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看宋代青白瓷的生产与外销

2023-01-04 01:17张熙若
陶瓷 2022年12期
关键词:繁昌窑场龙泉窑

张熙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00)

1 青白瓷的产生

关于青白瓷的产生,学界传统观点是以冯先铭先生为代表的仿玉器说,认为是景德镇窑工在北宋时期仿青白玉质的效果而烧成的。但随着考古发掘证据的更新,发现南方较早生产大量青白瓷的窑场,如江西景德镇窑、安徽繁昌窑、武汉青山窑等,存在从烧造单一青瓷到增烧白瓷的发展过程,表明了成熟青白瓷与南方早期白瓷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学者认为青白瓷是中晚唐北方白瓷南渐,影响南方五代青瓷而形成的。由于目前没有青白瓷模仿玉器造型的证据,笔者认为后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 青白瓷窑址的分布

2.1 龙泉窑

从目前考古材料看,龙泉窑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集中分布在浙江龙泉县。创烧于北宋初期,在北宋中期形成规模,这一时期龙泉窑器型装饰和装烧工艺都与越窑十分相似。但在胎釉特征方面,龙泉窑以灰白色胎为主,不同于越窑偏深色灰胎;龙泉窑使用淡青色釉,相比越窑青中泛黄,呈现泛青绿的釉色,与青白瓷更为接近。在瓷土资源丰富的龙泉,偏浅色瓷胎的使用很可能是受到湖田窑影响有意识的选择,在胎釉呈色上借鉴其技术。早期龙泉窑的淡青釉产品在釉色上受到的青白瓷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此后以浙江龙泉窑为中心,逐渐形成龙泉窑系,影响福建、广东两省不少瓷窑。

龙泉窑国内市场稳定发展,在全国出土地域广泛,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器,质量高于其所烧造的外销器物,但用于外销的器物品种更为丰富。

2.2 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青白瓷的烧造,可上溯至五代。五代时期,江西境内较为安定,躲避北方战乱的邢窑、定窑工匠纷纷南下,给此地带来北方白瓷的烧造技术。

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曾到景德镇调查杨梅亭窑址,此后对该窑场概况进行了探讨。1972年,刘新园等人对景德镇湖田窑进行了考察和试挖掘,对该窑宋元时期的堆积分布有了初步结论。了解了北方白瓷与南方青瓷在此地有融合的物质条件。景德镇周围瓷石中含有铁成分,釉灰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在还原焰气氛下铁与氧化钙会产生淡青色调。且在景德镇窑、吉州窑和赣州窑都发现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青白瓷的地层堆积,并抛弃了传统泥点叠烧法,采用漏斗形匣钵和垫饼的装烧具组合。这种装烧方法起源于中原北方地区,定窑在晚唐就已开始使用,此后为繁昌窑最先采用并南传到赣江流域。

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场虽然以景德镇窑为首,但到了南宋时期,南丰、吉州、赣州等窑场竞相模仿景德镇窑产品,抢占了市场,成为景德镇窑生存的障碍。

2.3 繁昌窑

学界一般认同将景德镇作为青白瓷窑系的生产中心,但迄今发现的景德镇窑系青白瓷遗存多在北宋中期以后。北宋中期以前的早期青白瓷生产中心,根据生产技术和规模因素考虑,应当在以繁昌窑为代表的的皖南窑场。

繁昌窑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窑址主要分布在柯家村和骆冲,处在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其地理位置特殊,对繁昌青白瓷的深入研究应有助于了解整个南方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对探索北方白瓷与南方白瓷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1984年,在繁昌县城西郊柳墩老坝冲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处古墓群,共出土了188件瓷器,绝大多数是繁昌窑本地产品,但根据形制纹饰和釉色的不同,可看出分属几个不同的窑口。除Ⅷ式碗为青瓷,可能是耀州窑产品,其余都是青白瓷较为典型的器物(见图1)。一些厚唇、卷唇的碗、碟类,都是繁昌窑的普通产品,另有一些景德镇窑和南丰窑产品。其他地区窑器在繁昌宋墓中的出土表明宋代繁昌窑和南北各地瓷窑之间交流已十分广泛。黄义军通过选取该古墓群部分器物,与其他考古材料进行排比,证明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并在北宋早期进入盛烧期。

图1 IX 式碗

在繁昌窑初创期,曾采用泥点明火叠烧的装烧方法,但此类器物发现很少,大多出土产品还是采用漏斗形匣钵和垫饼、垫圈的组合窑具,在制瓷工艺上比其他窑场略高一筹。技术的先进使繁昌窑在五代和宋初时期相比其他窑场,有更加丰富的产品组合,日常各式饮食器外,还有大量用于奢侈消费的器具,如温碗注子、盏托、各式香炉和盒子。从墓葬出土繁昌窑瓷器情况看,这些产品多供给社会富裕阶层。本地区生前没有积蓄的窑工在死后只能用他们曾经烧造的普通瓷器作为随葬品。

