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涛 田栋升
(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新疆喀什 844006)
根据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下的保护制度在我国逐渐建立起来,在这种保护制度背景下,我国逐步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制度,建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求其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留其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使得传统技艺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的保护。[1]喀什民间土陶具有生产性的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生产经验,是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石”。目前来看,利用新的设计理念,实现喀什传统土陶转型,有利于它的保护与传承。
针对生产性保护下的喀什民间土陶核心技艺的保留和改善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喀什民间土陶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出发。笔者搜集了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资料,第六代土陶传承人吐尔逊·祖侬认为,他所传承的技艺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多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吐尔逊不刻意追随市场,他的很多日用的土陶作品并未上釉,比起其他家上各种彩釉的土陶作品,吐尔逊坚持的是器物的安全和使用健康,不上釉的土陶不仅是器物,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与连接方式,吐尔逊制作陶器的土专门从阿图什运来,质地柔软且非常有弹性,只有这种土才能做出最耐用且健康的陶器。[2]此外课题组成员在一次调研中发现,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的作坊中也已经购置了拉坯机,制陶室也从室外搬到室内,这也标志着制陶匠人对制陶程序与环境格局意识的突破,其本人坦言新设备要比旧设备方便好用,电动设备做出的土陶作品也更加的规整、美观,且身体不容易劳累。另外他还希望今后能够购置一台电窑,通过实验对比,感受一下电窑烧成产品的质量。另一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伊马木·艾山则希望能够从内地购买一台练泥机,以炼泥改善目前的陶泥质量问题。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对于机械设备改善生产力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大多表现的较为积极,而相对于生产力的提升,传承人也更加注重作品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他们在土陶事业中赖以生存的根基。
(2)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角度来讲,是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发展。譬如对工艺美术的经济价值,李砚祖认为:“正逐渐从一般意义的手工生产向着作为艺术方式和较高层次的艺术生产方向发展”。[3]解梦伟老师在研究大理甸南白族制陶工艺时认为,应把握其核心技术,改良其制陶工艺。白族土陶在工艺改良上可以保留其手工拉坯和手工“刻”、“塑”部分,改良其制泥和烧制工艺。[4]田军在研究喀什地区土陶传承现状时,提出“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的问题,并指出其核心应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下的土陶造型艺术,装饰以新疆典型的植物纹样图案,罩以绿、黄、土红为基本色调的半透明乳浊釉,采用拉坯成形、模制法的土陶成形工艺。[5]笔者认为,喀什民间土陶在适应当代生活节奏过程中以市场为主导,以喀什特有的维吾尔族文化符号和地域、民俗特点进行生产性保护,这也是喀什民间土陶进行当代生产性转型的关键。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以维吾尔族特有的典型图案纹样、工艺材料、造型特点来赋予土陶自身的文化地域性,以深入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渊源为出发点,对维吾尔族特有的装饰纹样及釉色进行象征性的符号表达和再设计。根据市场整体要求进行生产性工艺改良,通过对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制陶工艺的改良和对土陶形式、功能的整合外延,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当代大众审美风格,进行传统维吾尔族制陶工艺产品的改良设计,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喀什土陶生产性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含义。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土陶制陶原料主要来自于阔孜其亚贝西(土陶崖)附近的吐曼河畔,但近年来因为吐曼河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土陶艺人已经很难在吐曼河找到质量佳的泥料了,因此在土陶生产性保护的思路上还需考虑对河道进行整治和改善,另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也应在泥料的开发应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新疆地区物产丰富,土质种类颇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几位老师曾经对新疆地区土质进行过考察和采集(见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地区在土质方面的丰富程度,这也为研究喀什地区土质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图1 新疆地区土质
