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云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及策略

2023-01-04 06:58翟迎澳王晓琴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云南省融合旅游

翟迎澳 王晓琴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国民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诉求具有独特的作用,是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产业融合模式下带来的新消费理念,对国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是我国在新时代下发展高质量经济的引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遵循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决定着该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表1 2017-2021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览表

云南省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省份,保障云南省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近些年,云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览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自2013年以来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将直接拉动云南消费水平的提升。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为本省产业融合及“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恰逢时机的同时,依旧存在许多弊端,人才市场的供不应求、相关部门之间协作不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等都成为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时代下,产业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它有利于产业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封闭分立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单一的产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

1.1、人才培养滞后,市场供不应求

体育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整个体育旅游活动的实际组织者、体育运动项目的指导者、体育旅游参与人员的管理者,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行业的融合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需是复合型人才,其应具有一定的体育学、历史学、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及自然学科类知识。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体育院系开展。但目前云南省没有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本科高校,由于高校缺乏体育旅游的专业开设,致使当地复合型人才不足。因此,不得不依靠引进外来人才弥补市场的需求,“打铁还需自身强”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依赖于人才的源源不断。云南地区体育旅游专业人员匮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凸显、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现象与游客的满意程度息息相关。

1.2、体育与旅游部门之间协作有待加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升,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近些年,云南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规划布局及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缺乏衔接,致使许多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停滞不前。以玉龙雪山为例,整个大雪山片区,目前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泸沽湖、玉龙雪山等属于丽江市管辖,而虎跳峡则归属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两方发展各自为政,香格里拉主推藏族文化,而丽江市主推“纳西文化”,二者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政策的分离必将导致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迥异,使得二者对于大雪山片区均缺乏整体的布局,大雪山片区依旧沿用老思维、老方法,停滞不前。由于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从属行业的不同,二者之间又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致使两部门各自为政。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二者又缺乏联系及渗透,导致体育资源、旅游资源的利用不足,缺乏整体设计,体验感差。

1.3、民族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云南省有2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按照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云南省各地。根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的记录,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达388项,超过全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40%,这些体育活动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云南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信仰等发生相互作用,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针对性以及文化交融性,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在众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已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仅有25项。对这些项目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较为粗浅,项目内容往往仅停留于表面,致使游客们缺乏参与性、休闲性和娱乐性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旅游业融合时牵强附会,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致使体育资源开发过于简单化和同质化,未形成个性的民族体育旅游业。此模式下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致使产业在市场中定位逐渐模糊,缺乏市场竞争性,逐渐被市场所排斥。

2、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民族多样性的优势为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

连绵起伏的地势造就了云南省立体分布的气候类型,这些天然优势为云南省打造了独特的山水体育资源。高尔夫、马术等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运动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欣赏自然美景的方式,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例如,“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就坐落于秀丽诱人的昆明阳宗海湖畔,该场地由山峦怀抱,湖泊清丽,再加上昆明天然的资源优势,使其被誉为东南亚最美丽的高尔夫度假区之一。因此,像昆明、大理、丽江等众多有着天然环境的优势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往,为打造体育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淳朴的风俗习惯。例如,傣族的传统“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为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结合点找到了适合的载体,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旅游形式的开展,会满足不同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的旅游消费者需求。

2.2、经济和交通的向好发展为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

近年来云南省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见表2)有了明显改观,在人们“花钱买健康”观念下,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不仅代表了居民经济收入的改观,更意味着体育旅游产业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云南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据统计,2016-2020年,5年间云南省铁路投资1320多亿元。云南省高铁正全面铺设全省各个地州市,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行,我国运动人口的规模正逐年壮大,对于体育产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旅游业也是如此。但二者单一的产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享受自然风光、锻炼身体、三位一体是未来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近年来体育旅游市场比较火爆的原因之一。

表2 2013-2020年云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览表

2.3、高原特色体育高速发展

云南地处高原地带,其特有的高平均海拔地理环境,为高原体育运动特色小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基础,在资源和政策的利好下,云南省高原特色体育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国家特色体育小城镇、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国家旅游度假村等建设,云南省逐渐依靠高原优势打造全国独特的高原体育训练。正在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积极构建高原地区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系统。

2.4、“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模式

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连绵起伏的地势,造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地“一山养一村”的特点,同样也诞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因此,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民族特色村落与传统体育运动经验的融合,能够更有效丰富民族特色村寨的乡村游览项目、拉长旅游时段、提高旅游效益,从而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特色村落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体验有机地融合。充分运用自然地貌资源优势,使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文化融合成乡土气息,并以此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呈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3、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3.1、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门体育旅游专业师资的培养机构和培养机制。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现有的体育人才资源,在具有一定体育文化理论基础的学生上,开设培养有关旅游、历史等方面的基础学科,这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周期。对于以体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上,该方面人才可以避免理论基础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更应重视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旅游企业的力量,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关座谈会议及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最后,完善从业人员的评价制度,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将真正的人才应用于消费者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

3.2、打造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云南省体育局等十部门 《关于印发加快发展全域体育基地推动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大滇西体育旅游发展带以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赛事、目的地为引领,打造适合各类人群、满足不同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差异化发展,培育集赛事参与、旅游体验、科普研学、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新模式”。因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整合为手段,以特色品牌为支撑,根据地方差异性,打造具有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体医融合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旅精品景区。云南省各地州市应结合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并考虑自身综合实力等因素,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旅游精品路线。提出依托气候、温度等生态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娱乐养生、休闲观光、健身体验等特色品牌体育赛事。例如,上合昆明马拉松赛、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依托地质、湖泊等自然资源,开发汽车越野赛和皮划艇等体育旅游融合运动产品,如,怒江皮划艇野水公开赛、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等。结合古滇国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基地等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旅游产品。

3.3、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体旅融合“走出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中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期间所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倡议的合称。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云南省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加强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体育企业及复合型人才入驻云南省。抓住“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体育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个性品牌,完成体育产业品牌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阶段性任务。积极借鉴沿线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旅融合产业发展经验,完善市场运营及政策体系,满足体旅产业市场化需求。

3.4、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体育旅游产业的推进要符合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育+旅游”的融合模式下,还需要不断地挖掘文化融合的发展之路,多元化、多层次地挖掘云南省各地州的传统、历史、体育等文化,打破各地区之间资源的有限性,鼓励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地区“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的影响力。文化与体育旅游项目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体育旅游项目资源的充分挖掘,更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5、推动高质量商业运作模式

首先,云南体育文旅项目缺乏宏观性、系统化的规划与指导,缺乏高质量的商业运作模式支撑,体育运动本身表现出来的游娱性、竞技性、情感释放性不足,导致游客对体育之旅的认同感和文化体验不强。增加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的投入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游客服务体验效果,呈现出具有人文历史资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项目融合效果,将以利益为目标的商业运作转变为以游客服务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猜你喜欢
云南省融合旅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融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