2.4 德化窑

受到临近的景德镇窑工艺影响,福建青白瓷生产旺盛。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的德化窑经过正式考古发掘,材料较为丰富。德化窑窑址遍布德化县境内,宋至元代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发现窑址22处,其中以盖德碗坪仑窑和浔中屈斗宫窑最具代表性。

碗坪仑窑址,分布面积约1 500 m2,已发掘面积87.25 m2,堆积层约2 m 左右。1976年发掘出一条残长12 m 的窑基,分为上、下文化层,上层为南宋龙窑,下层为北宋龙窑,出土瓷器标本数千件,器型主要有碗、盘、盒、炉、壶、瓶、军持等。其中下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盒子。这些器物胎质细腻,胎体薄且坚硬,呈白色或灰白色;釉层较薄,晶莹润泽。装饰手法是刻划与模印并重。纹饰以花卉、鱼鸟为主。

屈斗宫窑址,1976年发掘较为完整龙窑基1座,窑基长57.10 m,宽1.40~2.95 m,窑室17间,每室之间砖砌隔墙,隔墙有通火孔5~8个,窑底两侧设火路沟,窑门为单边开门,残存14个,火膛平面略呈半圆形,出土宋元瓷器标本和窑具共6 700多件。出土窑具以支圈组合与匣钵为主,装烧具包含三足和圆形垫饼、垫圈,种类多样。产品都为青白釉或白釉,其中青白釉细腻温润,呈水清色,积釉处呈现淡绿色。器型有碗、盘、盒、执壶、军持、瓶、碟、洗、注子等,品种丰富。其中军持造型为德化窑青白瓷的特产,应是专为外销制作。

从这两处窑址的出土情况观察,在宋代德化窑瓷器中青白釉产品占大多数,白釉器次之。另烧造青绿、青灰和酱釉的日用生活器皿。

3 从沉船和海外遗址出土看宋代青白瓷外销情况

3.1 景德镇窑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不仅供应国内,还远销海外。受其影响,江西地区有条件的窑场都竞相效仿,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大小窑口也争相烧造青白瓷出口。所以,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成为外销瓷中的大宗。南海Ⅰ号沉船出水了大量南宋时期的陶瓷器,主要有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德化窑青白瓷。从外观上看,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相比德化窑青白瓷,胎体更轻薄,胎质更细腻,釉色淡雅,多呈淡青色,而后者除小罐类器物外,大多呈白色或灰白色。在装饰工艺方面,景德镇青白瓷以刻划花和印花为主(见图2),花口装饰亦使用较多。

图2 景德镇窑刻划花深腹碗

尽管同船景德镇青白瓷质量更优,但数量和种类都不及德化窑青白瓷,这是由于北宋以来景德镇窑在国内市场输出稳定,烧造的用于外销用途瓷器少于仿制其本身的窑场。大量仿制产品占据外销市场份额后,景德镇窑本身不再具备强大竞争力,于是仍将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上。从国内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景德镇产品在国内销售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产品之精。而这些数量较少、成本较高、质量甚至更加上乘的景德镇窑产品,推测其外销主要面向的是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消费群体,如统治阶层、宗教阶层等主要社会上层。

3.2 闽南地区青白瓷

北宋时期,福建的福州港已开辟了通往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国的航线,为宋元福建及周边地区青白瓷的外销提供条件。因此不仅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等名窑产品行销海外,而且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明州、泉州、福州、广州等沿海贸易港口附近区域,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要目的的窑场。这些窑场一般多仿烧景德镇窑青白瓷器、龙泉窑青瓷器等名窑瓷器,其消费市场则多为海外地区,从而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外向型瓷业生产体系。

南海Ⅰ号沉船于1987年在广东阳江一带海域被发现,系南宋远洋官船。出水的德化窑青白瓷器类(见图3)丰富,数量也非常庞大,甚至是目前所发掘的船货中的最大宗。德化窑青白瓷大碗、四系罐、双系罐、各式印花盒都是非常典型的外销产品,在东南亚及日本发现较多。说明德化窑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使用不同的制作工艺或装烧方法,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

图3 青白釉三联杯印花子母盒

南宋早期沉船华光礁一号也出土一批南方地区生产的外销瓷,包括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德化窑、晋江磁灶窑、闽清义窑、松溪窑等诸窑产品,类别丰富,其中以福建窑场的产品数量最多,这一点与南海Ⅰ号沉船相类似。

4 结语

总之,宋代青白瓷的发展是多元性的,它的产生是各窑场异地始烧,而不是从某一地区开始后向外辐射,这一点在各窑场遗址发掘中可证实。南方青瓷的烧造基础,加上北方窑工南下躲避战乱带来工艺技术,青白瓷创烧后不断发展,一经市场认同,产地分布就更为广泛。加之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通过海内外考古发掘,研究青白瓷的外销,更了解其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所承担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猜你喜欢
繁昌窑场龙泉窑
何为黑胎青瓷
网络游戏中化身参照的加工优势: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
徐闻福地赞
繁昌蝶变
Assembly集结号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宿迁出土明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