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研究

2023-01-05 00:06:00□文/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精准战略农民

□文/杨 瑚 张 霖

(1.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张掖市山水文体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张掖)

[提要]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乡村振兴是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精准扶贫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而乡村振兴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两大战略的过渡时期,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十分重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精准扶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并从目标、战略要求、主体和内容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衔接路径,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全部脱贫,精准扶贫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维护和发展好脱贫成果,实现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承接精准扶贫方略,是精准扶贫的延续和发展,二者一脉相承,具有理论上和战略上的一致性,都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绝对性贫困已经解决,但是相对性贫困仍然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农村发展落后以及农民收入不高等问题亟须解决。为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乡村的深度开发,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鸿沟,提高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水平,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既要积极地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在其基础上推动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还要积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从精准扶贫有效地过渡到乡村振兴,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解决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文献回顾

(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如何进行衔接。吕方(2020)认为精准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进行衔接,根本在于理念方法和治理体系的衔接,首先要明确总体设计,从精准理念、战略思维和发展理念三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要着重把握精准理念的内涵,从精准分类、精准均衡和精准施策三个方面来构建精准衔接机制。同时,也要积极地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从政策、方法和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推动两者的有效衔接。

(二)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王志刚和封启帆(2021)发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返贫风险、城乡二元结构、福利缺失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所面对的主体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目标内容不同,导致不同对象群体之间的衔接困难、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政策的衔接困难和工作机制的衔接困难、没有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忽视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产业发展升级困难和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问题。

现有文献对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开展了诸多研究,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问题上,在二者衔接的困难、衔接机制等方面都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好衔接工作仍然莫衷一是,对于衔接机制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所以,本文从目标、战略要求、主体和内容这几个方面对衔接机制进行相应的补充,以期对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一)理论层面。精准扶贫方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精准扶贫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发展,才能进一步地提质增效,只有当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才有心思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而乡村振兴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和延续,乡村振兴战略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性的脱贫,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同时要解决很多精准扶贫没有解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就农业而言,要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调整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就农户而言,乡村振兴要求提高乡村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脱贫致富主观意识,形成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就农村而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提高治理水平,形成安定、和谐和美丽的乡村。所以,精准扶贫并非终点,而是迈向新生活的起点,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努力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

(二)实践层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探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推动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提出,其基本框架、政策体系和相关措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而精准扶贫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了经验。例如,乡村振兴可以借鉴“精准”的理念,不同的乡村都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实现精准施策,提高乡村建设的效率。精准扶贫中的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乡村振兴一样可以借鉴其做法和方式,建设生态乡村、健康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二者要相互借鉴,才能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已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相关的基础设施和乡村基本管理制度也已经完善,具有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乡村振兴战略要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的深度开发和全面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提高脱贫人员的生存技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进行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延伸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共同富裕。

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路径需要从目标、战略要求、主体和内容进行考虑,目标是导向,战略要求是目的,主体是对象,内容是具体行动方案,这些要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有机衔接,实现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实现乡村振兴。

(一)目标的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从具体目标的侧重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决定的。

精准扶贫时期,我国还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有许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者的基本生存、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深度性、区域性和整体性贫困,解决贫困人口的收入贫困,重点在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当精准扶贫的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到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有着自己的目标定位,需要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解决多元贫困问题,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升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在多个贫困特区内部贫困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着眼于城乡之间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上具有差异性,同时也具有递进性,要做好目标之间的转换与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主体的衔接。精准扶贫时期主要关注的是贫困人口,是单一的贫困个体,而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则是全部乡村人口。精准扶贫时期主要关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贫困特区等贫困群体,而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则是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二者在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只有做好精准扶贫的主体工作,才能做好乡村振兴的主体工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

二者的目标主体存在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差异,有交叉也有重合的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主体比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更加广泛,精准扶贫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乡村振兴更加具有普惠性。精准扶贫时期聚焦的主体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重点在于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其相关扶持政策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在乡村振兴时期,不仅关注所有农民的物质生活,还关注所有农民的精神文化层次,关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其政策导向将从物质方面转向多维度,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面发展。

(三)内容的衔接。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精准扶贫的基础建设工作需要转变为更为高质量的发展和振兴工作,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积极与乡村振兴内容相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一是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产业振兴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基础,产业兴旺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扶贫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所以,需要积极对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二是从扶贫先锋向人才振兴转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的扶贫精英,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要继续发扬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积极为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农村人才,大力支持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岗位发展,鼓励专业人才进行下乡活动,进行专业帮扶。

三是从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转变。要继续加强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培育乡风文明。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抛弃落后的思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知识,加深农民对科学文化的认知,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乡村文化和地区文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四是从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转变。生态建设是百年大计,要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积极促进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推进农村的污水、废水、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减少对土地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生态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五是从组织建设向组织振兴转变。要努力打造基层党组织,强化领导带头作用,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将基础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支撑和保障。加强党组织和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在大事上要把方向、揽全局,形成组织领导、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

(四)战略要求的衔接。精准扶贫提出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来推动精准脱贫任务的有序展开,乡村振兴战略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进行总体布局。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涵盖到了精准扶贫中的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延伸,要做好二者在战略要求上的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

第一,由产业脱贫和发展教育到产业兴旺。由产业发展脱贫到产业兴旺,是对产业扶贫的更高要求,要求提升产业的内生动力,要积极改革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积极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培育农民为主的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形成新的经济主体。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绿色发展贯穿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努力推进产业脱贫到产业兴旺的衔接。

第二,由易地搬迁和生态补偿到生态宜居。在精准扶贫时期,易地搬迁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找到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易地搬迁。到生态宜居阶段,需要注重乡村的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山水农田保护,防治农村污染,不破坏乡村基础生态和自然风光,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由发展教育到乡风文明。精准扶贫阶段多注重物质扶贫,而乡风文明提倡精神层面的发展。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继续加强对乡村孩子的高等教育支持,支持乡村大学生完成学业。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对乡村没有技术的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并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普及,提升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水平,摒弃落后思想,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明乡风。

第四,由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到治理有效。精准扶贫时期主要注重物质帮扶,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贫困地区基本稳定之后,应该重点加强乡村治理,提高乡村的治理水平。一是要加强生态补偿,加强对农村绿水青山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高村落环境治理水平;二是要积极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日常管理,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塑造一个安全、安宁、和谐和运转有序的乡村环境,为乡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由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到生活富裕。精准扶贫时期出台了相关的兜底保障措施,如医疗、低保、五保和养老等,积极开展医生下乡义诊、免费诊断等公益活动,政府要为一部分人进行兜底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益。但是,在乡村振兴阶段,要使农民的收入有较高的提升,生活条件得到普遍的改善,并且享受服务均等化供给,使农民有持续的收入、宽裕的经济、便利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在后脱贫时代,需要面临严峻的历史任务,要进一步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缓解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这需要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进行动态调整,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方法。要努力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工作,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相应的衔接机制,贯彻好、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精准战略农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战略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战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