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骏伟 应 珉 赵晨曦 徐宏伟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提要]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党和国家愈来愈重视养老问题,鼓励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社区就地养老是当下较为合理可行的养老模式,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苏锡常地区。本文结合苏锡常地区现有养老模式,以此为启发。“互联网+”新型社区就地养老模式将从社区养老的管理、起居、医疗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构想新型的养老社区,辅助以互联网科技,使老年人拥有更好的养老环境,为解决养老问题给予合理建议。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尤其在长三角部分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突破20%,“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负担。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主体较为单一,养老费用较为昂贵,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养老新模式是必要的。以苏锡常现有模式为借鉴,在其基础上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到13.50%,相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 个百分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江苏、上海两地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已进入完全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20%,社会养老负担重。以江苏南部的常州和无锡为例,常州与无锡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为22.3%和21.8%,意味着每5 个劳动人口就需要抚养1 位老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发展的负担。(表1)
(一)传统养老模式分析。当下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虽有其合理性,却也存在着些许弊端。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单位,子女提供养老资源,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老人在家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养老方式,实质上是“子女养老”。这种模式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一种养老方式,也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在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全了一个家庭的完整性,给予家中孩子更加完整的家庭环境。家庭养老更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能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孝道的优良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种种弊端。首先,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情况,在种种方面有着特殊性,并不能统筹兼顾确保每位老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其次,当下老人子女普遍面对较高的社会压力,工作繁忙,且家庭中孩子的存在也分担了老人子女对老人的关心与照料,容易造成“空巢老人”,影响养老质量。
2、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自己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的养老模式,老人依靠自己积累的财富自我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国家在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与社会负担,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获得想要的生活,充分尊重了老人的意见。
自我养老模式在我国并不适合广泛推广。首先,最难解决的是未富先老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老年人自我养老并不现实。这种模式并不能确保每位老人的养老质量,会造成养老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其次,即便老人拥有经济实力实现自我养老,但会存在老人思考迟钝、身体不佳的问题,不能通过最优途径获得最好的生活。
3、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服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的作用,使养老主体更加多元化,使老人能通过更多途径选择不同的养老服务。然而,目前社会养老模式在我国并不成熟。首先,在养老过程中,由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会因不熟悉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而忽视老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均等化养老的失误;其次,专业的养老机构养老代价较为昂贵,志愿者上门服务会受多种条件制约。这种模式有时甚至会忽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纯注重物质生活,造成养老的不平衡发展。
4、传统模式下的新思考。当今养老应该全局考虑,统筹规划,在注重传统“孝道”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在注重老人的物资享受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精神需求,寻求一种平衡、稳定且代价不高的养老模式。
(二)新时代背景下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提出了相关对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同时,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实践,积极探索并尝试合理可行的养老模式。以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例,它们在实践养老模式方面各具特色,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苏州模式——均等化区域性养老。苏州市通过异地重建,集中管理实现养老资源的重新整合管理,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区域间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而,异地养老存在着一定弊端。首先,异地重建与就地养老相比,资金花费较高,并不绿色经济,不符合当下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其次,均等化的实现也较为困难,无法兼顾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故而,更好的办法是,不通过异地养老来改变现有的养老环境,而是在原有社区的基础上改善现有的养老模式,实现社区养老的可持续性发展。
2、无锡模式——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无锡市启动智慧健康提升工程,通过建设覆盖全市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提供部分免费服务,以此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老年人医疗的经济负担与“看病难”的问题。然而,这种模式有着片面性,首先老人的健康档案需要通过App 端建立,然而大部分老人并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使用,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其次医院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并不提供免费治疗。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不过它不应由老人来完成数据的上传,应该由各社区的网格员或者老人子女代为完成,解决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问题。人老病多,尤其是慢性病,这类病治疗周期长、花费高,若社区单是负担检查费用而不负担治疗费用,那么老人负担依旧不小,无法实现医养结合的目的。理应由社区和老人共同负担,以确保老人可以在健康医疗的路上畅通无阻。
