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姑,黄寿孟,贾晓婷
(1.琼台师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 2.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随着 “互联网” 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加大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旨在满足当前信息化时代对教师发展的需求[1]。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线上教学成为主流,课前预习、课中讲授、师生互动、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都搬到了线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范生的主战场,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师范生在未来教育行业中的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
因此,需要了解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给予师范生更多培训、锻炼和实践机会,从而全面强化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后,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较大改变。2014年8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明确师范生信息素养要求的相关内容,提出要大力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201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2021年教育部门颁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规定[2]。教育部颁布的几个相关文件从各个层面都明确提出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后期开展信息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促进当前教育改革,实现教学创新,不断壮大高质量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储备军,自身应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应意识到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需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微课教学设计、学科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融合。
在培养师范生的传统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讲授的核心,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以 “填鸭式” 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了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讲授贯穿于整堂教学,教学中没有融入创新的观念,没有以 “师范生为中心,尊重师范生,关注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 ,没有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知识探索” ,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过程中,将难以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操作信息设备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获取素材、处理素材的能力,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信息课件的能力。但是当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师范生基本具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但对获取的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加工的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真正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系统不够了解,而此种交互式信息技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师范生既是在校的大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教师对师范生的培养,主要是课堂讲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师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开设时间短,实验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过低,大多数师范生仅具备基础的多媒体操作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而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更强调师范生能够全面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灵活使用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设备等开展教育教学。但受到传统教学实践和信息化教学理念不足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其更多的是 “教” ,师范生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机会较少,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低,在将来职业生涯中很难适应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需求。
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国很多师范院校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师范院校进行调研,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中,主要面临几个问题: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第二,资金和监督模式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第三,课程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更多关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第四,课程开设单一,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和师资情况自行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难以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评价和诊断尤为重要。借助评价可以诊断师范生收集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开发资源、应用资源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指导。但是从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评价时,主要对师范生技术熟练情况进行测试,评价体系没有涉及到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导致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数停留在技术的应用技巧上,而缺乏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观念,直接关乎学生在未来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会对其进行模仿而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后续自己的职业当中。因此,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教学的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以 “教” 为主满堂灌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学习信息化新技能,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支持项目制的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活动,逐步地实现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的效果,实现了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学习体验和及时有效的学情反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伴随着网络学习模式广泛运用,慕课、爱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网络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影响当前教学改革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反观当前最大的问题,传统学习理念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大部分师范生 “应用信息技术转化学习方式” 的能力较弱。师范生认为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支持当前的教学改革;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自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改变师范生传统的学习观念是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要素,师范生需要在实践和探究中认识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做好正确的定位,应意识到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将技术的学习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有效教学。
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受到的阻碍相对较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师范生参与锻炼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在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时,需要注重实践过程,一方面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以强化信息化教学理念。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件设计制作的内容时,教师在PPT中融入音频、视频和动漫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师范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课件制作、应用等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如鼓励学生构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名师课堂。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专门网络技术企业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进行合作,通过建立 “双师工作坊” 和 “结对子” ,让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实习课堂实践,有效的教育实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能够彻底融入教学情境当中,将信息技术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掌握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用自身的经历以及感悟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强化、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6]。