在泥料的制备工艺流程上,通过比较相关资料的查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喀什土陶的泥料制备流程较为粗放,工艺不够细致,泥料中的杂质较多。
(2)在泥料配置时,景德镇泥料配比较为严格,配比中加入硅、铝等嵴性原料可使其增加耐温性能。而喀什土陶几乎没有原料配比,其耐温性能差,烧成容易变形。
(3)设备较为落后,喀什土陶主要通过炒锅等较为原始的设备进行原料处理,颗粒处理不够细腻。
(4)过筛次数少,景德镇的泥料制备会经过二次过筛,杂质较少。而喀什土陶只有一次过筛,杂质较多,成品表面的粗颗粒就足以说明。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做如下讨论:首先,在泥料配比上,土陶原料在不改变其釉陶性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硅铝等原料以减小其变形率;其次,在制备泥料的设备方面可以引入球磨机,球磨机的运行原理是利用滚轴的转动使球磨子之间产生摩擦,大颗粒泥矿在球磨子之间磨制的较为彻底;再者,增加过筛次数,泥料经过二次过筛可以把球磨出来的杂质过滤掉,使其更加细腻;最后,在泥料进入陈腐阶段之前,可以采用炼泥机设备,泥料在炼泥机里重复碾压,压缩泥料密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泥料中水份均匀,也可以增加泥料的粘度和可塑性。除此之外,水碓舂碎石技术和泥浆脱水技术(压滤脱水机)也能为泥料的处理提供思路。
在研究喀什民间土陶工艺改良的同时还需针对其原料的工艺性能等方面进行测定实验,其实验流程和方法如下:①测定其土质化学成分并做出分析(需用精确度较高的化学测定仪器进行测定);②泥料制备;③样品的制作和干燥,可以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做三组样品实验,每组样品至少做两个坯样,需注意的是在做三组成分不同的样品时,应采取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这样能比较清晰的反映出某一化学成分在烧成前后的变化;④烧成实验,根据坯体的耐受温度提前设置好电窑,氧化气氛烧结,绘制出烧成曲线;⑤根据烧成前后样品的收缩比例、颜色变化等因素逐一对样品中每种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及分析,以测定其工艺性能的各项指标。[6]
喀什民间土陶属于铅釉陶系统,据相关资料查证,低温铅釉陶出现于西汉早期。传统意义上的低温铅釉陶80%碱性成分是铅,主要作为助溶剂使用,并以铜或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其釉面大致分为3种:①单色釉,主要有褐、绿两色;②一件器物上同时上褐、绿两色,相互交融,大多以褐为主色调;③通体以一种釉为地色,另一种釉进行绘制。
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其釉色主要有墨绿、浅绿、棕褐、淡红、淡黄、中黄、白等,主要以铅、锡、铜、铁、石英石(有色玻璃)、红石等金属氧化物或者矿物质为着色剂(见表1)。其烧成温度在800~1 000℃。
表1 着色剂
据考证土陶艺人的制釉原料是从当地的河床上收集的鹅卵石,主要成分是SiO2(基础釉主要成分,占85%左右),经过翻炒、煅烧(900℃左右)、粉碎,再与铅料调配、研磨(石碾),形成偏硅酸铅(PbSiO3),又名铅灰石,反应式为:3Pb O+2SiO23Pb O·2SiO2(质量比为85∶15,在900℃左右煅烧),随后把铜、铁矿等经过800℃以上煅烧,形成其氧化物,把附着在金属矿上面的氧化物(呈色剂)敲下研磨成粉末,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基础釉中调制均匀。笔者在土陶艺人釉料制备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设备的落后导致釉料研磨不够细腻;未考虑坯釉适应性的问题;釉料调配比例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全凭经验使然;铅矿作为助溶剂属重金属,具有一定毒性,长期使用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经验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供相关专家参考:
(1)设备方面可以引进球磨机,加入过筛等程序,也有部分土陶艺人发明了电动石磨,但在研磨质量上还是差于专业磨釉的球磨机。
(2)铅釉陶经常会遇到釉裂或针眼的现象,釉裂主要是因为釉的收缩系数大于陶坯的收缩系数,通过降低釉的收缩率来减小釉面开裂,而硅是所有制釉原料中收缩系数最小的,当它与其他釉料氧化物配合时可以降低釉的收缩率,可以在釉中加入不等量的硅来解决坯釉膨胀系数不一致的问题。笔者在选购土陶制品时也经常看到釉面针眼的问题,影响制品外观和整体质量,主要原因是由于施釉过程中产生气泡在烧成前未解决,或者是由于烧成未达到釉料应有的熔融温度,可以延长烧成时间或者增加保温时间,让坯和釉中气泡及时排出。
