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菁 刘 伟 郭永圣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提要]住房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研究。青年群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解决好青年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青年群体住房现状基础上,对青年群体进行分类,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形成多渠道、分层级的住房问题解决方案,解决青年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住房是每个社会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住房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研究。青年群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不少地方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开展“抢人大战”,青年群体成为赢得城市间竞争的战略资源。目前,赣州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想要在这场“抢人大战”中保持优势,留得住人,就必须解决好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缓解其后顾之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群体住房保障政策,解决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实现青年群体的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赣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住房问题,赣州的房价也随之上涨。从中国房地产协会在全国房价行情网公布数据获悉,2021年8月份赣州区市县房价排行(住宅)中,章贡区的房价最高,平均单价达到12,110元/m2,排名第十位的寻乌县平均单价为6,065元/m2,赣州市房价均价达到10,937元/m2。根据2020年赣州市统计年鉴,2019年赣州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0,640元/年,考虑到工资的增长及工资数据较难获得,采用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公布的《2020年1-12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3%作为工资的增长率,通过计算可知,目前赣州市平均工资约为75,090元/年。根据《2020年赣州市统计年鉴》可知,城镇居民自有现住房面积为49.56平方米/人,由此计算赣州市的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
=(人均住房面积×单位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10937×49.56×2.07)/(75090×1.84)=8.12
数据说明:
2.07:《2020年赣州市统计年鉴》平均每一就业者赡养人数(含就业者本人)
1.84:《2020年赣州市统计年鉴》平均每户就业者人数
国际上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取值范围为4~6,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副教授谭峻认为中国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约为2.9~7.6。由此可见,赣州市的房价水平整体偏高,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房价水平的增长速度,收入与房价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青年群体主要为年龄跨度在15~34岁的人群,这其中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及基层的务工青年。青年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就业时间较短,处于经济独立的初级阶段,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弱,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积累财富的程度较低,导致其购买能力有限。青年群体自身收入水平有限,导致在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中,青年群体往往属于被平均的对象。收入和房价两者的矛盾在青年群体上体现地更加明显,住房困难的问题也更为突出,大多青年都面临着买不起、租不起的困境,普遍存在居住的不安全感、住房经济压力大、居住环境不尽如人意等住房困难。
面对日益突出的住房问题,赣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和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两种。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保障对象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困难人群;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保障对象则是被市认定为人才的人员,主要包括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及符合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技师等人才。由此可见,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青年群体的保障范围有限,很多青年群体被排除在保障系统之外。社会对于整体青年群体的安居问题关注较少,特别是游离在保障住房体系之外的青年群体的住房困境更是有待解决。
(一)分类管理,形成多渠道、多层级住房问题解决方案。青年群体涵盖的人数众多,组成多元化。要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青年群体的特点,并结合赣州市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范围进行分类,青年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中低收入的青年群体、纳入人才界定范围的青年群体、游离在保障住房体系之外的青年群体。根据类别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形成“多渠道、分层级”保障体系,解决青年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缓解住房压力。对于中低收入的青年群体,主要通过公租房保障政策来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对于纳入人才界定范围的青年群体,则可申请人才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对于游离在保障住房体系之外的青年群体,可以通过落实租售同权政策,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同时,政府还应当坚持“房住不炒”,积极调控房价,完善相关金融信贷政策及住房公积金政策等措施,支持青年购买普通住房,解决住房问题。
(二)加强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青年群体参与其中。从收集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只有少部分(约10%)的青年群体对现行的住房保障政策比较了解并曾尝试申请,而大部分的青年群体对政策不甚了解,导致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对现行的住房保障政策宣传不到位。评价一个政策好坏的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地执行情况及公众的参与程度。精准的政策宣传,是政策落地执行的关键前提,让公众了解政策,才能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让政策切实有效地运行。现行住房保障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组合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政策。线上可通过各媒体平台宣传,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网站官网等传统渠道宣传,还可以通过青年群体运用更广泛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渠道进行宣传;线下则可在毕业季进驻高校向广大的毕业生宣讲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让广大青年毕业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从而获得帮助。