校内开展师范生的培训和培养是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3]。当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主要与培训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培训。培训过程中需要按照 “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分级实施” 原则,学校结合当前的政策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构建合理可实施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依据培养体系构建配套的课程资源和实践实施方案,依照方案逐步推进。培训之前学校还可以开展调研摸底工作,全面了解师范生的培训需求,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类培训,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素养[4]。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开展培训工作:
1.分组培训
首先,组建专业师范生团队,开展集体上课培训。其次,采用分组协作的模式,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超过10人,组间成员通过相互评价、沟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个性化展示,让学生通过边学边实践,利用网络交互平台上交 “小组作品” “学习总结和评价” “个人作品” 等。参与培训的师范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小组及个人作业,如:展示图片处理、视频编辑、电子白板使用、PPT操作等课程相应的作业,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展示信息素材的采集、处理、整合等方面的技能。
2.精准培训
规范培训的流程,结合学科特点组建信息课程小组,明确不同专业信息技术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培养目标,各专业师范生在信息课程小组长的带领下,做好一对一的帮扶;培训教师针对各个专业的需求指定相应的培训主题,在分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对在 “微能力” 和 “信息技术能力” 等存在不足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通过手把手地讲授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讲授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深度的学习和实践后,采用同伴互动、交流和讨论,展示优秀教学方案的成果等方式,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5]。
3.开设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最终体现在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上,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每个维度都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在保障资金的投入,健全的培养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在课程上做出改变,即开设能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为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定要确保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充分结合,以此来提升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开设其他相应信息技术课程如: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站设计、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每门课程的开设都应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本文以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程为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开设的教学要求和对师范生的影响。如在讲解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围绕微课的主要定义、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讲解,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相关技巧。通过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们掌握了不同媒体形态的微课在制作中的不同技巧,有效提升师范生应用微课的能力和技巧。师范生如掌握了微课制作和线上教学方面的技能,将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和创新,帮助师范生在之后教育教学生涯中能更快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利用相应课程能够培养更加完善的教师职业素养,使得师范生变成具有现代化信息素养的实践者以及传播者。
学校在校内开展科学考评,以激发师范生的内驱动力[7]。通过科学考评不仅能够让师范生在参与考评的过程中感受到操作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改变自身对传统教学的认知,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学习方式,还能激发师范生创新组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在开展科学考评时,教师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考评内容,将信息技术基础工具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业评价、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如表1所示:
表1 科学考评的维度
在考核过程中,学校对表1的四个维度进行考核时,对于考核合格的师范生,学校应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给予认可,发放证书或其他奖励,从而调动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校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以让师范生明确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科学的考评有助于师范生把握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式,进而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
学校的支持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态度、实际应用会有较大影响,师范生的能力更多是在学校中形成的,所以学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奖励、监督机制,保障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能有制度的监督和硬件的支持。
1.设置专门的激励机制
针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存在较大偏差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教务、二级学院师范专业等相关部门,应鼓励师范生更好地应用新技术,将信息技术和当前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采用专门的激励机制,如鼓励师范生录制一师一课堂,对课件、微课比赛获奖的给予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全方位增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完善师范生培养监督机制
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师范生培训管理平台和质量监控平台,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于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等进行全面的监督。在明确对授课教师的监督范围后,对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全过程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给予个性化的服务措施。
3.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所采用的信息化教育工具较多,如: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多媒体课件制作快手、智能交互平板、语音答题器、手机、电脑等,只有配备充足的网络教育工具,才能提升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为了能让师范生接受到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给当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的条件,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建立专门分担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在培养师范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将教育经费向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倾斜,保障师范生全员全面的培训,从而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助力和支持。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传承者,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调研中发现,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使用PPT辅助上课,很少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薄弱。一线基础教育教师们熟练使用的 “班班通” 电子白板、希沃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演示与操作平台,高校教师反而不熟悉,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低,导致对学生的引领性、示范性不强,也直接影响师范生职教后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师范院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要通过多途径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期满足教学的需要。
首先,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强化学习新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意识,提议教师之间多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交流,交流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案例,交流信息化创新教学的模式及方式。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政策的理解,了解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要求,通过多渠道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软件,不断丰富自身信息知识。
最后,要促进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除了教师自身需要满足教学需求的内在动机,还需要学校奖励层面的外部诱因,学校应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激励方式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除了与相关量化津贴挂钩,还应借助网络媒体对积极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评比宣传等,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2.0视角下,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培训,鼓励师范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同时师范生应转变自身传统的学习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作用,努力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技巧,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中,为提前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充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