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慧
摘 要:“岗课赛证”融通是跨界协调、多元共生的全新育人模式。从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来看,“岗课赛证”四维融合、综合渗透的难度较大,技能培养与学历提升的失衡又影响了融通成效。“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动态联动模式、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协调共生机制、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衔接贯通体系。“岗课赛证”并非岗位、课程、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简单融合,而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设计的有机协同系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有效推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 “岗课赛证”融通 协调共生 衔接贯通
课 题:本文系2022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ZDJG-22023)的研究成果。
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明确提出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实施“岗课赛证”四维深度融通,是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的新诉求,是立足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育人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培养模式,以岗位或岗位群的核心技能为融通的起点和基础,以课程体系的架构和实施为融通的主体和核心,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果为融通的标志和成效,以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为融通的评价和成果,四者分属不同的主体机构和执行机构,具有不同的标准、操作、体系和评定方式,在融合的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出现了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市场用工荒的矛盾现象。
这说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不高,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一)“岗课赛证”四维融合增加了融通难度
“岗课赛证”融通是跨界协调、多元共生的全新育人模式。其实,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岗课赛证”彼此之间的二元、三元融合一直处于探索和实践中。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是“岗课”融合的前提;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是“课证”融合的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等,是“课赛”融合的核心理念。另外,“赛训结合”“课证共生”“书证融通”也都是“岗课赛证”局部融合的生动实践。
1.“岗课赛证”融通实践中三大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岗课赛证”四要素的实施主体、实施条件、实施过程、价值目标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仅导致了标准体系、评价维度的差异性、跨界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融通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在“岗课”融合的过程中,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施方式的影响,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未得到真正贯彻,“项目化”“工学一体化”“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难以真实应用和推广。
二是在“课证”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唯证论”。一些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与课程教学脱节,出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张皮”现象。
三是在“课赛”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实训实践资源有限,“赛”只是停留于选拔和提升层次,没有真正做到技能培训的普惠教育和整体提升。
2.“岗课赛证”四维融合、综合渗透难度大
从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来看,“岗课赛证”四维融合、综合渗透的难度较大,还存在各要素融合过程中逻辑不清的现象,尤其是行业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培训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融而不合”,因此难以实现课程学分、竞赛成绩、技能证书之间的等值融通。“岗课赛证”只有在市场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双向适配过程中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合育人模式。
(二)技能培养与学历提升的失衡影响了融通成效
近几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的不断完善,“升学导向”越来越明显。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起草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这样旨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与不同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部分优秀高职高专(大学专科)毕业生能够进入普通本科阶段学习。
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差最后一公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还没有完全做到纵向打通、横向衔接。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途径是通过专转本实现的。
专转本的考试科目与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属于不同的体系范畴,专转本升学途径并不等同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准备“二次高考”,会严重影响技能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
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江苏省专转本计划招生30 285人,报考人数约6.1万人,录取率约为49%;2021年江苏省专转本计划招生30 335人,报考人数为80 223人,录取率约37.8%。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大多处于转型过渡期,与高职教育在理念、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接轨尚在探索之中,这也严重影响了“岗课赛证”融通成效。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实现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行业引领、内外结合、高端带动、有效转化,依据职业教育原理和系统协调理论,从满足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多主体育人并举,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以典型工作项目為载体,不断升级专业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一)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动态联动模式
厘清高职“岗课赛证”相互融合的要素机理,根据“需求–标准–过程–评价”的逻辑关系,不断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动态调整和动态联动模式。
1.“岗”是市场岗位的需求
市场需求、行业标准、岗位技能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对接产业和职业标准的依据,也是“课赛证”的风向标。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岗”是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以岗位为统领,以岗定课、以岗适赛、以岗匹证的模式是动态调整和动态联动的。
2.“课”是高职院校落实岗位要求的主要载体
“课”的设计以岗位要求、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参照,整合教学内容,紧密对标岗位技能模块,对职业技能大赛、技能证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析、重构。在现有的学分框架体系下,课程体系要满足多维度动态需求,就必须探索模块化、层级化、组合化等创新模式。此外,在课程改革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涉及教学场所、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动态调整和有机协同。“岗课”联动,还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更要高瞻远瞩、科学合理,以课对证,以课促赛。
3.“赛”涉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主要是依据相关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平台展示活动。
从主办单位来看,有政府教育机构主管部门,有企业、行业、协会;从级别上来看,有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有的甚至是世界级的。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赛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了《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共有57项竞赛项目。“赛”是对“课”的提升和创新,也是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助推器。
4.“证”主要指“1+X证书”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这就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互对接。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先后公布了4批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试点。“证”是“岗”的要求和标准,是对“课”的检验和反馈。
由此可见,“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动态过程,是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
当前,职业院校要立足专业群内涵建设,聚焦“三教改革”,按照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项目群同向协同和融合的理念,打造校内专任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创新创业导师多方参与的教学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底层)+方向(中层)+拓展(高层)”模块化课程体系,选取结构化、序列化、系统化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赛训项目,整体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践设计、技术应用创新等能力,不断完善四要素融通的动态调整和动态联动模式,促进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证训过程精准对接。
(二)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协调共生机制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实施过程涉及教育界与企业、行业、产业、协会等多方机构,主要由学校专家、企业行业专家(如工匠大师)、竞赛组委会和职业技能证书机构等形成多元主体,是这些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共生融合、协作育人模式,资源互依、功能互补。
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协调共生机制,推动共建实体性的产教融合集团和产业学院,共建高水平的专业或专业群,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元,打造多主体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和集产、学、研、创、服于一体多形态、多功能育人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认证、评价标准,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融通,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内容、实践项目融合,“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项目评价、赛事评价、“X”证书评价与教学评价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链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
(三)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衔接贯通体系
职普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到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在提高学历层次和强化实践教学之间实现平衡,加快职普融通和理实一体化,构建高度贯通的教育立交桥及学分互认制度,更能提升“岗课赛证”融通的成效。
“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职普体系,不仅涉及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层级教育内容、不同人才标准的衔接融通,更涉及多种学习资历证书的互通衔接,多种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和转换。这就需要整合现有岗位、竞赛、证书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构建素养提升的项目化体系,推进职业技能大赛和“1+X”技能等级考试改革,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实现“岗课赛证”成果融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打通不仅是升学通道的打通,更是基于职业岗位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竞赛层次和证书级别的融通发展,是贯穿全学程推进的有机衔接和有效贯通。
三、小结
“岗课赛证”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的有效融合,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设计的有机协同系统。
“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有效推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发展潜能,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
[2]张慧青.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
[3]陈宇.关于职业、职业能力和资格证书[J].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孙青锋,张元.职业能力导向课程的内涵、模式与建设策略[J].職教论坛,2021(8).
[5]徐平利,宋晶.深职院:华为“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