(3)口手相授的师徒形式使喀什土陶存在于以经验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中,而在非遗的活态发展中,喀什土陶需适应批量化、标准化的当代市场需求,因此,土陶制品的釉料配比需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即有具体的数据支撑,这样既能极大减小个人经验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又使各种矿物质配比易于精准把控。喀什土陶釉料是以Pb O-SiO2二元系统的低温颜色釉,其组分大致为:SiO215%~38%,Pb O50%~75%,着色氧化物0.1%~12%,其它组分0~5%。当然精确测量还需具体的实验方法及思路:首先,需用相关化学仪器测定釉料组成成分(选取多种釉料样品,测定成分及准确用量),再结合配釉原料的熔融测试(罗列出各矿物质的标识色卡),做出科学准确的数据对比分析。其次,参考上述测定泥料的工艺性能,制作釉料样品,采取多种样品定量分析的方法,设定不同的烧成温度及升温曲线,经过对比分析,从而测定出基础釉料的稳定性数据以及金属氧化物(呈色剂)在基础釉中的最佳配比。最后,检查实验过程,整理实验数据,小批量投入生产,检验釉料配比稳定性。
(4)利用相关的矿物质助溶剂替代或融合部分铅矿。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氧化锶在低温釉中比较适合取代铅,但釉烧时需要延长保温时间,其可以提高釉的光泽度,扩大烧成范围,可由碳酸锶引入。酸性食物易于腐蚀铅离子的溶出,世界各国对接触食物的日用器皿均要求其溶出数量。我国对日用陶瓷产品铅溶出量的限制是按照国家标准GB 12651-2003标准来执行的(见表2)。
表2 日用陶瓷产品铅溶出量标准(mg/L)
铅离子的溶出是由于其烧成后形成的低熔点玻璃,在受到酸液作用时,铅离子会从玻璃的硅氧网格上脱落。相关资料显示,釉及溶剂的耐酸能力实质上是其玻璃结构网格网格温度性的反应,在Na2O-PbO-SiO2系统中,玻璃结构紧密,因此钠离子的介入也可使铅溶出量低。此外,釉层的厚度以及烧成温度和时间也会对铅的溶出有较大影响。[7]现代成形设备的引入。喀什民间土陶成形工艺主要以拉坯成形和模制法为主,不论是老式脚踏拉坯机还是现代电动拉坯机,这种以同心圆旋转为机制的原理没有变,因此并不影响土陶艺人的随性发挥,只是人与机器的一个适应过程,而电窑不论是在烧成制度和温度上都比土窑易于控制,这都极大增加了土陶产品的生产效率。阿吉·艾买提家的模制法主要用于注浆成形和旋压成形。注浆成形方面主要是瓶、碗、罐等深腹器型,旋压成形主要生产各种大盘等浅腹器型。笔者认为如果引入高压注浆的方法,可以代替部分旋压成形的器皿,且高压注浆出来的坯胎胎质较好,不易变形,只需要改进模具的结构。另外阿吉自制的旋压成形机器头部零件是木质片状压坯刀,通过模具的转动来旋压坯体,且而景德镇的旋压机器压制坯体的头部零件是塑料材质的圆柱体形态,通过圆柱形压头的旋转来挤压坯体成形,笔者认为旋压机头部呈圆柱体的压头可以把坯体压的更实,烧成不易变形(见图2)。
图2 圆柱体的压头
电窑的引进虽然极大的促进了土陶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成品釉色品质等方面千篇一律,缺乏本土“手工”痕迹,这种“手工”痕迹也是体现喀什民间土陶“核心技艺”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窑炉不应该被时代发展所摈弃,而是在“活态传承”中进行积极改进。课题组成员经过调研,传统土窑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土陶窑炉温度不易控制,包括升温、保温方面的问题;②装烧土陶量比较少,特别是大件土陶作品的烧制;③窑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特别是上下温差的问题。
田军曾以国家级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土陶模制法烧制技艺传承人阿不杜热合曼·买买提明的陶窑为研究对象,将其窑炉类型分别根据陶窑形状、火焰方向以及窑室与火膛位置等命名为“半倒焰竖穴式塔型窑”[8]。土陶艺人对窑炉温度的把控主要来源于祖辈口传心授的经验与实践,在操作上科学合理,但究其原因,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笔者结合自己烧窑经验来浅析上述几个问题。对窑炉温度的把控受到烧窑人的投柴节奏、窑室与火膛的大小关系(燃烧热量与窑室大小的支撑关系)以及窑炉保温材料等影响,投柴节奏需根据烧成曲线和气氛灵活控制,考验土陶艺人的烧窑技术,属主观问题;窑室和火膛比例要适当,火膛过小,热量供应不充足,火膛过大,窑炉产生热损耗,后期升温影响较大;在整体窑炉保温上景德镇柴窑一般采用耐火泥、耐火砖(保温砖)叠加材料,近年来又有耐火棉、莫来石砖等保温材料均可参考。在温控方面,景德镇把桩师傅通过唾沫星子在窑口的蒸发程度来判断窑温与气氛,现代柴烧可采用电热棒温感设备辅助烧窑人判断窑内温度;另外在窑炉结构上,日本柴烧大师日上部正和发明的高效无烟柴窑,通过加长烟筒增加抽力来稳定窑温,提高烧成效率,且烟筒加长使窑内燃烧充分,排烟量少,减少空气污染。对于大件土陶作品的烧制可在不改变土陶窑炉半倒焰形式的基础上改进窑室结构即可。窑室温度分布不均,一是可以采取增加保温时间,适当延长整体烧成时间的办法,二是重新设计吸火孔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整体窑室的形态来解决上下温差的问题。
喀什民间土陶生产性保护,特别是一整套工艺的提升研究,还需要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土陶艺人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在工艺技术上推陈出新,以“核心技艺”为标准做好取舍,在当今时代继续走好非遗“活态传承”路。此外,相关单位(高校、研究所等)还需加强与土陶艺人的交流,关注非遗传承人在当今时代土陶产品生产与销售方面的不足,做好市场调研,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入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当今时代审美与功能的土陶文创产品,而文创产品工艺的开发反过来激发其生产性工艺的提升,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能够通过市场的考验,这种“核心技艺”才能真正做到的不被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