

后疫情时期,可以预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应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去分析和梳理:

(一)强化分类引导,注重综合施策。主动型“慢就业”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慢就业”甚至长期不就业都不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会形成社会问题。因此,可以不作为重点人群予以关注。但对于个别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愿靠个人努力换取劳动报酬的“慢就业”学生,则需要家庭或者社区就业部门进行合理引导,帮其树立积极就业心态和就业信心,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与主动型“慢就业”不同,被动型“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并不是毕业生主观上能够左右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根源。被动型“慢就业”群体的存在,表明我国的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并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增加公益性岗位,发挥好政府就业管理功能。同时,要针对被动型“慢就业”群体差异性,分类引导,综合施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才能遏制被动型“慢就业”现象的扩大。

(二)强化协同联动,注重综合治理。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发展规模、市场活跃程度、人才教育培养体制、就业促进机制等因素是产生被动型“慢就业”的主要客观原因。这就需要在就业促进体制层面、社会层面和教育层面进行有效联动,双管齐下,协同联动,推动慢就业群体及早就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型“慢就业”学生的长期存在,将会形成一定的群体效应,有可能会积累、演化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就业促进与服务部门等各有关单位要协同联动、积极研究、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动态,强化综合治理,既要抓好素质教育,又要抓好就业服务,通过全链条共同发力,尽量遏制被动型“慢就业”现象的发生。

(三)强化教育功能,注重源头治理。被动型“慢就业”群体的形成与高校本省具有重要联系,学生的专业选择取决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专业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强弱。另外,高校就业促进与服务功能的发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等职能,也决定着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就业心理的充分准备。因此,高校要适应创新驱动时代、数字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综合要求,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就业服务,努力打造适需对路的教育“产品”。

(四)强化能力提升,注重自我发展。大学期间积累的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动型慢就业群体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就业竞争失败后被迫进入慢就业状态的。个人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这一重要教育平台,同时也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努力与自我发展。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的获取,也包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锻炼与养成。因此,作为大学生应该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多看、多学、多思、多实践,善于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新科技手段,广泛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技不如人”而被迫转入“慢就业”行列。

(五)应对疫情挑战,鼓励灵活就业。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首先,各高校就业促进与服务部门应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针对学生开展数字化就业培训,拓宽学生就业思路,帮助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灵活就业理念。其次,各高校教学单位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各教学主体更新课程体系,编写依托数字化背景的教材,开设各类数字经济实验班,形成既符合时代特色又紧密依托专业的教学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一些被动型“慢就业”者能够克服疫情影响,主动更新就业观念,不再拘泥于正式工作和稳定岗位,要鼓励学生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先上岗工作,再做其他安排。最后,各级政府要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的发展,释放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对灵活就业方式予以引导,使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家长逐步接受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职业、新岗位和新变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舆论支持。

猜你喜欢
被动型慢就业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俄罗斯EO-1被动型外骨骼有望2019年底前完成认证测试
轻兵器(2019年5期)2019-06-21 01:45:36
防范油门误踩关键技术分析
科技资讯(2016年35期)2017-04-20 10:39:05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环球时报(2016-11-25)2016-11-25 07:55:20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人力资源(2016年11期)2016-11-24 11:48:52
班级小团体的培养体会
班级小团体的培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