3、常州模式——“互联网+”智慧养老。常州钟楼区借助“互联网+”,围绕“发展优质养老服务”民生实事项目清单,积极实施智慧养老幸福工程。“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使养老更加智能化。然而,在当下,该模式任重道远。首先,这种模式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其次,新模式需要养老服务行业的复合人才,但相关的职业、专业却缺少对口人才的培养,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需求出现巨大缺口。当下存在的人才困境并不足以全面实施此种模式。
传统的养老模式和现存的养老模式有着诸多弊端,但也有着可取之处,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社区就地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有必要的。常州市的“互联网+”智慧养老是一种很好的思路,结合苏州市集中管理养老资源的思路和无锡市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此提出“互联网+”新型社区就地养老的可行性方案,构建出“社区-小区-家庭”养老服务结构体系。该方案将从社区管理、老人起居、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四个角度提出见解。
(一)“互联网+”智慧管理。每个社区建立社区养老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社区内小区养老的相关事项,处理养老过程中的问题,调解老人与家庭、与其他老人、与社区的矛盾。委员会受社区监督,社区每两个月会对委员会进行一次例行问询、考察。委员会的部分委员由各社区的网格员兼任,另外确保每十位老人有一位老人子女担任委员。每位委员确保每周到户观察老人生活情况、精神状态。通过微信群实时联系反馈,确保信息互通有无。委员会确保每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以确保养老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社区楼长制度。每栋楼设立楼长,由小区物业分派专人担任,具体负责每栋楼中老人的情况,包括老人健康情况、出行情况等。楼长工资由老人互助基金承担。每个社区成立社区老人互助基金,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每个老人家庭每月应缴纳的费用。由委员会统一负责,授权专业的金融投资公司管理基金。社区老人互助基金用于购置养老相关设备、租赁场地、社区送菜上门、老年人大病医疗、发放保姆工资、救助生活贫困老人等。在获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老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照看。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有信息情况汇总到中心,安排专人实时查看。为每位老人发放健康手环,实时监控老人心率、步数以及定位。为老人设置活动范围半径,当老人超出活动半径,即向其子女手机推送消息。当发现老人心率异常情况,社区立即安排专人上门查看,为老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且手环实现实时通讯,便捷与老人的联系,老人可以即时通过手环与养老服务中心取得联系。
(二)“互联网+”智慧起居。社区送菜上门,建立社区“送菜联盟”。社区专人负责与周边商家接洽,在微信群中沟通。楼长负责前一天上门询问老人家庭需求,结合需求与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构,制定出订单,交给周边商家,第二天商家送菜到各小区门口,楼长负责送菜上门。
智慧陪护对于身患重病,不能自理生活且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实行智能陪护。由楼长负责统计本楼符合智能陪护的老人名单,并上交社区养老委员会。社区养老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陪护计划,与专业的陪护机构取得联系,由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陪护工作。建立反馈机制,老人家属与陪护机构组件微信群聊,完成陪护后由家属提出反馈。开通老人及家庭对养老服务的申诉通道,以保障居家社区养老健康运行。
(三)“互联网+”智慧医疗。社区大病医疗保障社区附近医院每月对社区老人进行体检。当老人检查出病情,医院负责治疗,治疗费用由社区老人互助基金、老人子女和老人医保共同承担,医养结合。社区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由专人定期上门检查老人血压、血糖等,老人子女或者社区网格员负责上传老人健康数据,实时更新,联网可查。
(四)“互联网+”文化建设
1、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在现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基础上,丰富活动项目,精致装修风格,为老年人打造更为舒适的活动环境。可以建造社区老人茶馆、老人棋牌室等供社区老人娱乐。
2、老人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社区与周边校园达成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每两周学生前往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与老年人互动,教授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将老年人与外界网络世界紧密联系。
3、每周举办老人上门茶话会。对于身体不便不能下楼前往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老人,社区安排其他临近有条件的老人上门举办茶话会。在排解在家老人寂寞的同时,增进老人之间的邻里关系。
(五)社区就地养老模式的优越性。现存的养老模式,养老主体较为单一,养老费用较为昂贵,异地养老需要新社区的投入。社区就地养老可以借助现有社区资源,以商业运作结合公益协作,辅助以互联网科技,发挥共享社区,在关注老人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精神世界。此外,可以依靠社会公益力量作为后援,保证养老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以此布局的就地养老模式,能够大力发挥共享经济的优势,在大量解放青年劳动力的同时促进了社区邻里关系和睦健康。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社区的养老服务。社区在注重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兼顾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一种极具高性价比的养老模式。
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社区老年人人口数量庞大,且老龄化态势加深,开展社区就地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也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以苏州市为例,在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中,52.86%的老人愿意居家养老,所以在以原有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另外,根据苏州市民政局2018 年对于老年人经济状况的调查,只有3.49%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很好,63.22%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一般,另外还有7.85%的中老年人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困难。居家就地养老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养老方式,养老设施都可以借助社区公共设施,不需要社区新的投入,既可以减轻政府和老人的负担,减少额外支出,又可以使得社区就地养老模式更加便捷地实施和推广。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建立起新型社区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广大老人和子女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长足发展绿色社区就地养老模式,实现社区养老的可持续性发展。