(三)完善现行住房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青年群体
1、优化住房保障政策,扫清政策落实的“拦路虎”。赣州市已建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保障的范围是中低收入群体和人才群体,保障的范围有限。赣州市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施起,经过多次的探索和完善,制度已相对成熟,目的是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而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的起步较晚,2017年才提出人才住房建设计划,人才住房保障管理细则于2019年颁布,目前还处于试行阶段,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对于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青年群体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各县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人才标准和实施细则。赣州市幅员辽阔,由3个市辖区、13个县、2个县级市组成。每个地区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和定位都不尽相同,所需的人才类型也各不相同。而目前赣州市公布人才保障政策的地区只有赣州市中心城区,其他地区暂未发布。故其他地区可以综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及发展方向等,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人才标准和实施细则。
(2)优化人才住房保障管理规定。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人满足人才保障房的申请条件,但最后放弃申请,经查放弃的主要原因是用人企业(单位)因多种原因不愿或无力承担人才住房租金,因根据现行的人才住房保障管理的规定,人才住房租金由承租人才、受益财政、用人企业(单位)分别按50%、25%、25%的比例负担。建议可以由申请人自行承担所有租金,用人企业(单位)根据自身的财政政策及经营状况给予申请人补助,这样就避免了因用人企业(单位)的原因导致申请失败。
2、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12月,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租房共有128,961套,已分配127,929套,库存较为紧张。为确保保障性住房有序供给,政府需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供应保障体系。在加大政府自行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自行建设保障性住房、要求商品房开发时按比例配建等措施多管齐下,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赣州市已建成保障性住房项目多选址在城市边缘或郊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出行和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就业的岗位大都在城市中心,申请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交通经济成本,导致许多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权衡后不得不放弃入住保障性住房。故,政府在确保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同时,要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周围交通环境,完善生活和交通设施。
(四)落实租购同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引导青年群体转变住房观念。平稳健康的租赁市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青年群体住房困难的问题。首先,要转变青年群体的住房观念,接受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但由于社会中存在“租购不同权”的现象导致承租人在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排挤和歧视,逼迫青年群体不得不去购买住房。政府只有协调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租售同权”,保障租户权益,让承租人具有同等的住房配套权益,才能引导更多的青年认同租房观念,而不执著于“居必有其权”,改变“重购轻租”的现象。其次,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稳定住房租赁价格。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构建包括租赁价格的指导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及税收优惠等体系规范租赁市场行为,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前,租赁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中介平台、粘贴的各种小广告等方式,租赁信息真假难辨。对此,政府还需加快政府主导的租赁平台建设和推广,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化租赁平台,方便租赁信息的发布,纠正目前市场上租赁信息虚假及高额中介费的现象,统一发布租房信息,确保租房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还可对租赁价格进行监管和指导,避免青年群体因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而在租房过程中上当受骗。
(五)限地价,稳房价,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买得起房。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在房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断上涨的土地出让金是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的重要推手。饶国霞和葛扬等学者均认为,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与具有投资需求的房屋购买者均能从土地财政中获益,因此三方利益群体具有推高房价的强烈动机,其中地方政府谋求超额土地财政收入是房价上涨的根本症结所在。对此,赣州市政府部门要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打破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的标准,进而降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以此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政府应该坚持落实“住房不炒”的定位,将住房的定位回归居住属性,根据不同的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将房价调控在合理的范围,让房价水平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缓解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信贷政策,给予青年群体购买首套房政策优惠;加大住房公积金政策覆盖面,要求企业需为职工购买公积金,为青年购买住房提供资金储备,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买得起房,满足刚需,解决住房问题。
综上,解决好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关系社会的平稳发展及和谐稳定。本文从青年群体的特点出发结合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对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进行分类解决,建立“多渠道、分层级”的保障体系,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方能解决青年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让青年群体安居乐业,留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